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多種豐富有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素質能力的目的。
一、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動形象的情境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調動學生的思維中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層層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教學“認清基本國情”一課時,引導學生這樣進行拓展思考: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身邊的發(fā)展變化?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是什么?為什么還處于初級階段?這時學生積極地進行搶答。學生從自己家庭的房屋、車輛、電視、手機等變化的情況來加以舉例,說明了生活的優(yōu)越性。這時,教師加以引導,學生經過思考對問題進行大致地回答。教師再通過觀看圖片,把學生帶到知識的情景中,使學生觸景生情,對我國目前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國情進行全面的了解。
可見,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去思考。
二、設疑引思法
首先,要學源于思。思考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設積極思考的教學氛圍,使整個課堂充滿新意,以激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其次,要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源泉,有疑問才會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釋疑解難、有所進步和提高。教師在思想政治課堂中要恰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設置問題就成為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那么,怎樣設置問題呢?一是設置問題難易程度要適中。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就會照搬教科書,容易養(yǎng)成死記硬背、不愛動腦的不良習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如果設置問題偏難偏怪,就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提出疑問時應當注意激勵學生,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信心,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從而獲得努力后的成功感。二是設置問題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對問題能有所感知,應該是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如果脫離了學生正常的認知水平、文化基礎和生活經驗,就會使設問形同空中樓閣,空洞虛假。三是設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因人設問,盡可能照顧到優(yōu)、中、差每個層次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訓練和表現的機會。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場所,教師要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自由地去做;解放學生的嘴,讓學生大膽地去說;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積極地去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fā)表不同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
例如,在講授“我們的共同理想”專題時,我給學生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說說現實社會生活中,還存在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盡人意之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足之處?請你從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想象一下,2020年我們國家的美好遠景是什么樣的?學生在思考交流之后,紛紛舉手回答。
有的學生因回答正確,受到表揚而喜悅,信心倍增;有的學生因觀點與他人不同而進行激烈辯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辯論中互相交流,集思廣益,從而獲得比較完整的結論。
三、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是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個人看法和見解,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從而深入地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課堂討論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全班討論,可以是小組討論……例如,在教學“學會合理消費”一課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有人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所以自己的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要考慮以后的事,談談你的觀點?學生在思考討論后,說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觀點,進一步發(fā)揮了學生的個性和潛力。
總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教師都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靈活運用,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