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健璟
摘要由新時期學生的認識特點,說明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重要性?!盎貧w學生的生活世界”,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之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化學教學情景正是實現這一理念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充分挖掘、提煉生活中的化學素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的方法及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關鍵詞生活化素材情景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
1 化學教學走向生活化的必要性
美國著名化學家西博格博士深刻指出: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瘜W作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其地位和作用可見一斑。但人們的實際認識并非如此。有人認為:作為一門成熟的老學科,化學沒有什么可研究了,21世紀的化學將在物理和生物學的夾縫中逐漸消失。近年不斷發(fā)生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使更多人相信:化學就是腐蝕、污染、爆炸、有毒有害的代名詞。人們開始厭惡化學,對化學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很多學生在心理上也對化學敬而遠之,不愿選擇與化學有關的專業(yè)深造。公眾的認識使化學的教育教學工作變得更為艱難,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時代的責任要求我們應該從國家科技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來培養(yǎng)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消除大家對化學的偏見,加深學生對化學學科價值的認識和認同。
新課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之一,就是強調教育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f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瘜W課程標準在義務教育階段教材中的每一單元都提供了可選擇的生活化情景素材,高中階段也設置了化學與生活選修課程,這表明化學課程改革相當重視生活化的學習情景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實踐證明,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景中激發(fā)積極的思維活動,形成認知需要,產生學習動機和研究志趣;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深刻體驗化學與技術、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充分認識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從而激勵學生學好化學。
2 化學教學生活化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設途徑
2.1 利用自然現象,活化教學內容
化學從分子、原子層面研究物質,揭示物質結構性質及其變化的奧秘。面對熟悉的自然現象時,我們可以從化學的角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鹽類水解的應用”教學中,我展示了一組古民居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在一些“年紀”較大的房子里,窗玻璃仿佛蒙上了一層白色的輕紗,變得不太透明。與新玻璃對比,為什么舊玻璃看起來是白蒙蒙的?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過程,設計了一組啟發(fā)性的問題:(1)玻璃是用什么原料生產的?主要成分有那些?分別屬于哪些類別的物質?(2)成分物質的水溶性如何?在水溶液中發(fā)生什么變化?(3)硅酸鈉遇水水解的產物是什么?產物還有進一步的變化嗎?
在不斷深入分析,接近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發(fā)現過程,好奇于化學知識竟然隱藏于生活之中。生活化的問題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注重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2.2 利用生活事例,活化教學內容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涉及衣食住行的內容都是豐富的情景素材。對身邊的生活保持一顆好奇心,有利于引領學生進入奇妙而有規(guī)律可循的化學世界。
在“原電池原理的應用”教學中,我引入一則生活故事:格林太太出了意外事故。幸運的是,鑲的一顆金牙沒事,不幸的是,金牙旁邊的一顆牙齒分了家。牙醫(yī)為她補了一顆鐵質烤瓷牙。幾年之后,老太太落下了“后遺癥”:經常頭疼、失眠、心情煩躁??戳撕芏噌t(yī)生,都沒有治好。后來,一位年輕的學生幫她找到了原因。格林太太到底得了什么“怪病”?你也能解除了她的煩惱嗎?
