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如何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喜愛數(shù)學,學會數(shù)學,至關重要。下面,筆者結合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談一點看法。
一、關注學習興趣
兒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們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斕的。教材依據(jù)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自身的特點提供了許多富有兒童情趣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精心設計的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邁出學會學習的第一步。在《認位置》的一堂觀摩課上,教師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超市要開張,讓學生來擺貨架的情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到了新知識,也感受到了數(shù)學就在身邊,學會了從身邊的事物中尋找知識的一種學習途徑。的確,數(shù)學新課程要求緊密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從他們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更易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樂于探索新知?!秲晌粩?shù)減整十數(shù)、一位數(shù)》一節(jié)中,教材以小朋友坐車為背景,有輛45座的大巴,車上已經坐了30人,問題是:車上還有多少個座位空著?小朋友們經常坐車,但從來沒有在生活中真正計算過這個問題,課本上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常常見到的身邊熟悉的場景,乍一看,這是個容易解決,稀松平常的問題。這么“簡單”的問題,引起小朋友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他想告訴大家解決的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積極性馬上被調動起來。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學們很快就列出了算式“45—30”,或許有的小朋友知道等于15,但怎樣通過這個式子計算出來呢?剛才的成就感激勵學生繼續(xù)探索,小朋友們開動腦筋,于是想出了許多不同的解決辦法。
二、關注生活經驗
由于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是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guī)范化,常識經驗系統(tǒng)化,因此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shù)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這些“經驗”是學生的“數(shù)學現(xiàn)實”;同時,正是通過“經驗”,學生經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活動的過程。例如,一年級學生學習認數(shù),可以通過數(shù)小棒、擺物體等活動,獲得有關的體驗,從而認識了數(shù)的意義。小學生頭腦中的“數(shù)學”往往和成人的理解不同,數(shù)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他們自己對生活中的數(shù)學現(xiàn)象的解讀。例如,小學一年級學生已具有關于幾何形體的許多經驗,他們通過實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圓的一些特點,知道雞蛋、鴨蛋等比球等圓形物體更橢;通過桌面、積木等實物,會近似地使用長方形、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詞匯。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就是要在這些學生熟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將學生混淆在一起的混亂的、粗糙的認識加以整理,幫助學生把幾何形體與他們所熟悉的實物分離出來,區(qū)分出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在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和掌握實物幾何形狀明顯特征基礎上,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被忽略掉的幾何形狀的局部和細微部分;通過實物擺放形式的變化,幾何圖形大小的變化,讓學生體會幾何形體的本質特征,使經驗常識數(shù)學化、嚴格化,更有條理性。
三、關注教學活動
陶行知說:“解放學生的雙手,就要讓他們去做?!逼喗芤舱f過:“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和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人的手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币鉀Q數(shù)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一年級數(shù)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內容的安排上,就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分一分》這一課的例題,就是讓學生動手把學具和文具來分類理一理,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進行分類整理的同時,也學會了做一件自己身邊的小事——學具和文具分開整理。這一課的練習中也設計了一道用兩個口袋裝東西的題目,通過動手,學生知道了吃的和用的東西要分開裝。而《認識人民幣》中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實踐活動,學生有的像模像樣地當起了營業(yè)員,有的則是一個個認真的小顧客?;顒又?,他們一角一角地數(shù),數(shù)到10角,兌換成一元,理解了10個1角是1元,看到10個1元就能意識到是十元,就這樣將抽象的認識與直觀演示聯(lián)系起來,學生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而異常興奮,掩飾不住喜悅和自豪。
四、關注學習方式
由于每個學生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不同的人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即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為了使學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豐富,數(shù)學教學要增進師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學生了解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同時,學生通過外部的表述與交流也必然會促進自我意識與自我反省。合作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與協(xié)作,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各種觀念的優(yōu)越性與不足之處,幫助學生對不同觀念作出比較。而且,對較為新穎觀念的認識會更深刻,對錯誤觀念的糾正會更徹底。因為合作為學生所提供的范例是多方面的,而且這些范例來自學生自身,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地去選擇與判斷什么是有效的、正確的、最佳的觀念與做法了。例如,“9+幾”的算法,就可以在教學開始時,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來了解幾種算法:從9開始數(shù)數(shù);從1開始數(shù)起;“湊十法”。這樣幾種而不是唯一的算法,使得學生對每個算法都有所體會和收獲,進一步地通過比較幾種算法,使學生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
五、關注學習評價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shù)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一般來講,過程的評價包括四個部分:評價情境、對情境的回答、對回答的分析和結果的解釋。在過程評價中,教師利用學生自己的評價結論,不僅要評價出學生回答的結果,還要指出哪些是猜想和策略,哪些是證明;教師在評價前,要注意傾聽、觀察,特別是組織情感領域方面的評價,要比較不同情境下的結果,其中包括學生參與的或不參與的情況,進行解釋,并將解釋反饋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