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問題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問題性思維品質能促使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因此,問題意識是指人類認知過程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問難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大力提倡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揚教學民主的今天,師道尊嚴仍遺留在許多人的思想深處,學生對老師既敬又畏。老師說的永遠是對的,書本上寫的永遠是正確的,如果向老師發(fā)問,對書本質疑。就是對老師的不敬,是故意搗亂,不聽話。甚至還會招來老師的諷刺、挖苦和責罵。于是學生只有三緘其口,課堂上就只剩下老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沒有問題了,只會言聽計從。這樣使得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最后只學不問。學生剛剛閃現(xiàn)的問題意識的火花就這樣泯滅了,完全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事實上,老師應該放下架子,尊重學生,允許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即使有的問題幼稚可笑,缺乏深度,也要對這種問題意識加以保護和尊重。建立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沒有思想顧慮,消除緊張感,放開膽子暢所欲言。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學生是否積極思考,主動深入地學習,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還依賴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啟發(fā)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教學中老師必須精心組織、準備、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體味到在質疑、釋疑中的樂趣。課堂上學生一旦開啟了思維,敢于并樂于提出問題,這使是學生問題意識之花的怒放,要讓這“朵”花常開不敗,還有待于教師有意識地澆灌。對學生來說,自己的一個舉動、一種行為得到老師、同學的贊賞,猶如給自己注入了一針興奮劑。所以當學生能提出問題時,教師絕不要吝嗇自己表揚、鼓勵的話語,甚至只是一個眼神,一種手勢,就會讓他們高興好一陣子。這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對于那些在課堂上“金口不開”的學生,教師要多關注他們,耐心地鼓勵、激發(fā)他們敢問、多問。從無到有,由易到難地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
三、養(yǎng)成提問的良好習慣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xiàn)“學生為本”,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學習每篇課文之前,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預習,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許多問題,把這些問題記下來。有的問題學生在進一步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會自行得到解決;有的問題可以在學習小組內討論解決;有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全班討論。總之,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不管是問自己,問同學,還是問老師,一定要讓學生的思維機器動起來。讓學生真正受到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的思維鍛煉,養(yǎng)成提問的良好習慣。
四、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給了方法就是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指頭。勤思好問是前提,但并非鼓勵學生不假思索、不著邊際地亂問。從好問到善問是一個飛躍的過程,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方法、技巧很有必要。提問之前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問,問什么。如:是問人,問事,還是問理?運用什么疑問代詞?(“誰”“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閱讀中可以抓住重點詞語提問,如《背影》一文可緊扣“背影”一詞提問:文中寫的誰的背影?是一個什么樣的背影?寫了幾個背影?重點寫了哪個背影?為什么著重寫這個背影?反映父愛的素材很多,作者為什么寫背影?
五、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
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是問題意識產生的良好條件,而教師對待學生提問與回答的正確態(tài)度則更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待學生的提問,教師要認真傾聽,對學生提出的不夠明確的問題應耐心加以引導,促使學生能抓住關鍵之處提問;對待學生的提問,教師要盡可能作出明確的回答,不論對與錯,均應肯定其行為,發(fā)掘閃光點;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這樣,全體學生才會在提問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才會激發(fā)他們更強烈的問題意識。
總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素質教育的呼喚。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真正讓學生走上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上來,也才能真正達到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誠然,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非一日之功,每位教師都應從新課程理念要求和事業(yè)發(fā)展的高度來全面認識這一問題,本著對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的精神,不斷探索、實踐,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