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一、破解文題
破解,就是點撥學生依據(jù)文章的標題、分析文章的標題,來設計問題。標題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是文章內(nèi)容主旨高度精煉的概括。許多課文標題本身就是解讀文章的金鑰匙,破解標題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審視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的過程。利用文章標題點撥,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標題去生成問題,設計問題,是很有價值也很有效的。
策略一:利用文題的結(jié)構(gòu)。許多文題,結(jié)構(gòu)清楚,內(nèi)容明確,就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文題本身設計出問題。如“紀念劉和珍君”、“想北平”、“我與地壇”等等。學生很容易就生成這些問題:劉和珍是誰?她發(fā)生了什么事?魯迅為什么要紀念劉和珍?魯迅怎么紀念劉和珍的?老舍為什么想北平?老舍想北平的什么?我與地壇有什么關(guān)系?我是人,地壇是個公園,我和一個公園是怎樣產(chǎn)生關(guān)系的?我為什么要到地壇去?我在地壇都干了些什么?……
策略二:利用文題的含蓄。有些文題乍看讓人費解,一下子不好理解,但往往具有深刻、多重的內(nèi)涵。這樣的文題,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質(zhì)疑發(fā)問,如以下課堂片段:
師:今天我們學習《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篇小說是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寫的,我們看看它會有什么與眾不同。(板書文題)
生:題目就很奇怪!
師:是有些奇怪。你們看到這個題目,想知道什么呢?
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啊?
生:這句話從哪里來的?
生:這句話是誰說的?是作者說的嗎?
生:后面省略了哪些話?
生: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
生:這篇小說我看過了,還是不知道這個題目是啥意思。
生: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用這個作為標題,肯定不簡單的。(大家笑他說廢話)
學生通常對文題瞥一眼就過去了,根本沒有思考的習慣,以至于有時候看到一個文題居然想不起它的內(nèi)容。所以通過點撥,主要是把學生的目光引到文題上。
點撥引導學生“破解文題”,旨在激發(fā)好奇心和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并提出問題。同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循題設問”的習慣。其實,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就會一看到題目就開始設計問題了,而且這些來自學生的問題,許多都具備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適合于小開口,深挖掘,可以作為課堂討論的核心問題。
二、分析矛盾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分析矛盾,是我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課文中有許多作者故意設計的矛盾,它們逆情悖理,匪夷所思。這些矛盾中,有些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有的反映現(xiàn)實生活,更多的是表達主題的需要。點撥學生抓住矛盾,分析那些逆情悖理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
策略一:利用塑造形象的矛盾。文學作品常常運用矛盾來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從而塑造典型的人物。如,《雷雨》我是這么點撥的: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很復雜的,甚至是矛盾的。戲劇小說中,成功的人物塑造也會體現(xiàn)出這種復雜性、矛盾性。在周樸園這個人物身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請設計成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周樸園為什么一面懷念侍萍,一面又不肯認侍萍?”“周樸園為什么前后判若兩人?”“周樸園到底是一個殘酷的人,還是一個溫情的人?”“周樸園到底愛不愛侍萍?”“周樸園對自己三十年前的那段初戀,是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要求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矛盾而提出問題,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會變得客觀、全面、深刻。
策略二:利用文中逆情悖理的內(nèi)容。有些矛盾由于表達主題的需要,與現(xiàn)實的審美價值、情感倫理相違背。這時候的點撥,需要找到合適的切入口,循循善誘,層層推進,引導學生關(guān)注這些逆情悖理的內(nèi)容,不斷地點撥學生提出問題。如,《品質(zhì)》:
師:大家對小說的結(jié)局有什么想問的?
生:格斯拉兄弟怎么就死了呢!
生:而且還是餓死的,是不是有點意外呢?
生:這個結(jié)局是不是也可以叫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呢?”
生:怎么是情理之中呢?我怎么覺得不合情理呢?
師:這篇小說中還有許多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大家仔細讀一讀,找一找,把它們設計成問題。
生:格斯拉兄弟怎么會餓死呢?
生:格斯拉兄弟能做出倫敦最好的靴子,為什么反而沒有生意?
生:為什么人們不要結(jié)實的靴子了?
生:高品質(zhì)為什么失敗了?
生:高品質(zhì)最后敗給了低品質(zhì),意味著什么?
《品質(zhì)》的結(jié)局讓人意外,它的殘酷與矛盾,學生看完小說后都能感受到,利用結(jié)局的矛盾性,引導啟發(fā)學生去關(guān)注課文中相類似的逆情悖理的內(nèi)容,就牢牢把握住了課文的主題。上面片段中有些問題是針對小說中的原話提問的,最后兩個問題是學生針對矛盾自己設計的,非常精彩。說它精彩,是因為它不僅直指小說的主題,而且還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深更廣處:
師: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最后的問題,高品質(zhì)最后敗給了低品質(zhì),意味著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人們放棄高品質(zhì),去追求低品質(zhì),僅僅因為低品質(zhì)的靴子時髦、漂亮,說明當時的人們只注重外表,很庸俗。
生:高品質(zhì)敗給了低品質(zhì),這也是一種墮落。
生:一輩子追求高品質(zhì)的格斯拉兄弟,居然餓死,真是個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吧?
