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理
[摘要]當前,采取專題教學模式已成為各高校開展《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普遍做法。在專題教學內容的擇取和講授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注重把握新熱點、研透重難點、選準切入點、站穩(wěn)立足點、留足生長點,從而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政策,看清和把握形勢,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 擇??;講授
[中圖分類號]G6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2 — 0172 — 02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薄?〕分析該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這門課程建設上尚存不少問題。僅從授課教師角度而言,重視《形勢與政策》課專題教學內容的擇取與講授,不失為達到教學目的、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缎蝿菖c政策》課具有較強的動態(tài)性、現(xiàn)實性、針對性特征,肩負著政策解讀、思想教育、價值引導的重要使命。因而,授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擇取與講授中,應該注重做到把握新熱點、研透重難點、選準切入點、站穩(wěn)立足點、留足生長點。
一、把握新熱點,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
《形勢與政策》課自身課程內容包含“形勢”與“政策”兩大部分,分別涉及當今社會現(xiàn)已發(fā)生的客觀事實、黨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決策與施政方針。這決定了《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現(xiàn)實性與政策性特征。鑒于客觀形勢的常變多樣、黨政方針的與時俱進和課程設置的學時限制,多數(shù)高校普遍以集中選取部分重大專題作為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為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擇取環(huán)節(jié)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1.實效性原則
時事是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就國際而言,影響全球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的突發(fā)事件層出不窮,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在國內,涉及社會發(fā)展、政府決策、百姓民生等問題也偶爾產生。在動態(tài)的時事面前,授課教師首先要把握最新、最熱、最集中的新問題,這成為教學內容擇取的首要原則。
2.全局性原則
富于全局性眼光是觀察和研究復雜時事的基本要求。擇取《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必然要富于全局性眼光,需要授課教師能通過各個層面、各種途徑的時事傳輸媒介,關注、了解當今社會的即時動態(tài),分辨、研究影響國內乃至全球內時局的突發(fā)事件和敏感問題,把握時事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
3.導向性原則
《形勢與政策》課是對學生進行時事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這一課程屬性直接決定其教學內容選擇上要注重思想價值導向,即對大學生進行政治、理論、價值、心理與行為方面的導向,達到不斷提高大學生對國內外形勢的認知力、評判力,提高對突發(fā)事件的洞察力、政治敏銳度,加深對黨和國家制度、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力和認同感。〔2〕事實上,導向性原則不單體現(xiàn)在課程教學內容的擇取環(huán)節(jié),更蘊含于《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
二、鉆透重難點,夯實教學內容的理論性
教材及其教學體系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jù),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其能力的重要載體?!缎蝿菖c政策》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無法形成相對固定的教材和教學體系。為增加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論性,開展重難點的專題理論研討就成為《形勢與政策》課相對固化自身教學內容的重要基礎,也成為教學內容擇取的深入環(huán)節(jié)。
1.個人專題理論研究,增強教學內容的理論深度
任何時事問題的形成和變化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其自身含有歷史和邏輯發(fā)展的必然?!缎蝿菖c政策》課教學包含著時事性評析和政策性解讀的任務。然而,要想實現(xiàn)思想教育、價值引導的教學目標,授課教師深入研究時事變化的基本趨向、揭示時事問題所蘊含的內在規(guī)律,必須借助相關學科的理論支持。那么,多學科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必不可少。事實上,《形勢與政策》課引導功能的實現(xiàn)多取決于相關理論的研究和講授。而理論的論證力和信服力又來源于理論的內在邏輯。用沒有邏輯關聯(lián)的事件、概念去評析時事問題,只能是羅列政策、堆砌觀點,無法做到以理服人,也就無法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信服力。雖然,《形勢與政策》課無法形成明確的邏輯體系,但是所選取專題總會有相應的學科理論給予支持。因而,授課教師的專題理論研究就成為鉆研教學重難點、理清教學思路、增強理論性的基礎性工作。
2.集體研討重難點,提高專題教學的理論水平
在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集體研討的有利之處無需在此贅述。它的最大優(yōu)勢是教師之間的“求同”,經(jīng)此方式可以實現(xiàn)教師隊伍理論分析與教學水平的提高。鑒于當前《形勢與政策》課教師隊伍不健全、教師來源的多學科、教師科研興趣和理論水平尚有差異等情況,在教師個人專題研究基礎上,開展教學重難點的集體研討尤為必要。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形勢和政策的形成、發(fā)展及其表現(xiàn)方式的復雜多變,某一專題內容亦呈現(xiàn)出成因的多因素、分析材料的龐雜、分析問題視角的多方位等等。所以,教師集體研討教學重難點是提高教師特定專題理論認識、教學水平的重要方法。
