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娟
【摘要】電視新聞播音員的浩然之氣代表了電視媒體的形象和影響力,是其個人氣質和個性魅力的綜合體現,它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以莊重、嚴謹、真實、可信的特點,對觀眾施以影響。本文從社會學、語言學、播音學、人類表演學、神經語言學、語用學等方面探討電視新聞播音員浩然之氣的培養(yǎng)路徑。
【關鍵詞】電視新聞播音員;浩然之氣;培養(yǎng)
宋代文天祥《正氣歌》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其中,“天地有正氣”指的是一種正義的力量。追求正直、誠實、正義是人們普遍的價值觀,人們都喜歡“浩然正氣”這四個字。浩然之氣是電視新聞播音員應有的氣場能量,是自身散發(fā)的能量波形成的能量圈,浩然之氣代表了媒體的力量、影響力和感召力,是電視新聞播音員個人氣質和個性魅力的綜合體現,它具有莊重、嚴謹、真實、可信的特點,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一個追求成功的電視新聞播音員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應該與時代結合,體現時代的核心價值觀
約瑟夫·普利策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報?!弊鳛橛浾?,電視新聞播音員是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同呼吸共患難的,其精神面貌是要體現國家民族的精神面貌。
時代前進的洪流里要有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民族發(fā)展的內在力量里要有積極進取的意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只有經濟發(fā)展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凝聚力量的精神。這種凝聚人民、動員人民、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力的精神力量,就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旋律。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這種主旋律越鮮明、越有力,我們的思想就越統(tǒng)一,力量就越凝聚,人民就越團結,社會就越穩(wěn)定,改革就越順利,經濟建設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就越有保證?!痹陔娨曅侣劜ヒ魡T身上,他的精神面貌、語言行為、形象氣質中應該體現著這種社會主義主旋律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被受眾從他的浩然之氣中解讀出來。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建臺初期播音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語氣、節(jié)奏等,無不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表現出的“昂揚向上、氣勢磅礴、愛憎分明、堅定有力”的播音風格,同時又彰顯出沉著從容、穩(wěn)健大度、樸素平易的風格[1]。這聲音助推中國共產黨的解放事業(y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定豪邁、堅持真理的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展現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有了這股精神力量才使我們的國家發(fā)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使我們永遠不怕壓、不信邪,堅持真理,主持正義,贏得全世界的尊重。從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播至今,經歷了千錘百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廣播電視也已發(fā)展到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新聞播音創(chuàng)作根據社會的發(fā)展及受眾接收心理的變化也在改革、創(chuàng)新,但是體現核心價值觀的浩然之氣應該是永遠保持不變的。
培養(yǎng)浩然之氣,是道德實踐的過程
古人認為,氣為人的形體所具。由于人是身心合一的整體,所以可以憑借心志的休養(yǎng)而凝結行氣,再突破形體的局限達到與天地相通的境界。孟子說“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的意思是把人的生命力發(fā)揮到極致,與萬物相通,感化百姓。要培養(yǎng)浩然之氣,第一要用直來培養(yǎng),培養(yǎng)人的真誠和正直;第二要用義來培養(yǎng),培養(yǎng)說話做事有理性判斷;第三要用道來培養(yǎng),道代表人生的光明大道。培養(yǎng)浩然之氣,其實就是一種道德實踐過程。
孟子解釋,氣有兩個層次:第一,氣和身體有關;第二,氣和心志、志向有關,一個人能以心志為主導,以身體行動來配合,堅持下去,內心就會充滿浩然之氣[2]。
