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杰
[摘要]成就報道是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和經(jīng)常性的任務,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的輝煌業(yè)績?yōu)槌删托詧蟮捞峁┝藦V闊的空間。審視近年來的成就性報道,受眾叫好,有吸引力的少;空洞平淡的“官樣”文章多。為增強成就性報道的吸引力,必須強化新聞的時效性,恪守真實性;轉(zhuǎn)變新聞視角,貼近百姓生活;講究宣傳藝術,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
[關鍵詞]成就報道;吸引力;理論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2 — 0101 — 02
所謂成就報道,是指新聞媒體圍繞黨和政府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對某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業(yè)績進行的報道。經(jīng)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成就昭示著黨的路線方針和各項決策的正確,成就見證歷史,推動社會進步,成就凝聚人心,激發(fā)斗志。成就報道是有待于進一步開發(fā)的新聞富礦,搞好成就性報道,對于弘揚主旋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審視近年來的成就性報道還有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不少成就報道炒冷飯,陳年舊賬多,鮮活生動的新聞少;內(nèi)容空洞,"官話"、"文件語言"多,要么數(shù)字扎堆,要么廢話連篇”;表現(xiàn)形式老套,沒有創(chuàng)意,千篇一律。在成就性報道中,盡管有的媒體濃墨重彩,使盡渾身解數(shù),但仍不能吸引受眾眼球,有的人甚至懷疑其真實性。受眾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新聞信息的自身價值、傳播過程的保鮮度等等,最終都要通過受傳者的接受和理解來實現(xiàn)。如果我們的成就性報道缺乏吸引力,很少有人看,或沒人看,其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是無效傳播。如何增強成就性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尊重新聞規(guī)律,強化成就性報道的時效性和真實性
成就性報道的一大弊病是時效性差,人所共知的舊聞多,帶著露水珠的水靈靈的新聞少。寫某個行業(yè)、每條戰(zhàn)線的成就,往往時空跨度很大,時間概念模糊,大多是“近年來”,“改革開放以來”,從創(chuàng)業(yè)伊始,奮斗歷程,輝煌業(yè)績,長篇大論,絮絮叨叨,使人感到膩煩,掃兩眼大標題就就不看了。
必須指出,成就性報道也是新聞,也要尊重新聞規(guī)律,講究時效性??陀^地說,成就性報道并不回避追溯歷史,回顧性的敘述過去的事也是必要的。但是成就性報道絕不是枯燥地復述做過的工作,更應該著眼于新聞事實的現(xiàn)在式和進行式,充分展示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動態(tài)變化。有經(jīng)驗的記者總是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新聞由頭和線索,作為歷史和現(xiàn)實的連接點。諸如,在今天找到當初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或見證人,讓他們走進新聞現(xiàn)場,再現(xiàn)當年情景,通過比較講述自身的感受,從歷史角度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從而,打破了歷史與現(xiàn)實,過去和今天的時空界限,不僅使成就報道有血有肉,生動活潑,拉近了與受眾的心理距離,也大大加深了成就性報道的思想內(nèi)涵,具有厚重的歷史底蘊。
尊重新聞規(guī)律,最重要的是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領導要政績,企業(yè)要效益,專家學者要名氣,都需要媒體為自己吹喇叭,造聲勢。有的新聞媒體在利益的趨勢下,在成就性報道中故意夸大事實,添油加醋,人為的“拔高”,甚至虛構(gòu)情節(jié),編造故事,杜撰新聞。還有的記者為了追求表面上的轟轟烈烈,往往用官話套話對某些成就進行高度概括,用一些不恰當?shù)男稳菰~和溢美之詞,缺乏準確性,讓人們懷疑某項成就整體的真實性。諸如,有的記者為了突出地方成就,總喜歡炫富。下崗工人剛就業(yè),月收入千八百元錢,“腰包就鼓了”;剛搬入經(jīng)濟保障房,就“上天堂” 了,住“花園別墅”了;建幾棟扎眼的高樓,搞幾個人造景觀,鋪點草坪,就 被鼓噪成“魅力城市”、“花園城市”;建一個小廠,還不知道效益怎樣,就被吹為著名企業(yè)家;參加一次公益活動,象征性德捐點款,馬上成了慈善家了;唱一兩支歌,電視里剛露個臉,就被捧為 “歌星、影星”,“影視新秀”;剛寫過幾首小詩,發(fā)表幾篇短文,就被捧為 “著名作家”。媒體不斷地灌迷魂藥,戴高帽,搞的一些人頭昏腦脹,忘乎所以。很多人一夜躥紅,但出名快,身敗名裂也快,成了曇花一現(xiàn)的人物。
