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達出身于書畫收藏之家,少年時師從蘇州畫家李醉石學畫山水,同時又從趙叔儒學古書畫鑒別,后又入書、畫、鑒三者皆長的吳湖帆門下。他在鑒定書法的同時,不忽視對文獻記載的傳記與流派的研究,尤其重視書畫作品的風格與形式。對風格形式的把握,除去視覺記憶之外,他主要是下苦功認真臨摹。“臨摹一遍,真比欣賞一百遍還要記得清楚,搞得明白。”這句話是徐邦達的名言之一。
徐邦達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貢獻不僅在于充當“把關人”的角色,還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位善書善畫之人,他的作品同樣是市場上屢創(chuàng)高價的“搶手貨”。
近年來,市場上時有徐老臨摹的畫作,備受藏家推崇。目前徐邦達作品拍賣身價最高者是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中現(xiàn)身的《臨元張渥畫楚辭九歌手卷》。這件估價為280萬至380萬元的作品最終以977.5萬元成交。據(jù)考,張渥的《九歌圖》傳世有三卷,一卷曾為徐邦達先生收藏,后歸入美國克利夫來美術館。此《九歌圖》卷共11段,每段1圖,徐邦達1938年臨此卷。當時其只有26歲,85歲時重題。
同樣是2011年,在北京長風的拍場上,徐邦達1933年創(chuàng)作的《擬沈石田韓錦衣六段錦圖》手卷斬獲了529萬元。全幅臨沈石田《韓錦衣園林六景圖》,簡筆點綴的茅舍、小橋、老翁、渡舟,集中體現(xiàn)了徐邦達先生的卓越藝術才能。
雖然徐邦達40歲以后將絕大部分精力傾注于書畫鑒定工作,自己創(chuàng)作大大減少,但因自書詩詞和鑒畫題跋的需要,徐邦達一直注重于行書的練習和創(chuàng)作。他上溯李北海以厚其氣,下參董其昌以暢其韻,再輔以過目不下數(shù)萬件書法名跡的滋養(yǎng),終于自成一派。由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積淀,徐邦達的書法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
自1998年第一次上拍以來,徐氏書法的價格多集中于幾萬元,但是近幾年可以明顯看出上漲趨勢。在2011年北京匡時夏拍中,徐邦達行書《慶春澤》鏡心成交價達到了40.25萬元;秋拍時其行書《辛棄疾詞》鏡心以13.8萬元的高價找到了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