我們都知道周恩來總理小時候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12歲那年,周恩來進了東關模范學校讀書。修身課上,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讀書?”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山城萬隆舉行,周恩來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成為聞名世界的外交家。短短18分鐘的發(fā)言,使與會各國和整個世界進一步認識了新中國,認識到它的謙遜、誠懇、善意和對和平的真誠愿望。
以相應的“志”,帶來相應的“氣”;相應的“氣”,產生相應的影響力。電視新聞播音員應該立志成為一個有修為的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政治家,具有鮮明的政治主張和政治傾向,積極服務于新聞媒介,引導社會輿論,傳播優(yōu)秀文化,教化民眾,傳播主流價值觀。
浩然之氣是有聲語言“成于內而形于外”的表達過程
如果把電視新聞播音員語言表達能力比作一座金字塔的話,那么塔尖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塔身就是聽力反應能力和思維辨析能力,而塔基就是電視新聞播音員寬厚的知識生活積累、精密的感覺閾限、深邃的思想情感。金字塔的各個部分組合共同完成了有聲語言“成于內而形于外”的表達過程。它通過四條路徑完成了有聲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即“語感”、“表現力”、“互動”、“效果”。
運用朗讀、朗誦訓練語感。朗讀、朗誦是播音員、主持人獲得語感的首要方法。這是因為要賦予書面語不具有的“聲音色彩”,諸如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這樣不斷的練習中,我們口語表達的聲音會變得富有磁力和感染力。那么浩然之氣行于內,如何成于聲呢?在語感的練習中關鍵要處理好情聲氣的關系。氣是生于情而融于聲的。播音的“情”,不是簡單加在已經出來的外部聲音之上的,而是用感情帶動氣息,再由氣息推動聲音,完成情——精神,到聲——物質的轉換過程。情是內涵,是依據;聲是形式,是載體;氣是基礎,是動力。情是主導,思想感情狀態(tài)的運動指導著氣息的運動,并組織發(fā)聲器官的協(xié)同動作發(fā)出聲音。氣隨情動,聲隨情出,氣生于情而融于聲[3]。
運用表演訓練表現力。人類表演學用戲劇研究的模式分析所有的人類表演。建立在這一體系之上的表演基礎訓練是一系列開啟人心智、調動人掌控肌體及情緒能力的有效訓練方法。這種訓練方法對于新聞播音員浩然之氣的外在表現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可行的。
浩然之氣不是端著架子,裝腔作勢,它追求真實、自然的與人交流的藝術境界。浩然之氣在受眾的眼里往往被解讀成有自然和諧的體貌、彬彬有禮的端莊舉止、真摯的情感和謙遜的態(tài)度。電視新聞播音員想要表達情感思想不僅僅要借助有聲語言,還要由職業(yè)感、人物感等表現出來,那么塑造自己的職業(yè)形象,扮演好電視新聞播音員身份就需要進行訓練,這種訓練的方法就包含在表演基礎訓練里。
如果在播講主持過程中過于緊張,體態(tài)僵硬,那么就無法將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所以關于松弛與控制的練習是必需的。而要在播講主持中做到瀟灑自如,尤其是大型的現場報道,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那么表演基礎訓練中的注意力訓練、信念感訓練、感受力與適應力訓練對電視新聞播音員的應變力及心理素質都將是非常好的訓練方法[4]。
神經語言學方法訓練互動能力。由約翰·格林德和理查德·班德勒于1972年發(fā)起的神經語言學,它通過研究成功人士的語言技巧和行為模式,發(fā)掘出一系列的技巧程序,運用這些技巧程序,我們可以在口才活動過程中通過特定交際對象(聽眾)的言行舉止,了解他的心理特征,從而為達到交際目的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電視新聞播音員語言互動能力訓練中,我們可以運用神經語言學的訓練方法。
我們每個人對信息接收的方式與途徑不同,有的人更多地用視覺來處理信息,有的人更多地用聽覺來處理信息,而有的人卻更習慣于用感覺(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處理信息。尤其是在談話類節(jié)目中,在語言交流中假如播音員主持人能夠掌握受訪者或嘉賓的信息處理方式,并對其施加相應的信息刺激,那雙方的溝通就會格外順暢,談話成功的幾率也會隨之大增。
對視覺型溝通者,播音員、主持人在節(jié)目交流的時候應該提供圖片、圖像、樣品實物、紙質材料等,或進行現場操作示范;對聽覺型溝通者,我們說話時應內容詳細、措辭得體、發(fā)音正確、抑揚頓挫;對感覺型溝通者,多提及事情的意義和價值,留心和體諒對方的感受。若能如此,播音員、主持人所提供的溝通信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5]。
語用訓練具體語境下的傳播效果。語用學研究動態(tài)的言語交往中的話語含義,即研究特定情景的特定話語的含義,關注話語行為,特別是關注各種語境中語言的理解和使用。
眾所周知,電視新聞播音員語言不僅僅是內部語言外化的有聲語言,它也是心理現象和思維現象的反映,是復雜社會現象的直接現實。電視新聞播音員只有善于觀察、把握時機,說恰到好處的話,才能做到在播講主持節(jié)目過程中把自己不斷形成的思維迅速地轉化為流暢的口語形式,并能隨時適應已變換的話題和語境,機智地調整或改變原來的思維路線和用語方向,不斷使語言與節(jié)目融為一體,和諧統(tǒng)一。
浩然之氣存于電視新聞播音員的體態(tài)語之中