師:你說得有水平,很深刻!
生:我覺得還有更可悲的,格斯拉兄弟死了,人們卻都不理解,說他們“是個怪人”。不是更可悲嗎?
生:我知道了,更可悲的是人們對高品質(zhì)的東西和高品質(zhì)的人的消失都不理解,不在意。
生:對,這才是最可悲的。
師:嗯,你們也更有水平,更深刻!
生:人們對格斯拉兄弟的死不在意,不理解,又怎么樣呢?
師:很好!這個問題問得好!又怎么樣呢?
生:還會有更多高品質(zhì)的人和物消失。
生:還有更多的別行業(yè)的格斯拉兄弟死去。
生:會死得無聲無息,也沒有人在意。
生:這樣的悲劇會繼續(xù)上演。
看得出來,通過點撥引導學生尋找并關(guān)注文中逆情悖理的矛盾點,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大家通過對矛盾抽絲剝筍,層層推進的分析,使學生的閱讀深層化,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而周密、開闊而深刻,提出的問題也顯示出由淺入深的層次性。
利用語言表達中的矛盾。語言表達中的矛盾,是指用一組前后矛盾或不協(xié)調(diào)的詞、短語、句子互相修飾、限制或搭配以形成強烈對比的一種表達方法,從字面上看似乎荒廖可笑,但只要結(jié)合語境細心體會,我們就能看出它特殊的修辭作用,它能給人一種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中的感覺。教師只要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去細讀課文,去尋找這些表達上矛盾的句子,提出問題。如: “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弊髡邽槭裁催@樣說?(《老王》)“離別是這樣甜蜜的凄清,我真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表達了朱麗葉怎樣的矛盾心理?(《羅密歐與朱麗葉》)“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毕胝f而說不出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想北平》)“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逼渲械摹盎氖彙焙汀安凰 泵軉??(《我與地壇》)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三、揣摩細節(jié)
所謂細節(jié),就是構(gòu)成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或環(huán)境特征的最小組成單位,也就是表現(xiàn)事物各種感性特征的具體而細小的材料,而細節(jié)描寫就是對這些細枝末節(jié)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滲透在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
它們散落在文章的各個角落,看上去漫不經(jīng)心的一筆,往往帶有深邃的內(nèi)涵,不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思考,根本不可能明白,可是它們又很容易被人忽略。所以,要讓學生去關(guān)注細節(jié),揣摩細節(jié),能夠舉一反三地提出問題,關(guān)鍵在于老師的點撥。
策略一:利用描寫中的細節(jié)。引導學生關(guān)注描寫人物、環(huán)境的細節(jié)。一般學生都能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禮拜二午睡時刻》,學生問:“面對小偷的母親,神父為什么‘刷地一下子臉紅了?”“為什么神父頭上還冒汗了?”又如《半張紙》,學生問:“男主人公最后為什么把半張紙仔細地折好,放進胸前的衣袋里?”再如《祝?!罚跋榱稚┰隰斔睦蠣敿腋苫钅敲蠢?,為什么反而‘白胖了?”還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為什么詳盡細膩地寫美術(shù)學校里的各種藝術(shù)作品?”這樣的問題舉不勝舉。
策略二:利用“閑筆”。學生很容易忽略文中那些看上去與主題內(nèi)容無關(guān)的“閑筆”,他們認為這些內(nèi)容大概是作者隨便那么一寫,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非常需要老師引導、點撥。比如,《祝?!罚沂沁@么說的:“魯迅寫作可謂惜字如金,字字珠璣,決不多寫一個字的。學完了這篇小說,你同意嗎?”結(jié)果學生興奮地發(fā)現(xiàn)了許多他們認為無關(guān)的內(nèi)容,如“魯迅為什么要詳細交代魯四老爺書房里的各種物品擺設?”“作者為什么寫福興樓的魚翅一元一大盤?和主題有關(guān)嗎?”“小說開頭為什么那么詳細交代‘我和‘四叔的寒暄過程?”“為什么老是寫‘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在和學生討論完這些問題后,我又問了一遍開頭的問題,學生這才感覺到“魯迅的小說不是那么簡單的”,“讀小說需要和作家心有靈犀”,“不能放過那些看上去無關(guān)的內(nèi)容”。
其實,“閑筆”還常常讓人看不懂,所以有時候,也可以直接讓學生找出自己沒看懂的內(nèi)容,然后一定要設計成問題呈現(xiàn)出來,不能光說“不懂”,這也是一種點撥的方法。
四、擦亮語言
擦亮語言,就是揣摩語言。即反復思考、辨析分析和仔細體會關(guān)鍵的詞語句字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理解其表達作用。亦即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guān)鍵詞、語和關(guān)鍵句的“深層含義(真正內(nèi)涵)、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辨析、品味和理解。
在這方面,我通過統(tǒng)一的書面預習題對每一篇課文作要求:用“替代”或“去除”的方法揣摩文章語言,完成:1. 從文中找出你不能理解的詞語,設計成問題向同學提問;2. 寫出你認為用得特別好的詞語,并說明好在哪里?!疤娲焙汀叭コ笔侵赣媚硞€詞語替代文中詞語或?qū)⑽闹性~語去掉,進行比較,揣摩語言。如,“為什么用六種字體清楚工整地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為什么用‘鑲嵌?”“眼珠間或一輪,為什么用‘一輪?”
