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新嬌
新聞采訪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質(zhì)量的優(yōu)劣,而所有的新聞采訪要靠人與人的交流溝通,以及記者的敏銳觀察來實現(xiàn),在這一過程中,細節(jié)的運用十分重要。只有掌握受眾心理,善于捕捉細節(jié),才能寫出高質(zhì)量的新聞稿件。用樸實生動的細節(jié)去撩撥讀者的情感,用豐富的色彩和個性來反映主題,是新聞寫作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作為都市報的記者,在實際采訪中,筆者對新聞細節(jié)在新聞中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幾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選擇面訪可以得到更多新聞信息
采訪有很多方式,有電話采訪、面對面采訪、網(wǎng)絡采訪、書面采訪,經(jīng)常采用的多是前兩種。電話采訪能給人帶來很多便捷,省去了記者的奔波之苦。但面對面采訪卻有電話采訪所得不到的效果,能通過眼睛洞察被采訪者的內(nèi)心情感,從而寫出更有感情和實在的報道。
兩年前,作家劉震云在出版《一句頂一萬句》之后,筆者所在報社計劃對他進行采訪。如果進行電話采訪也不是不可以,但得知他將于初春時節(jié)回河南老家后,筆者還是決定到他的老家河南延津進行實地采訪,這樣能得到電話采訪所無法獲得的更多細節(jié)和信息,效果會更好。
“記者見到了從北京回家省親的著名作家劉震云,他候在屋門口,與我們一一握手,溫和親切。身著人們熟悉的招牌式黑色對襟上衣,褲子與鞋則是運動型的,后來才知道他每天清晨要長跑。接著,他引領我們到二樓客廳?!?/p>
“他讓我們坐在舒適的沙發(fā)上,自己則搬一張木頭椅子坐在我們對面。家里有小保姆,但他躬身親為,一遍遍為我們沏茶,誰的水杯不小心灑了,他站起來去拿紙巾,我們幫他擦,他不讓。他做這些事情很是自然。”
“令人開懷的劉式幽默不時迸發(fā)在談話中,使這次訪談輕松了許多?!?/p>
這樣的文字細節(jié)只有親歷才能得到,對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突出了被采訪人物的個性和特點,將其活脫脫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不僅僅是概念化的語言。獨特的細節(jié)描寫讓讀者看著親切、品著實在,使報道更具親和力,也使得讀者對作家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良好的交往氣氛可以捕捉更多的細節(jié)
美國學者曾大膽地提出過一個新觀點:“新聞學的本質(zhì)是故事?!毖胍曋鞒秩税讕r松說:“眼中有人,抓好細節(jié),這是寫好新聞的秘訣?!边\用好細節(jié)可以使新聞事實“活”起來,所以,細節(jié)決定新聞采訪的質(zhì)量與成敗。采訪中,記者只有與采訪對象形成良好的交流氣氛,被采訪人才會敞開心扉與記者交談,采訪才能順利展開,記者也才會在這樣融洽的氣氛中捕捉更多的細節(jié),取得最具新聞性的信息,還原真實可信的新聞事件。
兩年前,筆者采訪一對即將舉辦結婚70周年慶典的老年夫婦,他們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還好。夫婦倆的身份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抗日老戰(zhàn)士。采訪他們之前,筆者得知之前有家媒體采訪過,但由于記者采訪不深入不到位,對兩位老人“娃娃親”的這段經(jīng)歷寫得并不確切,且使人尷尬,聽老人兒媳婦說,婆婆看這張報紙時竟然急得掉下了眼淚。
筆者前去采訪,兩位老人剛開始也有顧慮,怕又像上次一樣報道出現(xiàn)失誤。但隨著筆者和兩位老人拉家常,老人由被動變主動,開始講起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尤其是善于講話的老太太,從戰(zhàn)爭年代參加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后參加工作當干部,又到“文化大革命”中受沖擊等,把自己壯麗又坎坷的一生毫無保留地講述了出來。因此,在寫這篇稿子時,素材和細節(jié)根本不成問題,可以說是一氣呵成。這篇以《坎坷相依命,風雨共苦甜》為題的專題報道發(fā)出以后,很快得到好的反饋。老太太的兒媳打來電話,說老太太一字不差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連連說寫得好。兩位值得尊敬的“老革命”看了滿意,筆者也感到十分欣慰。
通過這次采訪,使筆者體會到采訪人和被采訪人之間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氛圍,才能挖掘出更多的新聞素材和新聞細節(jié),新聞報道也才更加生動,人物更加鮮活,使讀者更加信服。
新聞細節(jié)烘托事件本身