電視新聞播音員是通過有聲語言和副語言傳播信息的,它具有聲音,也具有視覺形象。浩然之氣存于電視新聞播音員舉手投足之間,一部分通過聲音傳達出來,更多的是通過視覺傳達出來的。弗洛伊德說,沒有人可以隱藏秘密,假如他的嘴唇不說話則他會用指尖談話。體態(tài)語是一種表達和交換信息的可視化(有的伴聲)符號系統(tǒng),它由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肢體動作和體位變化等構成,也包括播音員主持人的妝容服飾和出鏡時的環(huán)境背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梅拉比安發(fā)明了這個公式: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人體動作。這表明,人們獲得的信息大部分來自視覺印象。因而美國心理學家艾德華·霍爾曾說:“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
恰如其分的體態(tài)語,會為有聲語言表達錦上添花,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諧的得體的體態(tài)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節(jié)目氛圍,能增強節(jié)目的品位和傳達播音員的浩然之氣,所以無論是在節(jié)目錄制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播音員都要養(yǎng)成使用規(guī)范的體態(tài)語的習慣,以便在節(jié)目播出時,準確、得體、自如地運用好體態(tài)語,準確傳遞和反映節(jié)目內容。
浩然之氣得以外化,專業(yè)實踐是必由之路
美國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有三大要項:一是要有興趣激情作為職業(yè)成才的動力;二是要有精深學習的態(tài)度,學深學透職業(yè)技能;三是要有伯樂在旁糾錯指導。一個人真正成才的過程是要花上1萬小時的實踐的,天才成功的秘訣,沒有其他路子可以選擇,只有實踐,再實踐。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浩然之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人統(tǒng)計過,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在IT領域成功之前沉迷在程序設計中累計起來足夠1萬小時;也許多數人都認為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8枚金牌的奇跡應歸功于他的天賦,殊不知他的訓練量非常大,每年只有4天的假日。
在不同場合下的有聲語言和體態(tài)語的表達分寸拿捏是要經過歷練來完成的。節(jié)目的環(huán)境對節(jié)目的內容、語體、語氣等都有很強的制約作用,因此電視新聞播音員語言要貼切自然、順應環(huán)境,注意與周圍氣氛保持一致,做到“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正式環(huán)境說話時要莊重嚴肅,話題集中,且?guī)в幸欢ǖ膬A向性,這時播音員的語言必須準確、嚴謹、有力,富有邏輯性、啟發(fā)性,讓受眾在思想上、心理上都受到較強的引導。而在一些非正式環(huán)境說話時則生活氣息要濃郁,話題較隨意,播音員的語言則輕松活潑,充滿個性,富于形象性和通俗性。
積累見識比單純積累知識更重要。朱軍在國慶45周年現場報道中說了二十幾個字,大獲成功。當時他在正陽門,在天安門的南面,禮炮禮花分隊點火之前非常安靜,朱軍一天幾乎都在角落里靜靜地等待,臨直播前,他圍正陽門跑了一圈,看時間沒到,又繼續(xù)在原地做運動,高抬腿、上下跳,當時,大家笑話他說:“瞧,把朱軍緊張的!”“我只是覺得主持人氣場要和前面的氣氛能銜接上,禮花的前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集體舞,而正陽門相對比較安靜,會給觀眾造成情緒上的中斷,我就是想讓直播接上這口氣?!?天后,朱軍主持了自己在央視的首個大型晚會;兩個月后,朱軍站在了央視春晚的直播現場,這一站就是11年[6]。
總之,電視新聞播音員應正確地認識、理解和把握浩然之氣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和意義,注重自身浩然之氣的修為,使之達到較高的品位和境界。因此,只要電視新聞播音員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充分調動各種技能訓練途徑,自然會使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不但是一個傳播新聞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創(chuàng)造感染力和展示個人魅力的過程,使浩然之氣在整個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中顯示出無窮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鳳至.從社會變革看我國新聞播音風格的演變[J].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4).
[2]傅佩榮.國學的天空[M]. 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吳弘毅.實用播音教程(第一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4]顧曉丹.相融相通超越自我——試論表演基礎訓練借鑒對主持人培養(yǎng)方案的優(yōu)化[J].北京: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6).
[5]溫永選.應用NLP技巧在口才形成中掌握交際對象的心理[J].宜春:宜春學院學報,2009(4).
[6]百度知道.朱軍是怎樣成功的[EB/OL].[2007-3-2014:56]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513355.html.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