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進行,教師針對新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廣大教師也愈加重視教學設計,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歷史教師怎樣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設計。以便于學生由樂趣欲發(fā)興趣,變學生被動為主動求知,寓教于樂、寓學于樂,這才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根本目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改變傳統(tǒng)教師的滿堂灌為學生的學、說、活、畫、議、想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才是我們新課程下歷史教師的教學思路?,F就一個“變”字談點體會,與同仁們商討。
一、“變”:課型的設計要多樣化
傳統(tǒng)的備課中多數教師依照教材和教參確立教學目標和任務,憑借個人經驗選擇教法,實施教學,整個過程缺乏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與傳統(tǒng)的備課相比,教學設計更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更強調教學情境的策劃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更具有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教師在課型設計上,應博取眾長,無論是循循善誘的啟發(fā)課,還是茶館式的討論課,應積極創(chuàng)設和鼓勵人人參與的授課情景,發(fā)揮各種課型的優(yōu)勢。啟發(fā)式的課型能誘發(fā)學生對問題展開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討論式的課型能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形成發(fā)散思維的習慣,同時也能使學生養(yǎng)成對問題深究的習慣;練習式課型則能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講述式課型能更大地傳授新知識、新概念。
誠然,一堂課也可以是綜合課型的,多種教學方式綜合使用。多張“臉孔”總比一張老“臉孔”強,不論你這張“臉孔”有多好看。
二、“變”:活動的安排要多樣化
一個課型設計好了,也不是千篇一律地運用,或者程式化地套用,因為教與學的參與者都是人,跟工廠里的生產方式要絕對區(qū)分開來,絕對不能像輸入電腦程序的生產流水線一樣地“生產”。如果說設計好的課型是畫好的樹干子,那么設計好的活動就是為樹干添枝加葉,這樣的一棵大樹就會枝葉茂盛,充滿生機了。
教與學作為一種活動,教與學的形式都要多樣化,以構成多姿多彩的課堂。課堂除了教師提問、傳授知識、指導自學、知識歸納,學生聽講、作答、自學、練習等常規(guī)活動外,還應組織更多的更有趣味的活動。如知識搶答賽、講故事比賽、辯論賽、我為大家當導游、假如我是某某等等。
如在高一歷史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內容時,讓學生課前找一些有關唐太宗治國和初唐盛世的故事,舉辦了一次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會,學生講述的故事有魏征的故事、科舉的故事……看似是一次故事會,通過“故事會”較好地理解初唐時的清時政治、快速發(fā)展的經濟、融洽的民族關系,通過最后五分鐘的總結,一堂既生動活潑,又圓滿完成課標要求的課,在學生的掌聲中結束了。
三、“變”:命題的方式要多樣化
這里所談的“命題”,指的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命題。課堂教學活動的多樣化本身就決定了命題的多樣化,可以是說的、答的、畫的,也可以是游戲的、表演的、參觀的;可以是書面的,可以借助多媒體的,也可以以主持人的形式主持開展的。
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活動形式,確定不同的命題方式,使命題多樣化。但在同一個活動中,命題也要做到靈活多變。如對高一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目的教學時,設計以古希臘文明的發(fā)展為線索的活動課,穿過時空隧道,縱覽古希臘的文明發(fā)展,命題形式有“填”、“講”、“辯”?!疤睢保涸诮虒W描繪的示意圖上填上古希臘文明的發(fā)祥地,并用箭頭標出古希臘文明中心的轉移概況;“講”:“時空旅游團導游”分別介紹雅典、斯巴達的所見所聞;“辯”舉行辯論賽,伯利克利的說法完全正確或是部分正確?在一個以活動為主的活動課型中,以命題的多樣化,體現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充實活動的內容。辯論的環(huán)節(jié)既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又使一堂課拘束于單純的“自學”形式之下,把課堂推向高潮。
四、“變”:課外點綴的內容要多樣化
一堂好課應當有所拓展,社會學科的課堂拓展內容往往是“點綴”式的。正如一個好產品還需要好包裝一樣,一堂好課如果加上適當的“點綴”,則會顯得更加亮麗。點綴的內容應不拘一格,可以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穿插。其目的是或積累知識,或拓寬視野,或陶冶情操,或活躍氣氛。
如在教授古雅典時,與奧林匹克運動會聯系起來,宣傳奧林匹克的積極向上、團結拼搏精神,對世界和平的向往;在教授“商鞅變法”時,與當前的改革開放聯系起來,教育學生懂得古為今用,學會分析事物的聯系性;在教授“焚書坑儒”時,懂得如何一分為二地分析歷史事件,學會客觀地看待一切事物;在教授近代史西方列強對我國侵略、瓜分時,聯系上當今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進行國情教育,正義感教育,責任感教育,如此等等。
課堂教學求“變”,已成為我們同仁們探索的熱門課題。課堂教學作為一門藝術,它是永無止境的,也永無模式的,只要我們永存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本思想,我們所創(chuàng)的“藝術”就會被人所認同。歷史教師應該站在國民素質教育的高度,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踴躍實踐、主動創(chuàng)新,做一名歷史教育改革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