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萍
前幾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即重應試技巧的傳授,輕文化底蘊的開掘;重各種題型訓練的講解,輕學生主體的親歷感悟。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既偏離了新《課標》提出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味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又使學生鑒賞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調整教學模式,重視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回歸傳統(tǒng),讓體驗貫穿古詩詞鑒賞全過程,從而真正實現(xiàn)鑒賞能力質的飛躍,這是古詩詞鑒賞教學途徑的必然選擇。筆者通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可分如下三步進行:
一、沉潛諷詠
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曾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閻立本(唐著名畫家)至荊州,觀張僧繇(梁畫家)舊跡,曰“虛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泵魅胀弧懊聼o虛士?!彼熳P觀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詩畫同源,對鑒賞古詩詞也不無啟迪。然而,目前對古詩詞鑒賞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只見埋頭做詩題,聽不到讀誦,見不到把玩品味,于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被拆卸、肢解成幾個零件,令人望而生厭。因此,“功夫在詩外”,應該通過讀、品、聽等多種手段,使欣賞者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與作品交流,真正進入詩歌境界。
古人十分強調“諷(背誦)詠(誦讀、吟唱)”功能,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諷”“詠”,感受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情,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曲,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凄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適,從而加深詩歌本體的理解。其次,把玩品味,入乎其內。鑒賞詩歌,不僅是認知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這種體驗,常常需要涵詠玩味。朱熹說過:“讀書,須要切己體驗,不可作文字看?!庇终f:讀詩“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詩不須得著意去里面訓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通過反復咀嚼來充實意境,豐滿形象,加深理解。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從字面上來看,枯藤老樹昏鴉與小橋流水人家是兩組色調相反的意象;仔細品味,卻發(fā)現(xiàn)詩意有二個層次:第一層次,昏鴉歸巢與旅人思歸,暖暖人家與旅人思歸;第二層次,枯藤老樹昏鴉與小橋流水人家對比來寫,將凄涼的晚秋圖景與暖暖人家對比,引起旅人無限思鄉(xiāng)之愁。
因此,要引導學生注重平時誦讀積累,養(yǎng)成揣摩玩味的習慣。首先立足于現(xiàn)行教材與《讀本》中所列的古詩,進行認真閱讀、背誦、品味從而增加古詩底蘊。然后選讀、選背一些膾炙人口、蘊含哲理、積極向上、富有美感的古詩詞,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通過誦讀,培養(yǎng)語感,通過品味詩意,提高鑒賞力,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二、點評賞析
古人十分重視對文學作品的點評,經(jīng)常采用圈點、眉批、夾批、旁批、總評等諸多形式,欣賞作品成功之處,批評其不足之點。古人點評法,很值得我們在古詩詞鑒賞評價能力培養(yǎng)訓練中采用。
如選點評析,或語言、或形象,或思想內容、或藝術技巧,加深對詩歌局部認識和挖掘。不妨舉例:
對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空”的點評:空,徒然,白白地,將“映階碧草” “隔葉黃鸝”染上了詩人感情色彩,從而抒寫壯士未酬的惋惜,也是對當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喚。這是對關鍵字的點評,也可以對關鍵短語作點評,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落花時節(jié)”寓意:從字義上看,寫詩人在晚春與李龜年相逢;從深層來看,象征了二人飄泊無依、由榮而衰的身世命運,并推及到大唐在安史之亂后,由極盛而衰的社會真實,表達家國之痛。此外,也可以對關鍵句作評析,如對陸游《訴衷情》中“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一句賞析:結構上承上啟下,語言間為因果關系,表達詩人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激憤。
