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杰克遜特寫:關于流行之王》
(Featuring Michael Jackson: Collected Writings on the King of Pop)
作者:約瑟夫·馮戈爾(Joseph Vogel)
這本一百余頁的小書,收錄了紀念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杰克遜的部分重要文章。
作者約瑟夫·馮戈爾曾多年研究邁克爾·杰克遜的文化現(xiàn)象與其音樂人生。作者通過杰克遜生前一系列合作者的訪談以及一手資料進行采寫。他不是從樂迷或者音樂史的角度出發(fā),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例如種族身份對歌手邁克爾·杰克遜的影響、流行之王頭銜中“流行”的定義等等。
本書是關于邁克爾·杰克遜文化現(xiàn)象研究的最新力作之一。
《音樂教師的時間管理》
(Life in Cut Time:Time Management for Music Teachers)
作者:艾米麗·舒瓦茨(Emily Schwartz)
艾米麗·舒瓦茨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和時間管理專家,具有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廣泛教學經歷。作為一名深受歡迎的臨床醫(yī)生,她曾幫助來自全美各地的音樂教師管理他們的時間并達成他們的專業(yè)目標。
而在我國,對于音樂教師在工作、生活、時間管理、目標管理類的輔助讀物與相關研究都還很少,急需相關的跨學科研究。舒瓦茨的這本專著也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國內相關從業(yè)者的參考與借鑒。
《早期現(xiàn)代法國與意大利的音樂室》
(The Music Room in Early Modern France and Italy)
作者:狄波拉·霍華德(Deborah Howard)、勞拉·馬瑞迪(Laura Moretti)
這本跨學科巨作調研了早期現(xiàn)代法國與意大利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世俗空間的作用。
這個時期,音樂的重要作用正從教廷盛典轉向家庭娛樂。伴隨著劇場戲院作為獨立建筑類型的出現(xiàn),在精英圈中已經出現(xiàn)雇用專業(yè)音樂家而非業(yè)余愛好者進行的音樂演出。而當時樂譜的印刷和樂器的大規(guī)模生產,為音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向社會各階層擴散創(chuàng)造了條件。于是私人住所中出現(xiàn)了專為音樂演奏和排練而設計或預留的獨立空間——音樂室。
這部作品填補了音樂史和建筑史之間的學術空白。
《莫扎特的安魂曲:接納、創(chuàng)作與完成》
(Mozarts Requiem: Reception, Work, Completion)
作者:西蒙·奇菲(SimonKeefe)
本書是對莫扎特《安魂曲》的最新詮釋,西蒙·奇菲糾正了一種長期存在的學術化的不平衡,認為這部著名的未完成作品的文本部分被嚴重低估了。作者梳理了各類文字記錄中對莫扎特接納這部音樂作品寫作任務的傳奇描寫,包括小說、戲劇和電影,并探討了對作品的批評、學術研究與表演等多個方面。評價莫扎特的《安魂曲》,不可避免地會探討作者手稿,在文獻中傳奇故事和音樂現(xiàn)實產生了嚴重的沖突。
全書運用了音樂的、傳記的、考證的、心理學的多種研究視角,證實了要理解莫扎特的《安魂曲》決不能僅僅從作曲家的活動中去尋找答案,而是要把作品放到當時的時代與意識形態(tài)之中去。因此,更廣闊范圍的詮釋學方法,是理解這部作品、取代并突破傳統(tǒng)的偏頗局限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