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香港掛起十號風球。每年的八九月份,香港多臺風,港人稱“打風”。筆者分別在50年代和90年代在香港共居住了有近20年之久,深知風災曾經(jīng)是香港人談虎色變的話題。
一刮臺風,香港氣象局就會掛起風球,警戒市民。風球一般分為:三號風球,此時幼兒園、小學都停課;然后是八號風球,這時的風力已帶強烈的破壞性,通常夾著暴雨。為安全起見,掛八號風球時香港全部海面交通停航,路面交通(包括公交及地鐵)全線停駛,學校、公司、企業(yè)全部停課停業(yè)停市;到了十號風球,那簡直是恐怖,可以說是頂級的惡劣災害性氣候;還有十二號風球,我不肯定香港歷史上是否有記載過。
不過對當今香港人來說,市政建設發(fā)達、安全、完美,香港人對臺風災害的應對已有足夠的經(jīng)驗。一旦香港掛到八號十號風球,任窗外雷電交加、風雨大作,窗內(nèi)麻將聲聲,卡拉OK陣陣,上班族會盡情享受這無端端的一天額外假期。
不過,今天的安然是無數(shù)次生命和血的教訓換來的。
上世紀50年代,除了少部分洋人和高等華人可以住在堅固結(jié)實的洋樓,大部分香港老百姓,住的是自己搭建的簡易木屋。香港地形特點就是多山,臺風必夾著暴雨,雨水從山頂泥沙俱下,不知要沖毀多少民居。因而每次強臺風過后,一片狼藉、慘不忍睹,社會上到處可見流離失所和失去親人的災民。50年代曾經(jīng)有兩部經(jīng)典的香港電影《十號風球》和《危樓春曉》,講的就是在風災面前,香港老百姓如何守望相助、共度劫難的感人故事。當然,現(xiàn)在年輕一代的香港人對此是體會不到的。
香港對災害氣候的預警和對戶外市民的及時疏通細節(jié)周全。在確認風力會達到八號風球的三個小時前,氣象臺就會通過手機、網(wǎng)絡、電臺、電視和各商業(yè)大廈的巨幅電視屏幕等所有資訊通道,發(fā)布警戒:“三個小時后,本港將改掛八號風球”,以便讓市民有充足的時間撤離回家。
各企業(yè)公司等員工撤離也是按部就班,決不會一窩蜂傾巢而出,陡然加重公交負擔。大家都會習慣成自然地讓路遠的同事先下班。當時我住在離島,像我們這樣住在離島的職工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及時離開辦公場所回家。因為往返離島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輪渡。八號風球一掛,全港的水面交通都要停航,那就無法回家了。這時辦公樓的大堂和電梯口所有醒目的地方都會貼出告示: 現(xiàn)在掛三號風球,三個小時后改掛八號風球。
說是三號風球,風力也夠大了,但見街上行人匆匆,一些路邊攤販開始匆匆收檔,沿街店鋪也拉下了卷門,連公交車站上都掛著醒目的告示提點市民。此時天已漸漸暗下來,雨點開始密集,各公交站上都排起長龍。但香港人應對臺風的心理也很成熟,他們知道這時各公交車的發(fā)車間隔會相應縮短盡量輸送市民回家,明白三個小時可以綽綽有余讓他們返回家。所以,不見有人爭先恐后,也不見有人插隊,人們神態(tài)自若秩序井然。
同樣的景象各碼頭已開始排起長隊,住離島的居民心理相對地緊張一些,因為萬一趕不上船,陸地上的交通還有少量的士(香港法律明文規(guī)定,八號風球以上的惡劣天氣,的士價錢是平時的三倍),一旦水面上的交通全面停航,那就根本沒辦法回家了。不過這種情況極少發(fā)生,掛出八號風球前夕,輪渡公司同樣已做好相應的充分準備,除了增加航班以外,還會盡量調(diào)派最大載重量的輪渡來輸送乘客。
香港有不少街頭露宿者,掛八號風球前夕,志愿者們會勸說他們?nèi)フ_放的庇護所。這些場所大多為市政府所屬的室內(nèi)體育館,那里備有熱水和熟泡面,還有毛毯、床墊,專供因種種原因無法趕回家的市民和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安度風雨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