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琪
[摘要]德中兩國在日積月累當中都成了大量的熟語,但由于兩國的文化背景不同,這些熟語字面意義相近但深層意義卻大相徑庭,這就要求從宗教信仰,歷史典故和民俗文化等方面闡述中德之間的文化差異及兩種熟語互譯的原則,以有助于做好德熟語的翻譯工作。
[關鍵詞]文化背景;熟語;翻譯;民俗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2 — 0115 — 02
熟語,就是習慣用語,是一種語言中固定詞組或句子,固定短語的總稱。它們是人們經(jīng)過漫長的日常生活中逐漸積累和發(fā)掘出來的。每個民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歷史背景等等因素,都會形成不同的熟語。而恰恰是這些帶有強烈名族色彩的熟語,讓我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這也就要求我們在熟語翻譯的過程中根據(jù)這些差異,做出合適的處理。
熟語是一種文化瑰寶,每一句熟語當中都蘊含著濃厚的文化信息,它們讓語言世界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能折射出深刻的處世道理。中國與德國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遠,而它們的歷史也不盡相同,因此兩種語言熟語的互譯,并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語言轉換,其實究其根本是一種文化移植。
一、 文化背景差異
造成中德熟語差異的文化背景因素有很多,下面列出了幾點主要因素:
1.宗教信仰
中國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兩千多年前,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并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而滲透到語言當中的佛教思想,多是對一些佛經(jīng)故事的總結或者是百姓自身對“佛”的理解。如今被我們經(jīng)常運用的有關“佛”的熟語也是屢見不鮮:“不看僧面看佛面”,“臨時抱佛腳”,“借花獻佛”等等。這些熟語極大程度地豐富了漢語體系,讓語言更加生動有趣。
基督教則從16世紀開始在德國深入人心。與我們中國所信奉的“佛”對應,德國人跟大多數(shù)西方人一樣信奉“上帝”。從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Gott sein dank!”,“Gott wei?”等這些耳熟能詳?shù)氖煺Z中就可以知道,“上帝”在德國人心目中所處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2.歷史典故與神話、寓言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漢語中從歷史典故或者其他神話寓言中提煉出來的熟語自然比比皆是。從“醉翁之意不在酒”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一句熟語都包含著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恰好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xiàn)。
德國典故中的熟語則多來自《圣經(jīng)》。自馬丁路德翻譯《圣經(jīng)》以來,大量的熟語典故隨之而來,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披著羊皮的狼”?!缎录s·馬太福音》里記載,耶穌告誡門徒與世人:“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里來,外面披著羊皮,里面卻是殘暴的狼?!币d把假先知與壞人比作殘暴的狼,而“披著羊皮的狼”則是指那些貌善心毒的人。另外,我們熟知的還有“伊甸園”,現(xiàn)在則用來比喻人間樂土。
3.民族風俗
民族風俗其實是讓不同語言的熟語產(chǎn)生差異的最典型因素。許多熟語都是由人們?nèi)粘I钪械慕?jīng)驗而得來的。同時,在對待同一樣事物的時候,不同國家的人所作出的反應也不同。首先,東西方的飲食文化是很突出的一點。例如,漢語中的“醋”在德語中對應的詞是“der Essig”,是一種常見的調(diào)味料。而將醋這個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則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漢語中有“吃醋”,“醋意”等詞,這兩個詞當中的“醋”表達的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調(diào)味料了,而是指男女關系上的一種嫉妒心理。而“der Essig”在德語中卻根本沒有這層含義,如果直接按照對應詞翻譯,則會造成德語讀者對其意義的誤解,比較好的翻譯只能用“eifersüchtig”一詞。同樣,“Butter”在漢語中的對應詞是“黃油”,而在熟語“Es ist alles in Butter!”中,“Butter”一詞則不是黃油的意思,而是指“一切就緒”。這是因為黃油是德國人日常飲食中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頓大餐是用上等的黃油制成的,那么這頓飯就是完美的了。后來人們把這句話用于其它的事情上,就表示一切已經(jīng)就緒。
二、互譯原則研究
通過這幾點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我們應該注意到,中德熟語的翻譯需要對譯語民族各方面的民俗文化以及歷史有所了解,而在熟語的互譯過程中,我們則可以依照這些差異作為基礎進行更好的翻譯。
1.如果在譯語中能找到與原語完全對應的熟語,那么我們應該直接用譯語中對應的熟語進行翻譯。
例1:中文:水滴石穿
德語:Steter Tropfen h?hlt den Stein
例2:中文:白紙黑字
德語:schwarz auf weiss
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某些熟語,在漢語和德語中能找到完全對應的例子,即兩者不僅意義相同,而且字面義也相同。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直接進行翻譯。
2.如果在譯語中能找到與原語意義相同但是說法不同的熟語,那么我們也可以直接引用譯語中對應的熟語。
例1:中文:愛屋及烏
德語:lieb mich, lieb meinen Hund(愛我,也要愛我的狗)
例2:中文:引狼入室
德語:den Bock zum G?rtner machen(讓羊來當園?。?/p>
以上兩個例子表明,雖然漢語和德語兩者從字面上看并不能完全對應,但是他們所表達的意思卻是相同或相近的,用這樣的熟語進行翻譯也可以給讀者跟原語同樣的感覺。
3.如果在譯語中找不到與原語對應或意義相同的熟語,我們應該挖掘出其深層含義,然后再進行翻譯。
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多見的,如上文中“吃醋”的例子就是這樣。本身在德語中就沒有這樣對應的一個固定詞組,所以我們就必須把它的比喻義翻譯出來。相同的例子還有“高枕無憂”,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躺在床上沒有憂愁”,那么在西方看來就是說這個人已經(jīng)去世了,這就跟原語本來要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甚至會鬧出笑話。
三、翻譯實務取向
作為語言文化中最活躍的元素之一,熟語承載著最精粹的民族文化。語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也能體現(xiàn)出這個民族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就要求翻譯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更要在翻譯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實踐導向,廣泛涉獵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激發(fā)靈活的思維方式,掌握熟練的翻譯技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1.要樹立嚴謹?shù)墓ぷ鲗?/p>
作為一名合格的譯者,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對待翻譯工作的良好態(tài)度,解決好方向問題,即明確為什么、干什么;解決好動力問題,即勤奮努力、刻苦鉆研,才能做好工作;解決好態(tài)度問題,有了方向和動力,還要有治學的工作態(tài)度和善于吸取、不懈追求的精神。要做好翻譯,就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只有不畏艱難,兢兢業(yè)業(yè),知難而上,毫不懈怠,才能在翻譯工作中不斷前進,有所成就。
2.要有扎實的外語基本功
例: 德語:Gro?e St?dte, gro?e Probleme.