2009年109日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指出,新聞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成就性報道是對已經(jīng)取得的業(yè)績的報道,是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是真是假群眾看的最清楚,來不得半點虛假。媒體和記者 一定要把新聞事實敲準鑿實,嚴謹、客觀地報道各項成就,實事求是,不帶偏見。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浮夸,不 “拔高”,不失真。 要用新聞事實說話,少用抽象的概括性語言,不用文學語言,少用形容詞,務求準確無誤。
在多媒體共存、信息多元化的的情況下,受眾對成就性報道的誠信度和權威性要求更高了。當前,傳播渠道多了,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往往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相混雜,理性表達與非理性宣泄相交織,成就性報道也是這樣,同一新聞事實、同一新聞人物會產(chǎn)生很多說法,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結(jié)論,令人真假難辨,媒體的權威性和誠信度正在遭受質(zhì)疑。馬克思于1843年1月在《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中指出:“民眾的承認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無可挽救地陷入絕境?!盵1]在成就性報道中,黨報、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應該充分發(fā)揮與黨和人民群眾聯(lián)系緊密,能第一時間掌握本地黨委和政府的決策信息 ,并作權威發(fā)布的天然優(yōu)勢。在第一時間,抓第一落點,快人一拍,先人一步為受眾提供確切翔實的信息,率先發(fā)出權威聲音。在信息傳播的大格局中發(fā)揮好主陣地、主渠道、主流媒體的作用,形成輿論強勢,排除各種雜音和干擾,不斷增強成就性報道的權威性。
二、轉(zhuǎn)變新聞視角,貼近百姓生活
以往的成就性報道強調(diào)“宏觀”視角和“大跨度” ,要 “總攬全局”,是鳥瞰式的,板著面孔,居高臨下,從高處住下看問題,找成績,判斷是非優(yōu)劣。一些記者的眼睛總是盯著領導機關和領導機干部,習慣為領導評功擺好,唱贊歌,甚至沒有新聞由頭和新聞事件,只是空洞、抽象的作贊歌式的宣傳。有的領導干部面對攝像機鏡頭,說起成績來滔滔不絕,頭頂上靈光閃爍,腳底下彩云飛翔,不無自鳴的炫耀之態(tài),受眾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認為這是“吹?!?,瞎“忽悠”,搞 “形象工程”。一個地方就那么幾個領導人,每天在熒屏上晃來晃去,受眾的收視心理已達到飽和;而與受眾生活息息相關,老百姓感興趣的話題,卻沒有多少鏡頭,卻與普通百姓有疏離感。這種成就性報道受眾早就看膩了,看煩了,態(tài)度冷漠。他們認為這種成就報道是政府的事,是上級的事,是領導干部的事,是領導的“政績工程”,與老百姓沒啥關系。
成就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舉,任何一項成就都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汗水和辛勤付出,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成就的主體,也是最權威的見證人。成就性報道要想出新出彩,吸引受眾眼球,必須貼近老百姓生活,在時空上拉近與普通群眾的距離,就是把看似遙遠的報道主題“近化”,找出這些成就與老百姓的生活和切身利益的關聯(lián)點。記者必須轉(zhuǎn)變新聞視角,善于用平民視角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新聞點,注意選取那些發(fā)生在老百姓身邊的,與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生動故事,去表現(xiàn)去反映社會進步的大主題。近年來,特別是“走、轉(zhuǎn)、改”活動開展以來,很多新聞媒體和記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在一些成就性報道中讓群眾當主角、上版面、進鏡頭,用老百姓的眼光和感受反映成就,讓老百姓自己講成就,通過具體物件、事例或經(jīng)歷的變化和對比來記錄城鄉(xiāng)基層的可喜變化,真實再現(xiàn)各族人民嶄新的精神風貌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從而,把那些高度概括的、總攬全局的宏觀成就及干巴巴枯燥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化解成普通百姓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感知、觸摸和分享的具體事物,讓受眾從中了解自身生活的變化和進步。這樣的成就報道原汁原味,不走樣,使人感到十分親切。實踐證明,成就報道越是生活化,受眾越愛看。新聞媒體和記者只要轉(zhuǎn)變新聞視角,把鏡頭話筒對準普通群眾,把版面讓給普通群眾,讓新聞報道聚焦平凡人物,取材于生活的、具有平凡意義的人和事往往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三、講究宣傳藝術,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
