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觴
青藏高原,一個可以洗滌靈魂的地方,朝圣的人們不斷地涌向拉薩,可你知道嗎,在這塊土地上有那么一個院落,始終用最古老的工藝,印刷著藏傳佛教的典籍,記錄著西藏的文化。
它就是德格印經院,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縣。印經院構造獨特,紅墻高聳,綠樹婆娑,幽靜壯觀??看箝T側為1樓1底,正房則為2樓、3樓,參差有致,是典型的藏式風格建筑。
德格印經院的魅力就在于它一直延續(xù)著古老的印刷技術,從經版的制作,傳統(tǒng)紙張的使用,到手工的印刷流程,都讓你覺得時間仿佛在這座院落里駐足。
紅葉樺木是經版的唯一材料。每年秋后,差民們上山選擇順直無結的樹干砍伐,然后截成長100厘米、寬10厘米、厚4厘米的木塊,用微火熏烤后,放進糞池漚制1個冬天。次年,將木塊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經過嚴格考核篩選的刻版工匠,根據技藝精湛的書法家寫在紙模上的文字進行雕刻。通常嫻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1塊印版的單面刻制工作,而為了保證刻好,規(guī)定每人每天只能刻1寸版面。
圖片中所看到的紅色朱墨,是在印刷《大藏經》。因為印經院規(guī)定:《大藏經》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細、攙膠,成紅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
印書用的紙同樣是專門制造,由一種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色呈微黃,質地較粗、較厚,但是纖維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強。同時“阿交如交”本身是一種藏藥材,含輕微毒性,故造出的紙蟲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壞。
而由于氣候關系,傳統(tǒng)的印刷流程下每年的印經時間只有半年,從藏歷3月15日至9月20日。印刷過程中兩人一組,一高一矮相對而坐,印版則放置在兩人之間的斜板上。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紙,用磙筒一滾、揭下,一頁書當即印成,如此周而復始。
印刷結束后,書頁晾曬在各組固定區(qū)域的繩子上,干后收起,交給巴仲,由巴本(印經院總管)等3人進行最后一次檢視校對,質量合格的,送齊書室理齊、磨平,四周涂上紅色,捆扎起來,即為成品。印版有專門的庫房存放,庫房內的木架高達房頂,那些歷經了滄桑卻依然保存完好的印版就密密匝匝的擺放在上面。
漫步于陽光明媚的德格縣,清涼的風撲上面頰,沉溺于印經院的墨香之中,歷經歲月剝蝕依然印刷著藏經的德格印經院,跨越了時空,會一直書寫藏文化的智慧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