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課是教師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整理,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的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復習并不是要求機械地重復學過的東西,而是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因此,要復習課和新授課一樣,在舊知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收獲,同樣要有過程與方法的展示、情感態(tài)度的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
一、復習的過程不是單純的回憶
復習不是單純地回憶舊知,而是要把舊知歸納整理,進行縱、橫向的歸類,使知識系統(tǒng)化,最終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六年級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曾進行過以下兩種方案的實踐:
【方案一】
1.回憶公式。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正方形呢?平行四邊形呢?圓呢?三角形呢?梯形呢?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公式。
2.強化練習。學生練習,集體訂正。
【方案二】
1.回憶公式來歷。提問: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呢?他們的面積各是怎樣求的呢?(學生答,教師板書)你知道這些公式是怎么得到的嗎?(學生小組討論)
2.典型題練習。每一種圖形出一種或幾種不同類型的題目,請學生練習并說出理由。
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復習課也是如此,需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頭腦中重現(xiàn),把所學零碎的、分散的知識縱橫聯(lián)系,使之系統(tǒng)化、結構化。方案一顯然沒有體現(xiàn)出復習課的這一鮮明特征,顯得枯燥乏味;方案二中揭示了各種圖形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用了圖示的方法,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和運用。
二、 復習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會做
復習課中的練習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去做,而是通過典型題的練習,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
如上文的方案一中,學生通過回憶強化練習,最后能夠按公式求面積,但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沒有得到呈現(xiàn)。如果把題目稍作修改,大部分學生就無法入手了。例如,把一個圓剪拼成近似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是3.14厘米,你知道長方形的寬是多少嗎?
而上文的方案二中,學生會想到圓和長方形的聯(lián)系,把一個圓剪拼成近似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那么3.14厘米就是圓周長的一半,3.14×2=6.28厘米即圓的周長。所以半徑=6.28÷3.14÷2=1厘米,也就是長方形的寬是1厘米。
重復做題會讓學生失去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復習課必須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在解題前要形成判斷的習慣,判斷所面臨的問題與哪些知識有關,解題時會用到哪些常見的解題策略;解題后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反思解題方法、出錯原因,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提高,減少解題的盲目性,為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復習的形式不是重復的試卷講評
六年級總復習階段,有些老師拿著試卷反復講,學生被動地聽,收效甚微。復習并不是簡單的重復,教師要精心準備,讓學生主動參與。
1.讓學生都能成為復習的主人
把復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有趣的形式,讓他們在輕松、平等、合作的氛圍中復習,理清脈絡,找出內在聯(lián)系及規(guī)律,使原先零散的知識變成系統(tǒng)的知識。教師再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題,采用基礎題競賽做、綜合題老師講解、逆向思維題小組合作討論解答等多種形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得到發(fā)展。
2.讓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強化復習內容
復習的形式很多,如實踐式、游戲式、表演式、比賽式等。一次復習課上,我?guī)еS多獎票,獎票上有今天要復習的內容(有判斷、選擇、填空、解答等),少數(shù)為獎分票和表演票。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摸獎票答題,進行小組比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注意力非常集中,答題時也很認真,都在想著為自己小組爭分。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過去了,學生意猶未盡,在游戲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興趣,又復習了知識。
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復習課教師應積極設計和開展各種數(shù)學活動,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進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
3.讓學生在自評和他評中得到發(fā)展
在評價學生學習時,應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復習課的內容相對新授課來說學生比較熟悉,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不但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展示的空間讓給學生,更要把評價的機會交給學生。這樣在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自我肯定、自我反思、欣賞他人,還能暴露學生不同的思考和存在的問題,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總之,數(shù)學復習課我們應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以雙基為基礎,讓學生自主整理、主動練習,提高訓練的有效性,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復習課也能像新授課那樣精彩,有趣。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