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改革,改變傳統(tǒng)課堂形式,體現(xiàn)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彰顯“教育服務觀”,引導學生自我教育,顛覆了傳統(tǒng)課堂模式。它給人的啟示是,要打造高效課堂,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就必須貫徹“教育服務觀”, 以“學”定“教”,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徹底革命,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自我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要因時、因地、因情適時改進,確立“服務者”與“學習者”這一本真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關 鍵 詞 德育展示課;教育服務觀;以“學”定“教”
作者簡介 何玉海,上海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最有效,最能體現(xiàn)以人為本呢?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最能確保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自我教育,真正體現(xiàn)教育的本意呢?山東省杜郎口中學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其課堂改革經驗和成果使人耳目一新,頗值得思考。
一、“交往講藝術”
一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過程
2011年9月,筆者來到杜郎口中學,深入課堂廣泛聽課。20日13:50,筆者隨機挑選了一個上德育課的班級——初二(3)班,聽了一堂內容為“交往講藝術”的德育展示課(該校的課分為“預習課”“展示課”和“反饋課”三種課型)。
教室里沒有講臺,沒有講桌,前面墻壁上掛著投影幕布,下面桌子上擺放著投影儀和音響等設備,其余各面墻上都裝掛有黑板。黑板用粉筆線劃分區(qū)域,學生每人一小塊。學生6~7人以小組為單位圍坐在一起,教室兩個門都敞開著。14:00,上課鈴聲響起,開始上課。
下面是整個教學過程:
“同學們,‘交往講藝術預習課我們已經上過,今天我們上展示課?!崩蠋熯呎f著,邊用投影儀打出了“交往講藝術”這個題目。
“首先讓我們交流預習成果?!崩蠋煷蜷_音響,周華健的《朋友》響了起來:“……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單過,一聲朋友你會懂……”
所有學生迅速走到各自小黑板前,在音樂聲中,寫下對“交往講藝術”一課的預習心得,歷時約5分鐘。
老師巡回在學生中間,審視每個人的預習成果,但不發(fā)表任何意見,只做必要的記錄。
筆者走到黑板前,發(fā)現(xiàn)26個學生都有感而發(fā),多者達100余字,而且26人所寫內容沒有雷同。
“同學們,下面進入‘交換學習?!?/p>
相鄰的兩個同學迅速交換位置,在對方的小黑板上忙乎起來,有畫勾的,有打叉的,有畫問號的,有zh畫圈的,有改錯別字的,有加標點的,有修改內容的,歷時約2分鐘。
老師巡回在學生中間,審視每個人的“行為”與“結果”,但不發(fā)表任何意見,只做必要的記錄。
“同學們,下面進入‘現(xiàn)身說法?!?/p>
學生回到各自小黑板前,依然是相鄰的那兩個學生,他們湊在一起討論。有提出質疑的:“你為什么給我改了?”“你為什么給我打叉?”“你畫個問號是啥意思?”……當事人答:“因為你的觀點不對,交往應該有原則!”“你寫的是一個別字!”“你的話不通!”……對判定結果有異議的學生,提出質疑,當事人答疑,全體學生自由評判。
老師仍然巡回在學生中間,審視每個人的“行為”與“結果”,但不發(fā)表任何意見,只做必要的紀錄。
這一過程持續(xù)約2分鐘,然后老師就質疑予以引導。
約1分鐘后,學生們回到小組的座位上,以小組為單位重新考慮要點,進行討論。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質疑、補充、完善……持續(xù)約2分鐘。
“好了,同學們,下面我們進入交往展示階段?!迸c此同時,投影幕上出現(xiàn)了“學會傾聽”四個大字。
在前面這些環(huán)節(jié)中,五個學生小組分別就“學會傾聽”“聽的藝術”“學會表述”“心靈交流”“學會贊美他人”等,以表演、答題等形式進行展示,每個小組用時約6分鐘。各小組展示完畢,組內同學予以完善和補充,其他小組傾聽、質疑和評論。老師與同學互動,參與質疑、評論。學生發(fā)言爭先恐后。發(fā)言起立,言畢坐下,井然有序。
“同學們,交往要講藝術。”
最后,老師在投影幕上打出了“交往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巧,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一句話。
“同學們,說到不如做到!下課,再見!”
