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
人的品德是怎樣形成的?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要經歷什么環(huán)節(jié)?
人的品德是怎樣發(fā)展的?兒童青少年品德發(fā)展過程要經歷哪些階段?
人的品德形成的本質是什么?教育和外部影響及道德認知主體自身在品德形成過程各起什么樣的作用,怎樣起作用?
德育在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有何價值?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小學德育、教育學,乃至教育哲學共同關注和亟待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這些問題的研究解決,不僅有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指導的意義,而且還有破解中小學德育難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意義。我國中小學教育實踐中長期存在的德育低效現象,很大程度上與對上述問題中蘊含的內在規(guī)律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有關。
李季教授的新作《德性內生:論兒童品德的自我建構》一文(以下簡稱《德性內生》),以“德性內生和品德自我建構”為核心理念,以提高德育實效性為切入點,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討了上述問題中所蘊含的內在規(guī)律,并總結和提出了富有理論探新和實踐指導雙重意義的見解和主張。
從理論探新意義上說,對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理論的認識,現行的品德形成理論比較關注從外塑到內化的道德轉化過程,強調道德要求與教育外塑作用,但對品德內化過程及內化機制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推測性和描述性的認識上,缺乏深入的和本質性的探討?!兜滦詢壬芬晃尼槍ΜF行品德形成理論的偏向,特別提出“德性內生”和“內生外化”的核心理念,把道德“內生”作為道德“內化”的根本,總結了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的“外塑-內化-內生-外化”程式與規(guī)律,進而揭示出“內生外化——外塑意在內生,內生方能外化”的德育原理。
對兒童青少年品德發(fā)展的認識,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兒童品德發(fā)展從“他律”到“自律”觀點,揭示了兒童品德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一直以來,這都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指導思想。事實上,這一理論在實踐中對促進兒童青少年品德發(fā)展確實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自律”并不是品德發(fā)展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和最高境界,“自覺”“自為”才是品德發(fā)展的目標和追求。尤其是對于以培養(yǎng)現代公民意識為取向的現代德育來說,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自律”的公民,更要培養(yǎng)“自覺”“自為”的公民。因此,兒童青少年品德發(fā)展的指導理論不能只停留在“從他律到自律”的層面,“他律-自律”須向“自覺-自為”發(fā)展,即“他律到達自律,自覺達成自為”。自覺、自為是道德的應然境界,是現代公民意識和品德發(fā)展的必然取向,也是我國中小學德育追求的理想目標。
《德性內生》一文提出的兒童青少年品德發(fā)展的“他律-自律-自覺-自為”程式與品德形成的“外塑-內化-內生-外化”程式,是對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與原理的內涵的一種更為豐富、深入和完整的認識與總結。因此,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實踐指導的價值和意義。第一,它豐富了對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共性規(guī)律的認識;第二,它強化了道德認知主體與道德規(guī)范在品德形成發(fā)展過程中的互動作用;第三,它體現了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發(fā)展的以“自主、自為”為特征的公民性發(fā)展取向。
從實踐指導意義上說,“知行脫節(jié)”“表里不一”“價值困惑”等是學校德育低效的表現。德育低效是長期困擾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老大難問題。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對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發(fā)展的特點、原理和規(guī)律缺乏正確認識與準確把握所致。
《德性內生》一文總結提煉出來的關于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的本質是“自我建構”的理念,“德性內生”——品德自我生成是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實質的認識,以及“道德自為”是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目標的觀點,能有效地指導中小學德育提高實效性。
首先,這些觀點糾正了中小學德育只強調單向說理灌輸、行為養(yǎng)成等簡單化的“外塑”式的思路和做法,主張德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內生外化”規(guī)律,強調“德性內生”,提出德育要求和德育規(guī)范要有利于發(fā)揮道德認知主體的自我選擇、自我建構和自我教育作用,有利于促進兒童青少年品德包括道德意識、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尤其是道德需要的內在生成。人的品德如果只停留在道德感性知識和簡單行為模仿階段,而沒有內化進而內生成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或者道德規(guī)范沒有內化為道德觀念、信念、信仰,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品德。只有切實促進道德“內生”和品德自我建構的德育,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才能實實在在地解決“知行脫節(jié)”“表里不一”“價值困惑”等德育低效現象?!兜滦詢壬芬晃淖髡呓陙矸e極倡導的“敘事德育”,就是通過敘述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和案例,讓學生產生“感受-感動-感悟”的心路歷程,由感受(道德故事)到感動(情感共鳴),由感動到感悟(道德認知),進行品德的自我建構,進而內生為品德素質的過程。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其次,《德性內生》從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心理學角度,總結提煉出的“外塑-內化-內生-外化”和“他律-自律-自覺-自為”的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程式,不僅豐富和完善了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理論,更為重要的是,它在中小學德育的實踐領域將中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加以有機整合,深入探索了品德形成的心路歷程與品德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分析了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影響源,尤其是道德認知主體自身的道德自我建構的價值和作用,形成了“德育是在道德規(guī)范要求和教育者有效指導下,道德認知主體進行積極整合互動的品德內在生成與自我建構的過程”的現代德育理念和中小學德育活動模式,進而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小故事大道理式敘事德育”“小活動大感悟式心靈德育”“小實踐大體驗式生活德育”等一系列體現品德內生與自我建構特征和富有特色的學校德育活動模式,富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地指導著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并體現出廣東中小學德育的時代性、務實性和創(chuàng)新性特點。
最后,也是最值得稱道的是,《德性內生》一文還帶給我們關于“德育何價”——中小學德育對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發(fā)展的真正價值和意義的積極思考,并作出“德育有為”——中小學德育在遵循兒童青少年品德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就能有效地引領和促進兒童青少年品德健康發(fā)展的肯定性回答。筆者認為,這是文章作者的真實意圖,也是文章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責任編輯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