這句話只有四個詞,然而想翻譯好卻不容易。如果譯成:“大城市,大問題”,那么顯然譯文太拘泥于詞義而沒有考慮到整句話的通順與連貫。還有一種譯法:“大城市問題多”。這種譯法較前一種稍好一些,因為這句譯文按照漢語習慣將中間的標點省去,用“多”來形容問題,然而細看這句話好像跟原文所表達的含義還是有些出入。
如果改譯為:“城市越大,問題越多”,這樣再讀,則發(fā)現(xiàn)這種譯法準確地表達出了原文想表達的深層含義。原文中的形容詞并沒有用比較級,然而在翻譯的時候,譯者應該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而將這句話用“越…”的方法將原文的意圖表達出來。原文“詞面”上的意思大多可以借助工具書查到,但掌握原文里深層次的含義往往依靠譯者的閱讀理解能力,或者說是對文學的鑒賞分析能力,而這是詞典上永遠查不到的。
外語基本功首先體現(xiàn)在對語法的掌握程度,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對詞匯量的要求,更高層次的還有對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文學鑒賞能力的要求。譯者掌握詞匯量越豐富,不拘泥于一個詞一個義項,搭配和用法掌握得越多,翻譯起來當然會得心應手。譯者沒有足夠的語法知識,翻譯時就會對長難句,以及富有深刻內(nèi)涵的文章感到困難重重,對富有文學美的作品也會感到吃力。
3.要具備過硬的漢語基礎
例:德語:Die Schule liegt im Grünen.
如果譯成:“這所學校坐落在綠色中?!蔽覀儾唤獑枺骸白湓诰G色中”到底是什么意思?“綠色”是指學校周圍的建筑都是綠色的,還是學校周圍的綠化很好呢?很顯然是后者。這是德語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方法,把形容詞“grün”轉化成名詞“Grün”用,這樣的習慣用語使德語變得更加簡潔生動。然而這樣生硬的的翻譯明顯讓人覺得這句話有語病,表達不清。
改譯為:“這所學校周圍綠樹成蔭。”因此,漢語水平欠缺會造成翻譯表達難、表達不佳,明明很簡單的詞匯組合在一起,要翻譯成地道的譯語卻顯得很困難。
4.要廣泛涉獵各行各業(yè)知識
一個譯者,不可能在一生中只譯一個作者的作品,更不可能只譯某一專業(yè)領域的作品。所以,翻譯工作這一特性對譯者提出了要當一個雜家,即掌握各門各類盡可能多的基本知識的要求。
例: 德語 :Mit Hilfe von solchen Aufnahmen kann in erster Linie besonders leicht der Nachweis des Dopplereffekts geführt werden.
這是一篇科技文中的一句話。其中“Aufnahme”一詞的翻譯,不了解這一特定科技原理的譯者很容易將它譯成“攝影”,或者“接受,記錄”。然而從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翻譯是不符合邏輯的,而事實上,這里的“Aufnahme”指的是具體的事物“照片”,而非上述抽象概念。所以這句話應該譯成“首先,利用這種照片,可以特別容易地證明多普勒效應”。同樣,在一些專業(yè)領域里,我們常見的詞也有特定的含義。例如Platte(盤子)在計算機專業(yè)里須翻譯成“磁盤”,而Position(位置)在軍事上則是“陣地”。必須注意的是,翻譯要求譯者掌握的是各種基本知識,尤其是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學、風土人情等等方面。
5.要培養(yǎng)自我獨特的翻譯技巧
翻譯技巧就是經(jīng)過大量實踐總結出來的翻譯經(jīng)驗和方法的提煉和理論的升華,是譯者處理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困難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缺乏技巧的翻譯只會讓翻譯的過程更加困難,翻譯出來的作品也不夠地道。
例:德語:Aus ganz Europa kamen die Menschen ... 試譯:人們來自整個歐洲 …… 分析:原文句子結構極為簡單,譯句準確地譯出了原文各個詞的含義,漢語表達也通順規(guī)范,似乎無錯。但如果仔細品讀這句話,好像有不妥之處:“來自整個歐洲”表達不夠明確,也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如果把這句話翻譯成“人們來自歐洲各國”,則豁然明朗。只變換了兩個詞,采用了“意譯”的技巧,表達意思明確,結構規(guī)范,較好地轉達了原作意圖。
〔參考文獻〕
〔1〕張華文.漢德熟語比較〔EB/OL〕.http://hi.baidu.com/%D5%C5%BB%AA%CE%C4/home,2007-01-02.
〔2〕康拉德·杜登.杜登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賈慧蝶.德語成語典故詞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4〕錢文彩.漢德語言實用對比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責任編輯:馮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