二、“交往講藝術”
一課的教學理念與特征
“交往講藝術”這一堂德育課,別開生面,飽含著本真的教育理念氣息。
1.一堂改變傳統(tǒng)課堂形式的德育課?!皼]有講臺;教室里三面墻上全是黑板;老師在課堂上只準講十分鐘,講多一分鐘都要挨罰;上課的時候,學生或坐或站,吵吵嚷嚷,像個集市;老師領著頭,有人躺著學書中的人物,有人用笤帚當劍邊舞邊唱……”這是中國教育報記者陶繼新、徐啟建在《去哪里尋找我們的理想課堂?——山東省茌平縣杜郎口中學的“課堂革命”》中的描述。的確如此。在這堂課中,聽到了歌曲,看到了小品,欣賞到了相聲;每個同學都積極主動,自主探求;執(zhí)行的是“10+35”課堂模式,即每節(jié)課教師講授不得超過10分鐘,學生活動不得少于35分鐘。這一切都是傳統(tǒng)課堂所沒有的,它是對傳統(tǒng)課堂的徹底革命。
2.一堂體現(xiàn)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德育課。在這堂課中,老師用時不到8分鐘,而且主要是“導”,老師始終在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說。由于課前預習,學生有了定向,都知道了自己應該去學什么,這就保證了學生課堂上的參與性。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是有準備來展示的,這就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整堂課,學生表現(xiàn)自信十足,敢于提出問題,什么都不怕,很好詮釋了“我的課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我參與,我成長,我快樂”理念。正像該校崔其升校長所說:“學生自主,表現(xiàn)在課堂上的學習時間、活動自由度、話語權等。教師自主,主要表現(xiàn)在培養(yǎng)教師主人翁的意識與責任,使其能夠主動、自覺、創(chuàng)造性地去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盵1]這堂課提倡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欣賞、自我承擔責任,每個學生都展示了自己,滿足了他們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學生的學習主人地位真正落到了實處。
3.一堂彰顯“教育服務觀”的德育課。在這堂課上,老師是“主持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在課堂上,教師到底需要不需要講,講多少時間,什么時候講,這不因教師愿望而定,而是取決于學生學習的需要,這就是“教服從于學”。教師的作用不在于“講”,而在于“導”,在于因勢利導,適時、適度點撥引導。在老師的引導、幫助下,這堂課枯燥的內容變成了一個個討論、一個個詼諧的小故事、一個個小品和相聲。在課堂上,老師穩(wěn)穩(wěn)地控制著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掌控著時間,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每個學生發(fā)言,時而做一下簡單提示,但不發(fā)表任何意見,只做必要的紀錄,但學生這邊卻熱火朝天。
時任中央教科所副所長的田慧生研究員說:“杜郎口的改革確確實實抓住了教育教學最為核心的問題,真正把學習的空間、學習的權利、學習的快樂、學習的自由還給了學生。”崔其升校長說:“是誰學習?是學生學習!因此,我們的責任就是想法子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這樣才對得起他們,教育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這就是“教育服務觀”。根據“教育服務觀”,教學就是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活動和過程。這堂課真正實現(xiàn)了這一過程。
4.一堂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的德育課。這堂課貫徹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三模塊”,即預習、展示、反饋。這三大模塊貫穿在一起,每個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這里的預習、展示、反饋模塊都是占用正式課時的,每個模塊有時是一堂課,有時是兩堂課,也可能是十幾分鐘,具體時間根據學習內容與學生學習進展情況而定。展示模塊的主要任務是展示、交流預習模塊的學習成果,并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
這堂課既是學生展現(xiàn)其學習所得的活動和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受到教育的活動和過程。從教師職業(yè)角度來看,教師把德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入預習、展示、反饋三個模塊之中,并通過指導學生預習、展示、反饋來幫助學生對內容進行理解和認識,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生成。從學生角度講,他們通過預習、展示、反饋活動和過程,不斷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與認識,從中受到震撼、鼓舞、鞭策、熏陶,從而促進其良好的道德素質的生成和發(fā)展。一堂課下來,學生們懂得了交往的重要,同時也懂得了“交往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巧,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這個道理。通過課堂展示,學生們深深地體會到“說到不如做到”,這可謂自我教育的升華。
三、“交往講藝術”
一課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筆者認為,教育改革,只有樹立起“教育服務觀”,實現(xiàn)課堂教育學的徹底革命,才能確保以人為本教育的實現(xiàn)。“交往講藝術”一課為我們詮釋了一種在“教育服務觀”指導下的全新的、以人為本的德育課堂模式。