形象(意象、意境)賞析,例如王之渙《涼州詞》給讀者展示了雄闊、悲壯蒼涼的意境,表現(xiàn)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寫了月、燈、鷺、魚為對象的四個意象,組成了安謐、和諧的意境。
思想內容,例如陸游的《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灑痕,遠游無處不銷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笔銓懥俗髡唠x開前線的遺憾和無奈,只落得飲酒寫詩的處境,表現(xiàn)了一個愛國志士壯志難酬的憂憤。
藝術技巧,如戴叔倫《蘭溪棹歌》:“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其主要藝術特色為“情景交融,動靜結合”。
以上是對詩歌局部鑒賞,屬于選點點評、賞析,但許多時候是將局部與整體結合起來,局部鑒賞是為了挖深、挖透;整體鑒賞是為了避免肢解,形成完整的統(tǒng)一體。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如果鑒賞時拘泥于“綠”字或“春風又綠江南岸”句,思想感情的理解會停留在贊美江岸美麗的春色上。聯(lián)系作者經(jīng)歷的政治風波,結合尾句,就容易理解作者將草綠與思歸聯(lián)在一起,表達作者希望早日辭官歸家的心愿。
因此,一定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試寫賞析性文字,從根本上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水平。通過賞析陶淵明的作品,懂得知人論世方法;通過賞析王維的詩作,懂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通過賞析李商隱的詩,體味用典的意蘊。寫作時要研究切入的角度,以巧取勝,防止泛泛而談;并且顧及文采和書卷氣。只有多寫,才能使語言有文雅之氣,有因共鳴而帶來的激情。
點評賞析,要注意方法靈活多樣,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點評賞析要全面,詩(古體詩、舊體詩)、詞、曲各種詩歌樣式均要練一練,各種內容樣式如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zhàn)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即事抒懷詩等類型,也要寫一寫,以便掌握各類詩體的特色。
三、嘗試寫作
學寫詩,并非為了培養(yǎng)詩人。有了這一觀念,自然可以打消寫詩時的畏難情緒。學寫詩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詩的審美特性,把握其內在規(guī)律,將儲備的鑒賞知識轉化為能力,反過來又更好地促進詩歌鑒賞力的提高,養(yǎng)成一定的審美素養(yǎng)。嘗試創(chuàng)作不妨分步走,以化解難點。
第一步,譯古詩??芍弊g,亦可意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試譯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一大早起來就聽到旅店車馬的鈴鐸聲,客行途中難免會悲傷,是因為遠離故鄉(xiāng)。雞鳴聲中一輪明月還高懸客店的上空,大橋上留著早已經(jīng)有一層足跡的薄霜。早春時分的槲樹葉落滿了途中的山路,白色的枳樹花也仿佛照亮了驛站的墻。不覺想起昨夜思念故鄉(xiāng)杜陵的一個夢,夢中鳧雁棲滿了春水漸暖的彎彎池塘。
譯古詩并不是創(chuàng)作,甚至會遭人反對,認為如此作法,會損害原詩優(yōu)美意境。但是作為一種嘗試,可加深對古詩的正確理解,同時,通過古今語言比較,更好地感悟古詩語言精致、優(yōu)美的特點;此外,力求準確詩化地表達,對學生的語言也是一大磨煉。
第二步,仿作。茅盾先生說:“‘摹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學習的最低形式。”大詩人李白也不乏仿寫之作,如《登金陵鳳凰臺》仿崔顥《黃鶴樓》,不妨對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兩詩題材、詩句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并不影響它們流傳千古。因此,在初學之初,盡管大膽仿作。仿作形式可多種多樣,可以仿題材、仿文體、仿立意、仿章法、仿語言等。
通過仿作,激發(fā)興趣,把握各類詩體形式,為進一步鑒賞提供保證,為體驗創(chuàng)作,邁出了重要一步。
第三步,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詩歌,目前教材中主張學寫一點,認為“讓學生通過寫作實踐,更好地認識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以提高鑒賞能力,寫不好也不要緊,動手寫總是有益的?!币虼?,應解放思想,大膽地讓學生練一練。通過學寫,進一步體悟古詩底蘊,把握各類詩體特征,反過來通過寫來促進閱讀、欣賞的內化,真正內化為審美力、鑒賞力。不妨欣賞一下,我的學生錢燁婷寫的兩首詩:
破陣子·斥日本妄想侵占我釣魚島
寶島釣魚強占,中華領土圖侵。侵略擴張無止歇,軍國幽魂泛未沉。扶桑存野心。血鑄兇殘殺戮,淚書肆虐奸淫。蠢事而今重又干,忘卻當年罪孽深,邦交抹上陰。
沁園春·沙汀春曉
趁著曦光,踏著黎明,步出門庭。正黃鸝梳羽,迎來旭日;白鵝戲水,撥亂浮萍??諝庑迈r,熏風和煦,足伴雞啼入蓼汀。春來早,已紅桃灼灼,綠柳亭亭。
沿蹊芳草青青。弄巧舌,林中鳥語聲。看晨嵐吞吐,近坡成畫;層去聚散,遠岫如屏。鯉躍波間,帆飄檣頂,悅耳漁歌最動聽。抬頭望,見嶀山兀立,剡水奔騰。
(兩首詩一首發(fā)于2012年8月《中學語文報》中,一首發(fā)于2010年江南詩社出版的《羽化成蝶》詩集中。)
以上探索了古詩詞鑒賞評價能力培養(yǎng)三步曲。如果廣大師生能平心靜氣,摒棄浮躁,返璞歸真求實效,通過努力,一定會走出一條古詩詞鑒賞能力訓練的大道,從而既真正提高古詩素養(yǎng),又提高寫作能力,一舉而多得,何樂而不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