三、選準切入點,激發(fā)教學對象的參與度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有待增強的客觀事實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同樣存在。它直接表現(xiàn)為當代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究其原因,有的是就業(yè)形勢嚴峻迫使大學生求知方向偏向熱門,忽略了公共基礎知識和通識學科;有的是信息傳媒的高效性拓寬了大學生信息獲取的多角度、多渠道,弱化了模式固定課程的權威性;還有《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系統(tǒng)性不夠、手段僵化、方法簡單與當代大學生個性彰顯、對知識要求的高層次、多樣性之間的供求矛盾。
1.從學生思想實際狀況切入
達到《形勢與政策》課的育人功能,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是關鍵。如何做到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其去認知和認同黨和國家相關時政決策和方針呢?馬克思曾說過“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而理論徹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薄?〕可見,要有效地、富有說服力地教育引導大學生,必須要使知識理論本身符合人的生命屬性,特別是大學生的生活特點和思想實際。
2.從學校辦學層次和專業(yè)特色切入
《形勢與政策》課的實踐特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必須符合所在學校辦學層次和專業(yè)特色?!缎蝿菖c政策》課尚無固定的授課內容,全國高校普遍參照教育部年度發(fā)布的形勢與政策指導材料,制定了各自學校的具體教學內容。然而,不同學校的辦學方針、學科狀況具有較強的自身特色,生源層次和師資力量也各不相同。每一學校在具體擇取該校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時,必須堅持學校的辦學層次,結合學生專業(yè)特色開展研討、教學,才能培養(yǎng)具備時事觀察能力、辨別能力的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合格大學生。
3.從所處省市的地方實際切入
每個人都始終生活在一定的形勢和政策環(huán)境中,沒有任何行業(yè)可以離開一定的形勢與政策,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離開具體的形勢和政策環(huán)境。當今,各類時事問題和突發(fā)事件雖然發(fā)生在世界范圍和全國各地,然而有些時事問題的波及范圍、政府決策方針的覆蓋面、敏感問題的思考空間都會或多或少地與所處省市區(qū)的具體實際相連。所以,教師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擇取和講授中,從全局時事著眼,結合當?shù)貙嶋H展開研討,這會引起學生對現(xiàn)實的關注,從而增強其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四、站穩(wěn)立足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引導性
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形勢與政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師講授專題教學內容時必須堅持教育目的和價值導向。
1.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
《形勢與政策》課程性質決定了教師教學過程中必須站穩(wěn)立足點。只有站穩(wěn)正確的立足點,保持強烈的政治敏銳性,堅持政治立場,才能使學生在受教育中獲益。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首先必須始終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眼光來分析當今紛繁復雜的形勢和多種多樣的政策,解決現(xiàn)實問題。
2.樹立科學的形勢觀和政策觀
學習形勢與政策首先必須掌握分析形勢、把握政策的立場、觀點與方法。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觀、政策觀,就是要求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分析形勢、把握政策。這些科學方法具體表現(xiàn)為,評析時事問題時的實踐的、實事求是的、整體的、歷史的和發(fā)展的觀點,以及考察時事問題時的信息法、分析綜合法、矛盾分析法、比較法、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等等。
3.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中宣部要求形勢與政策教育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教師在講授專題內容時,會經(jīng)常選取大學生廣泛關注的現(xiàn)實敏感問題。通過熱點問題、現(xiàn)實問題的講授,使學生了解國家大政方針、形成正確的時事觀是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對這些問題的講授和回答,既無法回避,又義不容辭。這就要求教師教學過程中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五、留足生長點,深化教學效果的持久力
教學活動的成敗優(yōu)劣體現(xiàn)于教學對象對知識、理論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更表現(xiàn)在其對知識、理論的運用操作能力的高低。《形勢與政策》課為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必須關注大學生時事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專題教學內容的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形勢與政策》課教師要關注以下兩點:
1.激發(fā)學生熱情,保持學習后續(xù)專題教學內容的興趣
有限學時的專題教學,除了要傳授大學生某一時事問題的基本知識,還要激發(fā)學生學習后續(xù)專題教學的興趣和動力。授課教師積極采用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重要性隨即凸顯。當前,各高校授課教師多采用理論講授與問題分析相貫通、傳統(tǒng)方式與新媒體相配合、教師主講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方法,這些都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授課教師引導大學生關注時事問題,提供思考空間也是“留足生長點”的重要體現(xiàn)。
2.概括理論主旨,提高學生考察分析時事問題的能力
客觀上,《形勢與政策》課的所有專題教學內容之間無法形成固定的教學體系,而單一專題教學內容自身內在邏輯關系必然存在。這種知識、理論自身的邏輯關系能夠成為大學生進一步分析和解決時事問題的方法。授課教師必須要概括理論主旨,使學生掌握分析復雜多變的時事現(xiàn)象的分析工具,在不斷關注和思考時事熱點的過程中,增強理論的運用能力,從而達到課程教學的基本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
〔2〕 孫渝莉.對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創(chuàng)新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09).
〔3〕 嚴毛新.高?!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