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多年,但一些農村地區(qū)小學的數學教學由于諸多客觀原因,依然存在教學模式欠靈活、教學流于形式、浪費時間、學生缺乏主體意識等現象。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要從把握教學目標、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升課堂教學等多方面努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現狀;對策
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多年,由于農村地區(qū)的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設施落后等原因,部分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的角色仍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轉變。在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上只重視教法,不重視學法,學生的自主學習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改變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是我們廣大農村數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一、目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目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存在這些現象:1.僵硬套用模式,教學缺少靈活性。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在課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采用了多種的教具和手段,在課堂上只是按照事先的教學設計上課,無法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情況作出調整或應變,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的存在,不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2.教學方法標新立異,活動流于形式。教學方法上一味依賴模仿與記憶,忽視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主體活動,使課堂教學變得只重形式而無實質性意義。3.時間安排不當,費時現象嚴重。教學中,教師為了教學模式為活動而活動,無視學生的實際情況,大量占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使有限的教學時間變得無效或低效。4.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僵硬單調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索然無味,他們只是在被動地學習,缺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就造成學習效率的低下。
二、 應對策略
1.領會和把握教學目標,制訂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深刻領會和正確把握每一節(jié)數學課或每一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作為師生教與學的行為指南。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靈魂。在制訂一個有效的教學目標時,要根據學生相應階段的思維能力、知識基礎、技能水平和情感價值觀來確定,在仔細認真鉆研教材和課標的前提下,把握每一個課時的重難點和學習方法,以便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迅速地消化知識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2.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實踐和消化所學的知識。數學課堂不能成為教師解題表演的舞臺,學生才是這場積極探索活動中的主角,只有當他們逐漸提高悟性和能力,數學教學才能談得上成功。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時發(fā)現和肯定他們的閃光點,并通過有效的引導和調控,以學生為中心去開發(fā)學生智力。
3.提升課堂有效教學,靈活安排課堂內容。教師要根據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不同情況對課堂進行有效設計和規(guī)劃,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靈活地安排課堂內容,可以形成合理的教學方式,再通過適當的教學互動活動將整個課堂有機調動起來。教學中的每一道環(huán)節(jié),都要精心準備并且周密安排,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密切配合教學活動。此外,對課堂教學的時間要進行優(yōu)化,有效合理地運用好教學資源,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爭取最大的教學成果。
4.創(chuàng)設合理教學氛圍,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的情境能夠促使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探索問題,進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通過制造懸念創(chuàng)設精致的情境,能夠讓小學生在懸念中產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從學生日常熟知的現象入手,從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著手,這些學生觸手可及、可感可知的現象和故事,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教師應當巧妙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設置懸念,讓學生逐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樂趣,這樣他們才能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學習與探索中來。
5.注重學法指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小學數學教學一定要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在解題時讓學生靈活運用好波利亞《解題表》中所說的四步法,即 “弄清題意、擬訂方案、執(zhí)行方案和檢查回顧”。運用這四個步驟獨立完成解題過程,提高解題速度和正確率。在解題的過程中還要鼓勵他們另辟蹊徑,有自己獨特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對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給他們發(fā)表獨立見解的會,尊重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欲望。而面對的學生的質疑,教師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及時表揚, 保證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6.聯系實際生活,強化數學運用。新課標提出“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挖掘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豐富學生的數學生活。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來處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學習數學知識,使所學知識更好地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