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學生成長的關鍵節(jié)點給予引導,儀式是一筆巨大的教育資源。儀式教育有利于中小學生增強角色意識,提升公民素質,從而不斷深化素質教育。一些學校的儀式教育存在簡單化、形式化、家長參與率低等問題,應注重提升儀式教育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主動性和參與率。
關 鍵 詞 儀式教育;價值;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 李中亮,河南大學遠程與繼續(xù)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儀式教育是通過嚴格規(guī)范的禮儀程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學生進行精神激勵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已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接受。
一、學校儀式教育的基本樣式
及其良好態(tài)勢
中國以“禮儀之邦”著稱,素來注重禮節(jié)和儀式,儀式教育古來有之。人生的每個重大變化與成長,多是通過看似瑣碎的“禮”和“儀”來完成的。如古代入門時的拜師禮一般要經歷拜祖師、拜行業(yè)保護神、行拜師禮、聆聽師父訓話、宣布門規(guī)及賜名等程序;學成時的謝師禮要經歷沐浴凈身、更衣、焚香、祭祖、敬酒或奉茶、叩謝恩師等程序;成人時的冠禮要經歷定冠期、戒賓、宿賓、賓至、初冠、再冠、三冠等程序,目的是“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今天,學校開展的各種儀式教育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
學校儀式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象征性,象征了人生一個舊的結束和一個新的開始。簡約、豐厚、生動的儀式散發(fā)著濃濃的人文氣息,是教育理想和人生夢想的集體放飛,能喚醒孩子對生命、人生的重大體悟。儀式教育使學生通過一定的行為動作和情感體驗來強化角色意識,促使教育工作由靜態(tài)的理論說教轉向動態(tài)的行為激勵,使學生在非強制性動力和內心趨動力的雙動力驅動下,產生調整自己同外界多種復雜關系的行為取向。儀式教育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成長歷程,激發(fā)對生命成長的自豪感,培養(yǎng)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喚起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一)學校儀式教育的基本樣式
目前學校儀式教育的樣式主要有以下幾類:
1.入學、畢業(yè)儀式。入學、畢業(yè)儀式是學生分別在小學、初中、高中校園所上的第一課和最后一課。隆重而莊嚴的入學、畢業(yè)典禮是對莘莘學子的一種期望和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受禮儀的神圣,理解老師和家長給予他們的厚望,體會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
2.升旗儀式。升國旗儀式是對學生進行“為了維護國旗的尊嚴,增強公民的國家觀念,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讓他們釋放愛國的激情,受到莊嚴氣氛的洗禮,增加進步的動力。
3.入隊、入團、入黨儀式。入隊、入團、入黨是學生政治生涯中成長的標志性里程碑。入隊、入團、入黨儀式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端正政治動機,明確政治發(fā)展目標,提高政治素質。
4.十八歲成人儀式教育。成人儀式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個體成人角色意識的轉化,增強其獨立意識;有助于培養(yǎng)青少年個體的公民意識,明確其公民職責;有助于指明青少年個體的歸屬,增強其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2006年11月1日《新民晚報》刊載了《十八歲生日后搶劫當“成人儀式”,無知法盲被刑拘》的報道,說的是十八歲的職校生曹仁第一次飛車搶奪他人財物刻意選擇在十八歲生日那天,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成人”。這從反面證明了開展成人儀式教育的價值。
另外,學期開學儀式、期末表彰儀式、學生干部就職儀式、主題團隊會儀式、運動會儀式等也是學校儀式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學校儀式教育的良好態(tài)勢
學校儀式教育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視,始終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1年10月24日,我國正式發(fā)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其中第28條指出:“開展必要的禮儀、禮節(jié)、禮貌活動,對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舉止,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提倡在重要場所和重大活動中升國旗、唱國歌,開展入隊、入團、入黨宣誓、成人儀式以及各種形式的重禮節(jié)、講禮貌、告別不文明言行等活動,引導公民增強禮儀、禮節(jié)、禮貌意識,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004年3月22日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第六條第16款指出:“未成年人的入學、入隊、入團、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義的重要日子,都蘊藏著寶貴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要抓住時機,整合資源,集中開展思想道德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要組織內容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隊會、團會,舉行各種慶祝、紀念活動和必要的儀式,引導未成年人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愛國情感,提高道德素養(yǎng)?!?/p>
多年來,儀式教育始終得到共青團組織和學校的普遍重視,許多學校成立了學校領導掛帥,政教、教務、團委、學生會、后勤等相關部門人員參加的儀式教育實施機構,負責制定和完善本校活動方案,落實具體工作。各地共青團組織加強了對儀式教育的指導、激勵和保障力度,指導學校開展好儀式教育活動,全國每年都有幾百萬中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儀式教育活動。
一些學校在組織儀式時注重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聯(lián)合,讓家庭、社會來共同分享。儀式之前,學校向家長寄出邀請函,邀請家長來觀禮。家長們盛裝亮相,滿臉喜氣,和孩子們一起見證和分享他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由于陪伴、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親人和朋友的參與,學生作為主人翁的喜悅感和成就感被充分分享,學生的角色意識、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被強烈喚醒。
二、透視我國學校儀式教育的主要問題
