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在新課改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廣大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認真研究教學的策略,更新觀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課堂教學評價的辦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那么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如何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凸顯教學效益?
一、改革備課思路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眾所周知,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我們的備課不僅要備“教師怎樣教”,更要備“學生怎樣學”,要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去備課。而且不管課前如何預設,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再進行補充備課,寫出自己執(zhí)教的體會和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樣的備課才是我們倡導的,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我們在聽課時常發(fā)現,教師上課,就題講題,就事論事,分不清輕重緩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發(fā)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從全局著眼,從整體上去認識教材,并用聯系的觀點系統(tǒng)地分析教材。確定出每個單元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并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例如:“有幾瓶飲料”一課,主要是教學“9加幾”,這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10加幾的口算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它又是以后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根據《標準》的要求,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實現算法制多樣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良好的思想習慣和合作意識。教學目標是學會9加幾的進位加法并解決與此相關的應用問題,讓學生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這樣來把握教材,教學才會得心應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重點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教師要抓住教材中本質的、主要的東西,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出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方面上去,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于課本中相對次要或起輔助作用的教學內容,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作適當調整,以適應教學的需要,提高教學效率。例如,“看電影”一課,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看圖說一說、算一算;例2是畫一畫、填一填。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情景中學習有關“8”和“9”的加減法。我們可以以例1為重點,師生共同探討得數是“8”的算式。對例2教學得數是“9”的算式,老師要大膽放手,通過涂和說,讓學生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不但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注意的是,突出重點不是只抓重點而舍棄非重點,把教材重點孤立起來的做法是不恰當的。教學新知識必須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和轉化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突出重點。
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教材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資源。有的教學內容在呈現方式上有一定的彈性,便于大家靈活使用。所以,我們在教學教程中,要依據《課標》精神,結合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但應注意,在此過程中,不能隨意降低或拔高教學要求。
五、發(fā)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學的重點
教學中的智力因素很豐富,例題中有,習題中也有;高年級教材中有,中低年級教材中也有。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充分發(fā)揮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fā)展。這也是符合《標準》基本理念要求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標明讓學生“試一試”“說一說”“想一想”“拼一拼”等等,這里面就包含著智力因素,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我們在教學中就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推理、遷移等能力。
六、改革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措施
什么樣的課是一節(jié)好課?怎樣去評價一節(jié)課的好壞?用什么樣的標準衡量?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認真研究。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側重點不同,評價的結果就不同,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也不同。舊的評價的重點是教師,它關注的是教師教的情況,忽視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情況,尤其是對學生的學習過(下轉第84頁)(上接第81頁)程及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等不夠關注,不能以學生為本,這是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教育部北師大基礎教育課程中心在課堂教學評價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評價建議。建議從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情境過程、學習中的認知過程、教師的因材施教過程三個維度進行評價,關注的教學環(huán)境、學習興趣、自信心、學習方式、思維的發(fā)展、解決問題與應用意識、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方法手段等,這樣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培養(yǎng)興趣;有利于激勱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