2012年3月5日,鄭州歌舞劇院原創(chuàng)舞劇《水月洛神》到國家大劇院參加新春演出季活動,筆者隨市屬媒體前往采訪,寫出了《京城之夜 “洛神”之夜——為期兩天的〈水月洛神〉新春演出季活動圓滿拉上帷幕》這篇報道,反響很好。大河論壇當天貼出這篇稿子之后,有數(shù)百名網(wǎng)友點擊閱讀,有的還給予熱情回復:“愿鄭州歌舞劇院出更多精品?!?/p>
文化報道不同于社會新聞,關注人群不多,但這篇文化報道在社會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一是新聞事件本身,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經(jīng)典魅力;二是采訪中現(xiàn)場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入夜時分,位于天安門廣場西側的國家大劇院,成為一個發(fā)光的巨大半球體,璀璨奪目,來自鄭州,首登國家大劇院的舞劇《水月洛神》,使首都觀眾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p>
消息的導語一開始就切入演出氣氛中,烘托了演出地點的莊重,這里既不是河南人民會堂,也不是河南省藝術中心,而是國家最高規(guī)格的藝術殿堂?!端侣迳瘛吩趦蓵陂g赴京獻禮,顯然意義非凡。
“為期兩天的‘《水月洛神》2012新春演出季活動在首都觀眾充滿激賞與眷戀的經(jīng)久不息掌聲中圓滿拉上帷幕?!薄懊繄鲅莩龊?,都有觀眾擁向劇場門口的工作臺,激動地在‘觀眾留言卡上寫下自己的觀感。兩天來,留下感言幾百條。一位姓王的先生寫道:‘這是一部凄婉動人、美輪美奐的藝術盛宴。年輕的胡先生早已在手機內(nèi)寫下感言,散場后,要來留言卡,認真地抄下:‘洛神,就像曹植的品性、才藝,天賦神賜,不可割離,無法搶奪。這部美好的舞劇,將深深留在觀眾的心里。來自德國和波蘭的文藝專家看了這部劇后,對這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演繹唯美浪漫愛情故事的戲劇大加褒獎,連連贊嘆?!?/p>
觀眾的評價是對劇目的最好評價。在這篇報道中,筆者重點寫了演出現(xiàn)場與觀眾的反應。以此襯托演出的成功和中原文化的巨大魅力。這些零星閃光的新聞細節(jié)突出了舞劇的光輝,使它光耀中原和京城,從而給予中原人一定程度的心靈撫慰與精神鼓舞,也樹立了鄭州市良好的文化形象。
要在采訪現(xiàn)場下足功夫
采訪時不到現(xiàn)場,不去認真核對,變成文字時“想當然”,為了搶新聞就匆匆提交了稿件,勢必會出現(xiàn)錯誤。
2011年冬,央視著名戲曲主持人白燕升來河南開演唱會并與媒體記者侃侃而談。在這次采訪中,白燕升談到了記者的采訪,讓人印象深刻。來河南前,白燕升參加了在武漢舉行的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在赴鄭的列車上,他看到一家武漢的報紙報道了這件事,閱讀時,他一眼就看出了問題,原來記者在報道參加藝術節(jié)的領導名單時有誤,因為白燕升清楚地知道有位領導因事未能到場。原因可能出在通稿上,準確地說是出在記者身上,記者沒核實沒到場就按通稿作了報道。
白燕升說,記者采訪任務重,有時來不及去看,但一偷懶就會出現(xiàn)錯誤,出現(xiàn)低級笑話。他還說,如果稿子中能夠出現(xiàn)一兩個細節(jié),就說明人物和事件是獨特的,有細節(jié)的稿子是閃光的。
的確是這樣的。記者工作節(jié)奏快,采訪安排得密集時,只好一趟趟趕場。特別是重要演出活動,常常需要重頭報道,但往往演出安排在晚上。新聞不等人,第二天要見報,當天晚上就要趕稿,看演出只能看個大概,看完全場再寫稿子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看著節(jié)目單想當然地報道了?,F(xiàn)場究竟是怎樣的,其實記者也不得而知。
記者只有對自己的采訪工作有充分的責任心,在采訪現(xiàn)場下足功夫,才能寫出令人信服的報道。
尋找更多的新聞信息和細節(jié)
有人說,當記者容易,采訪時大多有通稿,回去三下五除二,修修剪剪就成了一篇稿子。其實不然,記者不可能對所有行業(yè)熟悉,有一個說明活動目的與情況介紹的通稿能夠幫助記者了解信息,但記者需以此為藍本,加上自己的采訪進行撰寫。另外,即使有有關單位提供材料,材料也可能存在差錯,媒體“照發(fā)”勢必會造成負面影響,記者還要善于質(zhì)疑,作進一步的核實和采訪。
記者編輯不是專家,不可能對每一個領域、每一個地區(qū)都有研究,但結合本職,結合自己的線口,培養(yǎng)個人的興趣,關注幾個領域、幾個學科,成為學者或專家式的記者是完全可能的。這樣,寫出的報道會更具專業(yè)性,對細節(jié)的陳述也會更加準確、真實、吸引人。
總而言之,消息的新聞價值雖然取決于事實本身和報道的角度,但作為新聞事實的亮點——細節(jié),卻在人們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新聞價值。對新聞細節(jié)的重視和運用,無形中會增強新聞報道的實際效果,使新聞更精彩。
(作者單位:鄭州晚報社)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