1.只有貫徹“教育服務觀”,才能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育人,培養(yǎng)人的教育當然要以人為本、以人的發(fā)展為本,而“教育為學習服務”“教育為人的發(fā)展服務”則是實現(xiàn)以人為本教育的先決條件。因此,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就要把“學習的空間、學習的權利、學習的快樂、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引導、幫助學生,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2.以“學”定“教”,才能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實現(xiàn)。“教”與“學”孰輕孰重,這是一個既復雜又簡單的問題。說它復雜,是因為在我國這一問題迄今尚未得到科學的解決;說它簡單,是因為誰都知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學,可以沒有教師教的“學”,但不能沒有學生學的“教”!美國學者羅杰斯說:“我曾說最大的不幸就是教育者和公眾考慮和關注的是‘教。這導致了許多與真正教育不相關的或很荒謬的問題。我曾談到如果我們關注對學習的促進——學生是如何學習、為什么學習和何時學習,以及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學習是怎樣的,感受如何——我們就能踏上一條受益更多的道路?!盵2]我們說,“學”是目的,“教”是條件和手段。由“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才能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實現(xiàn)。這堂課很好地詮釋了以“學”定“教”教育理念。
3.傳統(tǒng)課堂需要徹底革命,課堂“改良”沒有出路。我國學校的課堂教學,一方面深受凱洛夫傳統(tǒng)“三中心”教育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法(組織教學,檢查教學,傳授和學習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的影響,課堂教學是以“教”定“學”;另一方面,深受“教育上的主體與客體之說”的統(tǒng)治,致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與“學”的關系始終沒有擺正。教師事實上始終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是學校的“產品”。這樣,長期以來人們便形成了這樣一種印象:學校教育就是課堂教學,沒有教室就不是課堂,沒有課堂就不叫上課,沒有黑板、講臺就不能講課;學生是教師教出來的,而不是自己學出來的;名校出高學,名師出高徒。我國教育改革的教訓證明,要想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就必須樹立課堂新概念,對傳統(tǒng)課堂進行徹底革命,課堂改良是沒有出路的。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模式值得我們借鑒。
4.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自我教育,才是教育本意。教師的“教”是教師職業(yè)實現(xiàn)的過程,學生的“學”是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自我教育的過程。就教師而言,教育教學的過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務的過程;就學生而言,教育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接受教育服務自我生成與發(fā)展綜合素質的過程。教育的關鍵是學生,教師只是“外因”,只能起“幫助”和“促進”作用?,F(xiàn)代學校教育,是關注人的教育,是以人為本、和諧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是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教育??梢?,教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自我教育,幫助和引導學生學習是教育本意。
5.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方法要因時、因地、因情適時改進。何謂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教學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是指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達到教育目的,教師依據教學基本原則向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幫助學生生成和發(fā)展綜合素質)時所采用方式、手段與程序的組合,以及學生在教師幫助下,在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和自我教育(生成和發(fā)展綜合素質)活動和過程中所采用方式、手段與程序的組合。方法無對錯之分,只有妥當與否。因此,方法要因時、因地不斷調整,持續(xù)改進;途徑更是多種多樣,只要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利,各種途徑都合理有效。無論是“教”的方法,還是“學”的方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時、因地、因情適時改進。
6.“服務者”與“學習者”,才是本真而科學的師生關系。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學校教育范式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轉變:“以教師為中心”范式向“以學生為中心”范式的轉變,“面向結果”范式向“面向過程”范式的轉變,“重視內容”范式向“重視方法”范式的轉變,“講授教育”范式向“服務教育”范式的轉變。教育范式轉變了,教師的角色、學生的角色當然要隨之轉變。筆者認為,“服務者”與“學習者”是與現(xiàn)代學校教育相適應的最為適宜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學者陳建翔、王松濤認為,“新教育”的時代已經到來。“新教育作為一種新質,作為一個新生命,與過去教育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它是通過幫助個體的學習,來促進個性的發(fā)展,而以往的教育則是直接地進行人的培養(yǎng)或塑造。也就是說,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由原來的直接性變成了間接性;由原來的直線運動變成了曲線運動;由原來簡單的可以預測的機械——物理反應,變成了復雜的不可預測的心理——社會反應。我們斷定,所謂‘新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鮮明的服務性質,它是為學習服務、為學習者服務的。”[3]可見,確立“服務者”與“學習者”這一本真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崔其升.杜郎口的改革,不僅在課堂[J]. 中小學管理2009,(5):26-29.
[2]羅杰斯.羅杰斯著作精粹[M].劉毅,鐘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21.
[3]陳建翔,王松濤.新教育:為學習服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4-15.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