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
【摘要】思品課堂采用小組討論式教學,它不僅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間和師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培養(yǎng)。但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的小組合作討論教學存在一些誤區(qū),影響著主體性合作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
【關鍵詞】思品課堂小組討論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036-01
小組討論,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學習思品的基本方式之一。初中思品課堂,如果沒有學生的小組討論,即便教師授課再生動也會黯然失色。然而,本人認為當前有些思品教師對小組討論這一教學形式從認識到行為都存在一些誤區(qū)。
一、認識上的錯誤傾向
新課程提倡課堂應煥發(fā)生命活力,所以許多教師紛紛響應這一號召,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課堂活起來。但是卻形成了一種怪現(xiàn)象。很多思品課堂表面上看起來熱鬧非凡,學生個個以主人翁身份參與,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但是細細研究卻發(fā)現(xiàn)很多課堂上的小組討論其實只停流于形式。比如有些是無效提問,有些是淺層次提問。學生的思維其實只是處于表層狀態(tài)。這表明當前一些教師對討論學習存在認識誤區(qū):
1.認為小組討論是新課改下思品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特征。當今很多思品教師形成了這樣的認識誤區(qū):認為小組討論是現(xiàn)在必備的教學模式;一節(jié)課如果沒有小組討論,那就是失敗的課堂。從而根本否定了以往其他的教學形式。其實我們知道小組討論的獨特價值就在于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討論中質(zhì)疑、論辯、深思、感悟。它與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相適應,是對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一種變革,但并沒根本否定其他傳統(tǒng)教學模式。
2.認為小組討論是思品課堂教學的唯一途徑。很多思品教師上課時為了追求所謂的“熱鬧”、“活躍”,置教學內(nèi)容于不顧,只求形式上花哨。他們認為課堂越熱鬧學生的主體地位越突出,課堂的效果越好。所以很多教師千篇一律的選用課堂小組討論這一形式。我認為,其實大可不必千篇一律。完全可以根據(jù)課堂內(nèi)容而定,要體現(xiàn)出多樣化。要根據(jù)內(nèi)容而定。比如說有些知識點適合討論,通過學生間的討論,學生自主探究從而明確;而有些知識點,其實非常淺顯,一帶而過便可。而有些富有感情的則適合深情朗讀;有些適合表演,比如小品等等,使身臨其境等等。例如筆者在上初二教材下冊《做個有教養(yǎng)的現(xiàn)代人》這一課時,采用學生表演的形式,讓學生表演中國人見面握手這一禮節(jié),探索不同身份握手的差異。在表演中讓學生感悟到中國確實是個禮儀之邦,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個真正有教養(yǎng)的人。又如,初三思品《人貴誠信》一課中,在講誠信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時,就比較適合采用教師細致講解。為此,我從“格言篇”——“成語篇”——“故事篇”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講授??傊?,教學形式要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做到靈活多樣。
二、行為上的誤區(qū)
認識上的誤區(qū)導致行為上出現(xiàn)幾種錯誤傾向:
1.討論流于形式,教學目標難以實現(xiàn)。一位教師在上初三復習課《行為與后果》(第二單元)時,一上課便出示了七個問題讓學生閱讀中考分冊并自己找答案,四分鐘還沒到,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一分鐘后教師開始提問。結(jié)果學生的回答極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師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充分,而且討論流于形式,根本沒有真正的深入。有的學生甚至復習內(nèi)容還沒閱讀完,就開始了討論。這樣的情況下,教學目標如何能輕易達成,這樣的討論意義又何在。所以課堂教學中,討論前讓學生有充分獨立思考的時間,討論時要有深度,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2.討論時分工不夠明確。思品課堂的小組討論應該是分工合作,責任明確。在組建合作小組時,人數(shù)最好是4—6人為一組,小組成員應有文化基礎、智力水平、能力傾向、性別、興趣、愛好等有差異的優(yōu)秀生、中等生、學困生。貫徹“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方法,且要安排好匯報員、記錄員,噪音控制員、評分員等角色,角色安排可視教學內(nèi)容輪流換崗,規(guī)定小組發(fā)言稿必須在課后上交給老師,并且引入競賽機制以小組為單位記分獎勵。這樣在進行討論和交流時,可以取長補短,且不會出現(xiàn)學生圍在一起講空話或者討論聲音過大紀律過差影響別的班級,做到“無序”和“有序”的有機統(tǒng)一。負責記錄討論的成果,總結(jié)等等。這樣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如果缺少明確的分工,這樣的課堂極易造成混亂。會呈現(xiàn)一團糟的局面。所以明確的分工是必須的。
3.討論的問題設計不當。有的問題含有深入探索的內(nèi)容少;有的問題設置還缺乏主客觀條件;有的問題討論不是在學生產(chǎn)生困惑的最佳時機進行,并充塞整堂課教學,課堂討論熱熱鬧鬧擺擺樣子走過場,使思品課教學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實效性。小組合作教學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加以討論,不能把合作討論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關注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因此,教師論題的設計要與課堂內(nèi)容相適應。要體現(xiàn)重點或者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論題時要仔細分析,認真研究,而不能脫離主題。例如,有位教師在上《消費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權(quán)利》(初二下冊)時,先作了幾句簡單的過渡后,就讓學生討論這樣的問題:我們?nèi)粘I钪卸嘤心男┫M?消費如何分類?學生回答了以后,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給學生介紹了消費的分類情況。其實這一知識點教師完全可以稍做解釋便可。
4.討論的結(jié)果未給予很好的點評和總結(jié)。思品課堂上,既然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小組討論,同學們也非常投入,相信每組都會有一定的收獲。這時需要的是典型發(fā)言以及教師的點撥。但是有些教師在選派代表發(fā)言后,竟然不做任何點評。有的教師只是象征性的點評一下,或者點評時只注意到學生的不足之處。這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其實教師點評時更多的是要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之處,要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要多夸獎,多引導,然后教師本人再做相應的歸納和總結(jié),加以點撥。我想這樣的思品課堂的小組討論才會更加有效果。
總之,小組討論作為新課改下的一種全新模式,已悄然覆蓋了我們的思品課堂。這里我對誤區(qū)的澄清,相信多少會幫助思品同仁們?nèi)嬲J識并正確運用。希望在未來的思品教學中大家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