成就報道必須講究宣傳藝術,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才能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多用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少講官話、套話。在成就性報道中,記者大多用“文件體語言”,官話、套話多,自己的話和群眾的語言少,硬綁綁的,枯燥乏味,一點情趣也沒有,受眾根本沒有耐性沒有從頭看到底。
成就報道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主要是講普通群眾在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中的變化,所以要多用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老百姓講的都是“大實話”, 發(fā)自肺腑,直來之去,不矯飾,不做作,聽了可信。群眾語言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生動淺白,用起來輕松,聽起來順耳,有看頭、有嚼頭。記者在成就性報道中要少用官話、套話,多挖掘、采用生動活潑 、新鮮耐讀的群眾語言,使自己的報道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聞得見汗水的味道。同時,盡量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白一點,說的“透”一點、“軟”一點、風趣一點,做到樸實、可親,簡明易懂,不斷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有利于信息的傳播。
二是力戒空洞抽象,把成就報道做“活”。 大”而“空”已成為成就性報道的“常規(guī)武器”,具有新聞價值的成就報道常被淹沒在官話、套話和數(shù)字流水賬之中,見物不見人。
成就報道不是干巴巴地羅列數(shù)據(jù),也不是枯燥地算舊賬,而是生動地反映發(fā)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就和變化,必須在“活”字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注重通過活生生的人可觸摸的事來感受成就、述說變遷;以人的故事、人的情感和情操來打動人、感染人,激勵人。在 “下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中,有的媒體采用了人性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寫作手法報道成就,他們用?精彩故事折射人的風采,用細膩筆觸展現(xiàn)人的精神,使自己的成就報道有人物,有故事,有細節(jié),有信息含量,真實感人,鮮活生動,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極大地激發(fā)了受眾的閱讀和收視欲望。事實證明,圍繞人物和新聞事件寫成就,特別是讓人物充分動起來,這樣成就報道就不再枯燥,相反,會鮮活靈動起來。
三是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在成就報道中,“消息”已經(jīng)成了萬能武器,干巴巴的文字敘述,版面(畫面)呆板、老套,不管是什么內(nèi)容的成就報道都是一個面孔,一版是這樣,其他版也是這樣;去年是這樣,今年是這樣。就像每天都吃一道菜,受眾都吃“倒胃”了。在成就性報道中運用“消息”是必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文體,記者要運用多種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諸如,通訊、故事、言論、綜述、特寫、畫面、圖表、圖片、專欄、專版、特刊、特別節(jié)目、人物訪談、記者感悟、編者按、資料鏈接等形式把成就報道做活、做深、做透。
為了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在具體事例展示成就的基礎上,有的媒體還從普通百姓,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不同角度透析和評估某項成就的價值。用百姓的眼光和感受反映成就,具有真實感和貼近性;官員的評價往往代表政府說話,具有權威性 ;專家的視角在于解疑釋惑,理性分析,賦予成就報道更深的理論內(nèi)涵。有些重大成就報道,諸如轉(zhuǎn)變經(jīng)濟增長方式,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十一五”成就,““改革開放三十年”、“建國六十周年”和“建黨九十周年”等成就報道,還要報道外國的評論和反映,從全球的高度,世界格局中看中國的發(fā)展。從不同視角透析某項成就,不僅強化了成就性報道的誠信度和權威性,也延伸和擴大了信息的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01):38.
〔責任編輯:馮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