在肯定儀式教育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其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偏頗和不足。認真審視當今學校盛行的儀式教育,發(fā)現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一)簡單化盛行
一些學校把儀式教育看成可有可無的“花架子”,有的校領導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僅儀式教育的開展受到限制,而且儀式教育的經費也不能到位。一些學校的入學、開學典禮非常講究,注重內容與形式的并重,而畢業(yè)典禮卻趨于寂寞、冷清,甚至銷聲匿跡。一些學校的小升初、中考、高考百日宣誓搞的轟轟烈烈,而成人儀式卻沒有提到議事日程。有些學校將儀式教育的程序大大簡化,使得儀式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如成人儀式教育活動中公民意識教育包括時事學習和倫理道德、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感等教育內容;志愿服務包括“暖心行動”“文明行動”“綠色行動”“科普行動”等;素質訓練包括尋訪行動、法律宣傳、生活體驗;宣誓儀式包括升國旗、前輩祝愿、贈送紀念物等程序。但是,從活動操作來看,各地在開展這一教育活動時大都偏重于單純的舉行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而對于成人預備期教育、成人預備期志愿服務和成人預備期素質拓展訓練等方面重視得很不夠,前期準備工作也比較薄弱。
(二)形式化嚴重
多數學校在開展儀式教育時特別注重最后的標志性階段,注重場面效果。為了讓場面顯得豐富、符合某些領導需求,要求大部分學生做基本觀眾。在臺上展示才藝的學生其實在老師的指揮下,已經排練了無數遍。更有甚者,請來專業(yè)主持人和演出團體前來助興。深刻的儀式淪為膚淺的娛樂,樸素的典禮變?yōu)樯莩薜撵乓?,花哨的表演掩飾了空洞的內容。如某學校十八歲成人節(jié),有5000多名青年在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成人儀式,面對國旗莊嚴宣誓??墒?,儀式完畢幾分鐘后,大部分學生便將宣誓的成人帽和紀念證隨手丟在廣場上。[1]這樣簡單而缺失內涵的儀式,僅僅是一種令學生厭倦甚至難受的空洞儀式。
(三)家長參與率低
一些學校組織有家長參與的學生儀式教育活動,流于形式,走過場,家長真正參與的時間和機會少之又少,多是當陪客或看客。活動結束后,家長往往沒有任何體驗感和成就感,不能產生共鳴的效果,參加的熱情自然不高,導致學校儀式教育“孤掌難鳴”。
三、提升學校儀式教育實效性的
對策建議
儀式教育透射著學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氣度,是對學校辦學思想的詮釋,更是對學生成長的呵護與期待。我們應努力使儀式教育蘊含豐富的教育功能,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家長的參與率,注重實效,真正遠離浮躁,走進深刻;拒絕膚淺,走向經典;遠離庸俗,走進卓越;拒絕灌輸,走向感動。[2]
(一)蘊含豐富的教育功能
學校應該避免把儀式教育看成是可有可無的“雞肋”,看不清其中蘊含著對受教育者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實,儀式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里程碑、加油站,儀式教育在其表層的裝飾功能下,是學生生活、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儀式教育在實施階段,應該遵循系統(tǒng)化原則,讓每一階段或環(huán)節(jié)都蘊含豐富的教育內容和明確的教育目的,同時做到有組織、有計劃、各階段相互銜接,每一階段前期要有指導,后期要有總結。
(二)重“實效”、輕“形式”
學校儀式教育在實施程序上,應注重其自身的規(guī)范性。想利用儀式取得震撼人心的教育效果,就必須經過細致準備,這既包括對儀式本身的構思設計、現場氣氛的營造,也包括對學生心理、情緒上的引導、啟發(fā)與調動。如升旗儀式要求參與者精神高度集中,面向國旗行注目禮、禁止喧嘩跑動;升旗者和護旗隊的服裝、鞋帽、手套應該統(tǒng)一,具體的護旗升旗動作也應規(guī)范統(tǒng)一;組織者應通過廣播下達口令,聲音洪亮干脆有力,升旗前可以通過插播解說詞,組織合唱國歌等形式增強教育效果。再如,為鞏固十八歲成人宣誓儀式的教育效果,宣誓儀式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應有針對性地開展“邁好成人第一步”系列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以“十八歲,我們已長大”為主題的班、團會,開展“植活一棵成人樹”,義務獻血等富有紀念意義的活動。
(三)不讓學生做“局外人”
學校儀式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應力求適應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儀式教育應把學生的需要作為切入點,以深入了解其錯綜復雜的心理,支持和盡可能地滿足他們合理的需要,豐富和發(fā)展他們的健康需要。儀式是一個巨大的教育磁場,能引起學生的心靈共振。許多學校開展儀式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是校長、老師既做主體又做主導,學生處于被動執(zhí)行地位,他們就會感到沒有興趣。儀式教育中的教師是引領者也是組織者,是指導者更是參與者,主體應該是學生??刹扇∨e辦展覽、演講會、報告會和文藝演出等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開展儀式教育,寓教于樂,增強感召力,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對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標準和要求,實施分層次,因地、因時、因校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寓思想性、教育性于活動之中,使教育多樣化、豐富化。給學生一縷陽光,學生定會還你一片燦爛。
(四)提高家長的參與率
學校儀式教育在實施方式上,需要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不僅僅是學生和學校的事,也是整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事。家長要主動參與,融入到孩子們的儀式教育活動當中,引導、見證孩子的成長,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意識。學校和組織單位在教育活動前,可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電視、報刊等,大力宣傳舉辦儀式的意義,具體介紹儀式的安排程序,增加儀式的親子互動環(huán)節(jié),如家長送孩子一份特殊禮物、和孩子說幾句悄悄話,甚至拿起相機拍個照,留下孩子成長的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等,都能吸引和激發(fā)家長參與孩子教育活動的注意力與積極性。各地開展儀式活動,要努力提高家長的參與率。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活動的主要內容、進展情況與先進典型,努力營造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擴大教育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北生,李中亮.十八歲成人儀式教育:進展、問題及改進建議[J].教育研究,2010(10):23-27.
[2]徐莉.儀式:一個不可忽視的教育觸點[J].安徽教育,2011(10):38-40.
責任編輯/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