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教育研究認為,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獲得知識,提升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習慣,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針對不同問題把握不同的學習重點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閱讀習慣;培養(yǎng)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增進閱讀理解,提升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閱讀目標有著重要的價值,是獲得知識、提升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一、貫穿教學全過程
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到課后復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注重引領與點撥,讓學生進行各種閱讀實踐,是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途徑。
1.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預習是探求新知的前奏,能為學好新知奠定堅實的基礎。課前,教師讓學生做好自讀活動,通過查字典等方式學習生字詞,掃清閱讀的障礙,能提升學習新課的效率。預習時的讀,不必計較遍數(shù)的多少,而是要讀得正確、流利,初知大意,并通過讀理解課文大意,領悟主題,通過讀產生問題,解決問題。當然,預習時的自讀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有了這一環(huán)節(jié),課堂上的學習就能更有目的性,學習效率也更高。
2.養(yǎng)成課堂教學中整體感悟的習慣。新課程強調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悟的閱讀習慣。教師還應引領學生以讀見悟。學生能否讀得有感情,常常跟學生感悟是否到位密切相關。教師的引領應以形象思維為支撐,順應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可以采取即興表演、簡筆畫、多媒體展示等方式。
3.養(yǎng)成課后復習的習慣。復習要及時。及時的復習不僅有利于記憶,還便于查漏補缺,將所學的新知識與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知識鏈。
二、掌握各種閱讀方式
1.朗讀。葉圣陶說過:“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用眼睛看,光憑用手寫,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幾遍更容易領會。”教師應在教學中將朗讀與理解相結合,只有理解了文本的內涵,朗讀才能真正到位。
2.默讀。朗讀作為閱讀的一種形式,有著自身的價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費時、費力、受場合的限制等。而默讀可以彌補朗讀的不足。中年級有關閱讀教學的大部分要求都納入了默讀的范圍,如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結合關鍵詞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等,都和默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默讀習慣,如“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學生在默讀過程中圈圈、點點、寫寫,幫助記憶、思考、理解。
3.略讀?!墩Z文課程標準》中,除了朗讀、默讀,又增加了“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和“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其實質就是在訓練精讀能力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迅速閱讀、準確把握信息點的能力。略讀就是粗略地快速地閱讀全文,明確背景,抓住線索,了解梗概,把握主旨,需要對整個文本作鳥瞰式的俯視,抓住文本關鍵問題。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在略讀時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自主克服閱讀困難。
三、學習不同文體“方法不一”
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教師應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1.記敘文。記敘文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往往通過動詞、形容詞等的巧妙運用,各種句式及大量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使語言新鮮、活潑,富有形象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記敘文的不同著眼點,如寫人的、敘事的、寫景的、狀物的,引領學生抓住學習的主攻方向。
2.說明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承載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普文章能力,讓學生了解說明方法的說明文,如蘇教版《水上飛機》等。在關于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默讀引領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在頭腦中建構事物的圖式,這對學生理解說明文,掌握相關科學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3.議論文。教師應著重指導學生了解議論文的一般行文程序,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日后再接觸議論文時,就能按照這樣的思路理解、欣賞文章,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認真學習語文》中言:“凡是習慣都不是幾天工夫能夠養(yǎng)成的?!睂W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師日復一日耐心細致地引導和培養(yǎng)。
責任編輯 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