兩個預習任務其實就是要求學生細讀文本,深讀文本,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語言、揣摩語言。學生先期完成這兩個預習任務,提出的問題就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同學間的交流互動。
五、鋪墊背景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如能根據(jù)作品的描寫,喚起對課文中人物、景物和情境的想象,那么他們就會在閱讀中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有些文章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和意境,學生由于涉世不深,學歷膚淺,很難理解或錯誤理解。
文史不分家,這時教師就要提供有關(guān)作者和背景的詳細資料,讓學生走近作者,與作者對話;讓學生站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解讀文本,與文本對話,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內(nèi)涵上的感悟,從而去提出問題。否則,會使理解出現(xiàn)不必要的偏差甚至錯誤,以致出現(xiàn)一些與課文主旨不相干的“偽問題”,影響課堂效率。
策略一:利用背景,拓展視野。如學《鴻門宴》時,項羽被學生一致公認為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人。而對劉邦,學生的印象就是“他只會問‘為之奈何?”我給學生印發(fā)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的部分內(nèi)容,包括司馬遷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文白對照。比較閱讀后,他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項羽的猶豫源于什么?”“項羽沒有殺劉邦,是一念之差還是必然結(jié)果?”“和劉邦比,項羽的缺陷在哪里?”“劉邦的智慧在哪里?”“誰能分析一下劉邦的說話技巧?”很顯然,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的視野開闊了,對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有了一定認識。思考比較全面,把握才準確客觀,才能提出有質(zhì)量的問題。
在學《廉頗和藺相如列傳》時,除了讓學生參考課后幾則古人評價的資料外,我還用幾張PPT補充了當時的背景,有摘自《史記?趙世家》的,也有摘自《戰(zhàn)國策?趙策》的,還有摘自“百度百科”的,為的就是讓學生看到當時的“國際形勢”:1. 從公元前287年到前279年澠池相會這8年時間里,秦國一直和趙國聯(lián)合打壓齊國,秦趙是盟友,而且秦有求于趙;2. 趙惠文王是歷史上公認的賢明的君主,在位時趙國軍事上很強大;3. 澠池相會時,廉頗、趙奢、平原君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這樣詳細的背景鋪墊下,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有了比較,我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思考,較精彩的問題有“廉頗和藺相如到底誰更有勇氣?誰更大度?為什么?”“名不見經(jīng)傳的藺相如戰(zhàn)勝秦王,是奇跡嗎?”“廉頗的智慧在哪里?”。
策略二:自己動手,體驗領(lǐng)悟。教《燭之武退秦師》時,我要求學生課外查尋燭之武的資料。(資料很有限,很容易找)結(jié)果學生大部分只找到了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中的一條: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我從《史記》中找到三條:“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燭之武連姓名都沒提到)還沒等我點撥,馬上就有學生問:“為什么燭之武的資料那么少?”還有學生問:“燭之武這樣的人為何不被重用?年近七十,也只是個小小的‘弼馬溫?”“燭之武七十歲,又是個小官,怎么會對國家大事、國際形勢那么了解?”“從燭之武身上,我們能學到些什么?”還有學生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要是沒有《左傳》,這個人可能就誰也不知道了!”還有學生開玩笑說:“應該有人記載我們這些小人物的閃光點呀。”
在詳細了解背景與作者的基礎上,學生慢慢地學會了“知人論事”、“知世論人”、“知世論事”,提出的問題也就顯得視野更開闊、更客觀,個性化的思考也比比皆是。
以上策略都是以提出問題為目標的,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何意義呢?
首先,激活問題意識。教師通過點撥、啟發(fā),“舉一隅”,來激活蟄伏在學生頭腦中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問得出問題,問得出有質(zhì)量有價值的問題,提高課堂效率;又通過特定的課堂氛圍,也就是讓學生明白課堂的任務不是去尋求答案,而是要提出問題,要“以三隅反”。盡管這樣的方式從學生方面來看仍然是被動的,但它能使學生徹底改變過去尋答案、猜答案甚至等答案的課堂心理定勢,大膽地提出問題。
其次,培養(yǎng)問題意識。凡事習慣成自然。我相信,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就可以讓學生從被動提出問題到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提出問題,那么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能被激發(fā)出來、培養(yǎng)起來,而且能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也能實現(xiàn)從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到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