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粉琴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應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還可以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每一名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樣才能有效地實施優(yōu)化數學思維教育. 下面,筆者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積極參與
興趣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定向和動力的作用,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成為啟發(fā)學生參與、組織數學教學的前提. 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開發(fā)課本中的導圖、引例、閱讀材料、課題學習材料的功能. 此外,還應了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史料:知識背景、數學故事、數學趣題等. 筆者在教授“幾何圖形”一課時,先向學生介紹“幾何”一詞的來源和本意,讓學生了解到“幾何”含義原本是“測地術”. 在介紹“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先介紹身邊的“滴管中的點滴成線”可看成點動成線的實例;“雨刮器”可看成線動成面的實例;“硬幣轉動成一個球”可看成面動成體的實例,再要求學生說出一些實例. 從而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這樣便會激發(fā)其內在的學習需求和興趣.
二、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活動. 例如:在講解“勾股定理”時,筆者首先給學生展示了美麗的“勾股樹”,并告訴學生“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自古以來它的證明就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其證法至今已有四百種之多,是幾何定理中證法最多的一個. 期中我國古代數學家證明勾股定理的獨特風格,在數學大苑中開出了一朵芳香的鮮花. 三國時期數學家趙爽(公元3世紀初)的證法(如下頁圖 1 ) ,很是巧妙!趙爽證法之妙,妙在“弦圖”. 在趙爽之后不久,我國數學家劉徽(公元3世紀)更加巧妙地設計了一種“弦圖”(如圖 2 ) . “弦圖”變化無窮,形狀各異. 我國古代用來證明勾股定理的“弦圖”已不下 200種.
不需用任何數學符號和文字,更不需要進行運算,隱含在圖中的勾股定理便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這是多么神奇的“青朱出入圖”啊!無怪乎數學大師華羅庚提議,將這幅圖給“外星人”,拼圖證法是其中一類較好的方法. 筆者提供給每小組學生 4 個直角三角形,要求通過拼一拼、推一推得出勾股定理結論. 最后告訴學生圖 3 是最常見的證明勾股定理的圖,利用面積之間的關系,你會證嗎?其中圖 4 就是圖 3 的一半,拿破侖總統(tǒng)曾用它來證明勾股定理,你會證嗎?以境尋學,以境促學,好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很快吸引學生的思維,使數學課堂變得有吸引力、豐富多彩、受學生歡迎,從而使學生興趣激昂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注重探究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認真參與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要面向全體學生. 如何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課堂中人人都能參與,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是數學教師備課時特別要關注的. 相比其他學科而言. 如果數學題目設置得不合理,那么將會阻礙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參與. 因此數學教師在備課選題時要注意把握梯度、難度,多開展題組探究教學,題組教學后要及時總結方法.
四、及時做好反饋調整,強化學生意愿參與教與學的活動
教師及時把學生參與的學習結果反饋給學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師通過課內對學生的口頭提問、巡視檢查、表情觀察、板演、小測、練習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完成課前預習、課內閱讀、課外練習和課后復習等情況.
課堂上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問時,很容易暴露思維過程中的錯誤,或概念理解錯誤,或定理法則運用條件不足,或思維方法不對等. 教師既要善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敢于提問,又要善于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問題的不同角度,隨機提煉出反映問題本質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問題,使矯正有的放矢.
板演是學生暴露思維過程的重要渠道. 對學生板演中暴露出來的錯誤,教師不僅要指出其錯誤所在,還要正確分析產生各種錯誤的原因. 通過分析,及時給予評價,將學生所需的信息反饋給學生,使教師和學生之間保持信息暢通,縮小與教學目標的偏差,努力做到教與學的同步,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五、重視課后小結歸納,提高學生深度參與
小結歸納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師生的小結和歸納可以幫助學生將獲取的知識進行整理,使之系統(tǒng)化,進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 總之,在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變“教學”為“導學”,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取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