賽珍珠于一八九二年出生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出生四個月后即被作為傳教士的父母帶到中國,后全家定居江蘇鎮(zhèn)江。從童年開始就得以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習俗,受到了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熏陶。在中國完成中學教育之后,于十七歲時回到美國讀大學,畢業(yè)后回到中國。后與美國農藝師約翰·洛辛·布克結婚(又有“布克夫人”之稱)。一九二二年開始,夫婦倆雙雙在南京金陵大學任教。在教書之余,她一邊研讀《紅樓夢》、《水滸傳》等中國小說,一邊開始寫作關于中國社會現(xiàn)狀的文章投寄美國各大雜志。一九二七年春,賽珍珠避居上海,在此期間她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第一部長篇小說《東風·西風》(East Wind: West Wind)于一九三零年由美國戴約翰出版公司(John Day Company)出版,小說以東方的情調和優(yōu)美的文筆博得了英美各報的好評。一九三零年七月,她攜第二部長篇小說《大地》(The Good Earth)赴美,最初在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發(fā)表,第二年三月她的小說又被戴約翰出版公司推出。此書一出,大受美國人歡迎,立即被美國出版界所組織的每月新書會推選為杰作,當年就銷行十余版。《費城公論報》上書評認為作者具有哈姆生一般的藝術手腕,且其描寫中國的才力,不亞于小泉八云之描寫日本。還有批評家則認為此書是五年來英美人所作的最好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二年,賽珍珠憑借該書獲得了“普利策獎小說獎”,一舉成名。
《大地》在美國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中國文壇的關注。在中國文壇,搶先翻譯和評論這本書的是胡仲持。由于胡仲持經常在《東方雜志》發(fā)表譯作,并且其兄胡愈之在《東方雜志》任編輯(一九三三年十月復刊后任主編),所以,胡仲持的《大地》譯文順利被《東方雜志》接受,并于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在《東方雜志》第二十九卷第一期上開始連載(署名“美國布克夫人著,宜閑譯”)。在第一期譯文前,有雜志編者和譯者共同寫的前言。編者認為《大地》彌補了國內缺少表現(xiàn)中國農民的實在生活與根本思想的作品,并希望繼此篇以后,有中國人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解釋來描寫中國農村衰落困苦及農民意識中土地觀念轉變事實。譯者認為《大地》“加以表現(xiàn)的農民,雖有不少地方,因為偏于想象的緣故,似乎有些離奇,而不近情,然而大體上可以說是寫得真切的?!梢灶I略一些外國的文學者對于中國農民社會的觀感。又本篇對于中國舊禮教弱點的深刻的描寫,……也可以發(fā)我們的深省的”。由于《東方雜志》是半月刊,預計連載八次,到四月底即可連載完畢。但是本年發(fā)生了“一·二八”事變,《東方雜志》于二月一日出完該卷第三期后被迫??!洞蟮亍芬仓贿B載了三期(從第二期開始,在每一期的正文前都有前期的內容提要)。一九三二年十月十六日,《東方雜志》復刊,續(xù)出第四號,《大地》繼續(xù)連載,直到十二月十六日,《東方雜志》出至第二十九卷八期,《大地》連載完畢。
由于胡仲持此前曾在開明書店出版過譯作《西藏的故事》,與書店有過良好的合作關系,所以當《大地》連載完成后,他對譯文重新增訂后提交給開明書店。單行本《大地》于一九三三年九月由開明書店推出,書店為此書撰寫了廣告(載《中學生》第三十九期,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一日),全文如下:
大地 全譯本 賽珍珠(布克夫人)作 胡仲持譯
本書作者系生長于中國的美國人,對中國社會有深切的認識,在美國為中國最有力之宣傳者。書中以農人王龍的一生為經,以水旱兵匪這些天災人禍為緯,表現(xiàn)了中國農民真實的性格和生活。在作者優(yōu)美文體中反映出來的農民內心的痛苦是大足以打動讀者的心坎的。原書近年來轟動了歐美的文壇。這譯本的初稿曾刊載于去年東方雜志,亦大受我國愛好文藝者之歡迎。現(xiàn)經譯者重行增訂付本店出版,可說是國內唯一完全的譯本。
實價一元 開明書店出版
“開明版”單行本為三十六開本,共三百二十六頁。書封面簡潔、素樸,上面的英文“Good Earth”頗為醒目,書前襯頁中有著者賽珍珠素描像一張。譯者又為小說寫了《序》,序中詳細介紹了賽珍珠的生平、創(chuàng)作的起始。對于《大地》的結構、人物,譯者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以農人的生涯為經,而以水旱兵匪的災禍為緯,作者抓住的簡直是貧困的中國目前最嚴重的幾個問題。主人公王龍可以算得占著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shù)的農民的典型。其前半的生涯代表著顛沛流離的饑餓的貧民,后半則代表著生活優(yōu)裕的富農。作者擺脫了‘勤儉致富’這一種因襲的道德觀念,偏以都市貧民的暴動作為王龍一生的轉變點,這正是作者的偉大的所在?!钡?,譯者也指出了小說的缺點:“也許因為力求迎合美國大眾趣味的緣故吧,作者對于中國舊禮教未免刻畫的太過分了,而且她對于崇拜著林黛玉式女性美的中國人的性心理的描寫似乎也有幾分不自然?!?/p>
《大地》是賽珍珠用英語記敘的有關中國農民的故事,是美國文化語境中的中國敘事。胡仲持的譯文實現(xiàn)了把美國文化語境轉換成中國文化語境,他不但把著者所描述的中國元素進行重新復原,使其與中國讀者固有的知識體系銜接上。而且他在譯文中添加了自己特有的浙東方言,使譯文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盡管此前已有伍蠡甫的《福地述評》(節(jié)譯本,上海黎明書局一九三二年七月出版,)和張萬里等的《大地》(北平志遠書店一九三三年六月出版,但由于譯本是首次與讀者見面,晚于胡仲持的譯文),后又有馬仲殊編譯的《大地》(節(jié)譯本,上海中學生書局一九三四年二月版)、由稚吾譯的《大地》(上海啟明書局一九三六年五月版)、羅致譯的《大地》(節(jié)譯本,重慶新中國書局一九四五年版)以及凌心渤編譯的《大地》(節(jié)譯本,出版時間不詳,上海經緯書局初版)等多種。但是這些譯本中,只有胡仲持的譯本再版次數(shù)最多。自一九三三年八月初版后,一九三四年三月再版,一九三九年印至第五版,一九四六年四月印至第九版,一九四九年三月印至十二版。此外,該書還在上海、桂林各出過三十二開本一次??梢姡俪值淖g本《大地》在民國期間還是最為通行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