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薇
【摘要】由日常訓練習題中遇到盲目機械利用答案的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究竟應該怎樣合理利用習題答案,授予學生以漁而非魚,具體從三方面舉例分析。
【關(guān)鍵詞】不迷信答案梳洗答案豐富答案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22-02
曾經(jīng)去一所兄弟學校聽課,老師在講解一篇閱讀理解,林清玄的《放生鳥》,最后一道題是:"請?zhí)骄孔髡咴诜派B和龜、放生蓮、放河燈等事件中所流落出的情感態(tài)度"。答案之一:"對販賣鳥龜?shù)男∝溩约翰辉缸龉Φ律踔翆⑵渥鳛閿控敼ぞ?,追逐功利的譴責"。
許多學生在回答這一點時都沒有用上"譴責"這詞,有的學生用了"否定",有的學生用的是"批評",還有的學生用了"不欣賞"、"厭惡"等,老師不耐其煩的一個個問下去幾乎問了近10個同學,后面的學生已詞窮不知道選擇什么詞語才好,只有無奈的重復前面學生說過的詞,最后這位可愛的仁兄便慷慨激昂的自己說出了"譴責"一詞,并把它大大地寫到黑板上,同時讓同學們趕緊記下來,我觀察到有的同學偷偷的笑了……
之后這一幕常常在我的腦海中再現(xiàn),答案一定要這樣用嗎?
我覺得不一定非要用上"譴責"一詞,學生用的"否定","批評",也是很好的啊,為了答案給的這個詞問了那么多同學,用時那么多,有必要嗎?值得嗎?我很不認同!
首先,我認為一個理想的老師在做練習時應該不迷信答案。
我們知道為練習題預設(shè)的答案只是用來參考而不是用來復制的,特別對語文學科而言,在具體組織用于答案的語言時不保證會有許多相似的詞語可以互相取代,而對于主觀題而言,其答案更存在多種可能,如果一味地照搬答案只能使教學陷入僵化,學生的思維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畫好的框里,時間久了難免會對語文學習感到迷惘,失去信心,沒有了興趣,甚至感到乏味無聊。
特別是在當下信息獲取便捷的情況下,學生甚或可以在第一時間內(nèi)上網(wǎng)查到相關(guān)習題的答案,之后他若再在課堂聽老師竭盡全力地拷貝答案,他會怎么想呢?他還會帶著激情、帶著渴盼去聽課嗎?又哪里去奢談學生對老師的崇拜呢?常常會從同事甚或?qū)W生那里聽到有關(guān)老師和答案的笑話,有個老師上課全權(quán)依賴答案,一次答案上把兩道題的位置印反了,這個老師硬是把兩道題按答案順序講給了學生,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下課后有倆大膽些的同學試著對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那位老師弄明白之后會是怎樣豐富的表情呢?豈一個"尷尬"了得?
其次,我們要具備梳洗答案的能力。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答案因為出爐倉促,或者其他種種原因而顯得啰嗦冗長,雖然要回答的各個得分點都有了,但是缺乏條理性,這樣就需要老師把答案"洗一洗",把冗長的不必要的部分清除出去,從而讓學生感覺答案很清爽,思路很明晰,進而也訓練了學生自己在組織答案時避免東一榔頭西一棒的隨意性,從而避免了在老師緊張的閱卷中可能遺漏的裹在冗雜語句中的本可以得分的內(nèi)容。比如2012年蘇北四市高三二模試卷中大閱讀《在城市紀念我的那些農(nóng)具》14題,"本文寫了作者在城市紀念農(nóng)具的事,請?zhí)骄科渲械那楦腥∠颉#?分)"參考答案:①對付出青春艱辛勞作生活的留戀,②對自然淳樸生活的緬懷,③對城市生活的糾結(jié),④對農(nóng)村生活的感激,⑤對農(nóng)耕文化式微的惆悵。答案不厭其煩的羅列了五點,仔細研究文章內(nèi)容及所問問題,其中情感取向無非是從作者分別對農(nóng)村生活和城市生活兩方面不同的態(tài)度來思考,故而①②④整合為一點未嘗不可,總體上可概括為:(一),作者對昔日農(nóng)村生活的留戀,感激,緬懷;(二),對現(xiàn)在城市生活的糾結(jié);(三),對在城市日益發(fā)展的情況下農(nóng)耕文化式微的感慨。洗過之后的答案很容易使學生明白答題的方向,之后再面對這樣的問題就會自然而然的沿著方向走,若機械的把參考答案報給學生從某種程度而言學生也是被動的吸收,至于為何這樣組織答案則不明就里。再面對類似問題只能聽天由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答到哪里。
另外,與洗一洗答案相對而言,有時候我們則需要為答案增加些成分。
面對過于"骨感"的答案,有必要"豐滿"它,我們在做題時也常會發(fā)現(xiàn)有時候答案組織地過于粗糙,與我們平時訓練學生做題有出入,應該分析的內(nèi)容沒有在答案中得以體現(xiàn),那么如果此時老師迷信答案僅僅限于答案所體現(xiàn)的幾點,那么也會給學生帶來困擾,為何同樣的問題有時某一點要寫有時候又不要寫呢?好像語文就是隨機組織答案的,那又何必要認真去聽老師此一時這樣,彼一時那樣無法歸納、無法整理的解析呢?