貼近生活的“病例”馬上調動起大家的興趣,在愉快的解決生活問題的課堂中,化學成為同學們的思維方式,充滿生活氣息的問題讓學生堅信,化學是解決問題的科學武器。教學中精心設置喜聞樂見的問題情景,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化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2.3 利用生產實際,活化教學內容
化學知識不是純理論,最終還是要落腳在生活生產以及科學技術中。教材與工農業(yè)生產聯系的內容非常多,如農藥、化肥、催化劑、玻璃雕刻、電化學、合金、三大合成材料等內容都能提供豐富的素材。
在“電鍍”的教學實驗中,使用最簡單的由硫酸銅和硫酸組成的電鍍液,陰極上僅能獲得紅色泥狀疏松的銅沉積,鍍層不牢固,極易脫落。我建議學生在原溶液中添加少量葡萄糖后,重新電鍍,結果獲得了較為致密結實的鍍層。通過實踐,學生認識到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際工業(yè)生產還有很多方面的改進。該實驗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之后有學習興趣小組的學生利用假期自學電鍍知識,利用學校的實驗條件,電鍍出較為光亮的鍍銅產品。
有實踐,才會知不足。了解課本知識的不足和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后,往往能強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探究中他們經歷了從失敗到成功的全過程,無疑在知識、技能、意志、能力等方面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2.4 利用科技發(fā)展,活化教學內容
科學技術深遠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教學中結合科技發(fā)展,不僅體現化學的發(fā)展史和科學成果,也能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興趣和創(chuàng)造潛能,引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在“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教學中,我向學生介紹了化學的發(fā)展成就?;瘜W的核心是合成和分離技術,過去100多年,人們合成和分離了2000多萬種新物質、新藥物、新材料,取得了輝煌成就?,F在人們經常提到六大技術發(fā)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核技術,航空航天和導彈技術,激光技術,納米技術,卻很少有人提到化學合成和分離技術,化學沒有受到重視。六大技術缺少一兩個,人類照樣生存,但如沒有發(fā)明合成氨,世界糧食產量至少減半;沒有發(fā)明合成各種抗生素和新藥物的技術,人類平均壽命大為縮短;沒有合成大量新分子和新材料的工業(yè)技術,上述六大技術發(fā)明沒有一個可以實現。面對這些無可爭辯的事實,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化學的重要性,加深了“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的理解,增強了學好化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5 利用新聞素材,活化教學內容
圍繞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利用新聞材料,真實生動,富有啟迪性,讓學生感同身受,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拓展到社會生活中來,提高應用知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習更為有效。
學完甲醛的性質后,大家觀看了幾則甲醛的負面視頻報道,學生普遍心情沉重。甲醛世界年產量在2500萬噸左右,難道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嗎?我向學生列舉了甲醛在合成樹脂、皮革、染料、建筑材料以及消毒和防腐等方面的廣泛應用,重點介紹了以三聚氰胺和甲醛為主要原料的優(yōu)良塑料產品——密胺。與大多數塑料不同,密胺安全無毒,可以在沸水中蒸煮消毒,耐老化,表面硬度大,有像瓷器的光澤,去污容易,可以印制各種美麗的圖案,加上它輕巧的特性,使航空公司早就把密胺餐具首選為飛機上的餐具。通過新聞,引導學生對知識深入了解,糾正了大家的片面認識,甲醛其實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化學工業(yè)中的多面手。
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問題,認識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學習化學,要掌握一些重要物質的性質及其在工農業(yè)中的不可或缺性,也要了解任何東西的使用都必須有個范圍和限量,一旦使用超越某個范圍、限量,就會帶來不利的一面,而面對不利時,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避害趨利。
綜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學關鍵是創(chuàng)設情景,即教師將化學問題或事實鑲嵌在一種模仿或真實的環(huán)境中,呈現給學生。情景主要的作用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情景提示的事實能引起學生內心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學習中去。
3 實施生活化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3.1 教學內容的真實性
教學活動要服務并服從于主題內容和教學目標,生活化的學習情景在學習活動與學習內容之間起到搭建平臺的作用。聯系生活,提出真實的生活化問題,容易使學生想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態(tài),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問題中思考,思考中提問,在良好的思維習慣中不斷實現知識的遷移和生長,實現知識的學以致用。
3.2 教學內容的啟發(fā)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實際準確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新知的盲點來設置生活化問題,難易適中,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在重點處創(chuàng)設有梯度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思考;在難點處精選感性材料,指導學生類比遷移;在無疑處設疑,使學生思維緊張活躍。學生山窮水盡時,適時點撥,激發(fā)學生將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遷移到情境中來解決問題,使學生順理成章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3.3 教學情境的發(fā)展性
教學情境應該具有促進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有利于激發(fā)和增加學生潛能的功能。教學情境的設計不僅要針對學生發(fā)展的現有水平,還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既便于提出當前教學要解決的問題,又蘊涵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能引發(fā)進一步學習的問題,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學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發(fā)散,積極主動地繼續(xù)學習,達到新的水平。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的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jié);學生的人格不能分成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A教育階段,學習不是純理論研究,學生學習知識不能脫離生活,學習化學是個人成長的需要,將來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生活化的教學大量引入了生活實踐素材和活動,通過現實生活或模擬現實生活,使學生習慣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學以致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能真正激活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將教學目標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要,使他們更有效地學習,更好地生活和創(chuàng)造生活,個人得到發(fā)展的同時,也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蔣小鋼.激發(fā)中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思考.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3).
[2]王后雄.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研究.化學參考,2008(7).
[3]葉永烈.生活科學.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