消極、怠慢、不以為然的語文學習情緒可能在老師報答案的過程中就慢慢地滋生了,而老師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就是那個"罪魁禍首"。比如常州市2012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調(diào)研卷12題,問題如下: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這是我活到二十多歲的時候帶給他們養(yǎng)兒的收獲和教訓"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參考答案:"作為唯一讀書走出去的兒子,本應該讓父母驕傲,替父母擔憂,但"我"反而讓父母無法理解,非常擔心,反映了"我"對自己過去自我行為不顧父母感受,不主動與父母交心的行為的反省和內(nèi)疚。"這道題中有兩個重點詞語是我們在審題時應該引起關(guān)注的,"收獲"和"教訓","收獲"是針對什么而言的?"教訓"又是針對什么而言的?因為這兩個詞語的感情色彩不一致,常理上"收獲"應該相對于"驕傲"而言,"教訓"應該和"失敗"吻合,所以我們務(wù)必在組織答案時從內(nèi)容上解釋清楚其所包含具體意思,然后再從情感角度分析,重新擬定答案如下:"收獲"是針對"我"是父母培養(yǎng)出來的唯一讀書成功的孩子而言,"教訓"則因為我沒有按父母希望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叛逆、不聽話,讓父母無法理解,充滿擔心。反映了"我"對自己過去的自我行為和不顧及父母感受的反省和內(nèi)疚。這樣帶著學生一起來審題,理解、分析句子的重點,由內(nèi)容入手進而到情感的解讀,或許對學生審題、答題有更具體的指導意義。培養(yǎng)學生細細審題,嚴謹答題,摒棄大而化之,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式的浮躁心態(tài)。
常聽學生說:語文答題都是憑感覺,答完完,具體能得幾分自己也沒譜。這就需要老師在備課時候多研究研究考點,細析圍繞考點出的題目應該怎樣去組織理想的答案。最忌諱的是就題講題,不歸納不整理,有的學生臨高考還不清晰考點是什么,只對曾經(jīng)做過的題目有些許模糊的印象,稍微變化一點點就一頭霧水。故老子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如果我們只教會了學生去背答案,生吞活剝的拷貝下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做再多的題目又有何用?只能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罷了。
因此我們老師對要交給學生做的練習自己一定要細研究多琢磨,文章有沒有讀的意義,撇開題目不談,文章教給學生什么了,是深有震撼還是無病呻吟,是柔美溫馨還是痛貶時弊,是瀟灑飄逸還是佶屈聱牙……所出的題目有沒有做的價值,所給的答案"瘦不瘦"、"腫不腫",有沒有錯……這些都應該考慮到。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分析、答題,逐漸地可以從所做的閱讀文篇中明白作者作文的思想旨意,積累自己欣賞文字的能力,對讀過的文章能稍作評論,有自己的思想看法。這樣對于所做的題目自有以一抵十之效,亦將享受僅是背背答案無法領(lǐng)略得到的趣味。
每一次大考我們老師在閱卷時都會遇到這樣情況,先是有一份與試卷同時誕生的參考答案,接著在試批學生試卷之后又會補充一份答案給老師。這說明我們學生有時候會對答案有更精彩的、更多角度的呈現(xiàn),故而前文所言學生沒有用到"譴責"用的是"批評"又有何不可呢?我們何必要千方百計地、煞費苦心地、死死地把學生拖進這個答案的框里呢?那些個偷偷笑了的學生一定不是出于對老師的欣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