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雷
[摘要] 目的 調查杭州城區(qū)居民糖代謝異常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危險因素。方法 抽樣調查杭州城區(qū)居民592人,采用問卷調查及相關指標檢測、分析糖代謝異常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危險因素。 結果 檢出糖代謝異常共134例,患病率22.64%。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P < 0.05),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亂、高血壓及糖尿病家族史者患病率顯著升高(P < 0.05)。IGR與DM患病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男性IGF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P < 0.05),男女DM患病率無顯著差異(P > 0.05)。年齡、MS、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均為糖代謝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P < 0.01)。 結論 杭州城區(qū)居民糖代謝異?;疾÷瘦^高,應加強對超重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控制和干預,尤其應加強與其他代謝異常的共同管理。
[關鍵詞] 糖代謝異常;代謝綜合征;流行病學;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89.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4—0010—02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of residents in Hangzhou city
LV Chunlei
Emergency Trauma Center,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Hangzhou 310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of residents in Hangzhou city. Methods Sample survey of 592 residents in Hangzhou city, used questionnaires and related indicators of detection, analysis of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detection of glucose metabolism abnormal total of 134 cases, prevalence rate was 22.64%. Male prevalence was higher than women; prevalence of age constitute more than the increase (P < 0.05), overweight or obesity, central obesity, dyslipidemia, hypertension and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prevalenc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 < 0.05). IGR and DM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rat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male IGF prevalenc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omen(P < 0.05), male and female prevalence of DM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Age, MS, overweight or obesity, central obesity and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P < 0.01). Conclusion The residents of Hangzhou city glucose metabolism is abnormal high prevale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on overweight or obesity, especially central obesity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in particular, should strengthen co—management and other metabolic disturbances.
[Key words] Abnormal glucose metabolism; Metabolic syndrom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糖代謝異常包括糖調節(jié)受損(IGE)及糖尿?。―M),是機體代謝異常的特征表現(xiàn),近年對之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糖調節(jié)受損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現(xiàn)顯著的上升趨勢。2002年全國性調查發(fā)現(xiàn),我國18歲以上人群空腹血糖受損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為1.9%、2.6%[1],而2009~2011年多地調查結果顯示,空腹血糖受損患病率約9.1%~15.6%,糖尿病患病率約8.7%~12.8%,較2002年顯著上升,糖代謝異?;疾÷始s20.1%~27.4%[2—4]。本研究對杭州城區(qū)居民進行糖代謝異常流行病學調查,并分析相關危險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1年5月~2012年2月分層抽樣收集杭州3個城區(qū)常住居民,納入標準:杭州城區(qū)居住>3年;年齡≥18歲。包括上城區(qū)、下城區(qū)、江干區(qū)的6個社區(qū),年齡、性別構成比均以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所公布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符合納入標準居民592人,男303人(51.18%),女289人(48.82%),18~59歲443人(74.83%),60~64歲96人(16.22%),≥65歲53人(8.95%)。
1.2調查方法
1.2.1 問卷調查由專人采用統(tǒng)一制定的糖代謝異常的流行病學調查表對研究對象進行當面問卷調查并填寫完整。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資料、疾病史、煙酒史、家族史等。
1.2.2 指標檢測所有研究對象均測量血壓、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計算體質指數(shù)(BMI)、腰臀比(WHR)。并于清晨空腹(>8 h)抽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西門子2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3診斷標準[6]
根據(jù)WHO(1999)糖代謝分類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6.1 mmol/L為正常血糖(NGR);6.1≤FBG<7.0 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IFG);FBG<7.0 mmol為糖耐量減低(IGT);IFG、IGT統(tǒng)稱糖調節(jié)受損(IGR,即糖尿病前期);FBG≥7.0 mmol/L為糖尿?。―M);糖代謝異常包括IGR、DM。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04)及WHO(1999)關于代謝綜合征(MS)診斷標準:超重和(或)肥胖 BMI≥25 kg/m2;中心性肥胖 BMI>30 kg/m2和(或)WHR>0.90/0.85(男/女);血脂紊亂 TG≥1.70 mmol/L、HDL—C<0.9/1.0 mmol/L(男/女);高血壓∶血壓≥140/90 mm Hg;FBG≥6.1 mmol/L;以上3項以上診斷為MS。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相關危險因素,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調查對象特征
調查對象592例,NGR 458例(77.36%),檢出糖代謝異常共134例,患病率22.64%。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P < 0.05),可見年齡≥60歲的患病率顯著高于年輕人群;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者患病率升高(P < 0.05),其中肥胖者中中心性肥胖占比高,且糖代謝異?;疾÷噬吒鼮轱@著;有血脂紊亂、高血壓及糖尿病家族史者患病率顯著升高(P < 0.05),可見性別、年齡、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亂、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與糖代謝異常相關,見表1。
2.2 糖代謝異?;颊咝詣e、年齡分布
IGR 88例,患病率14.86%,DM 46例,患病率7.77%,兩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1),IGR、DM患病率呈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男性IGR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P <0.05),而不同性別間DM患病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2.3糖代謝異常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性別、MS各組分及糖尿病家族史與糖代謝異常相關,將年齡、性別、MS及除血糖外各組分、糖尿病家族史帶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年齡、MS、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均為糖代謝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P < 0.01)。
3討論
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調查18歲以上杭州城區(qū)常住居民592人,結果顯示,糖代謝異常患病率為22.64%。2007~2011年的我國各地調查,成都地區(qū)DM和IGR總患病率約25%、遼寧地區(qū)糖代謝異?;疾÷始s為22%、濰坊地區(qū)IGR和DM總患病率約19%[2—4]。說明杭州城區(qū)居民的糖代謝異?;疾÷逝c我國其他地區(qū)的相似。分析人口學結構,可見男性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年齡的增長亦伴隨糖代謝異?;疾÷实纳?,老年人(年齡≥60歲)的患病率升高顯著,考慮存在飲食、生活習慣及身體機能退化的原因。其中IGR患病率顯著高于DM,IGR作為DM前期病變是進展為DM的重要基礎,提示對IGR的篩查是預防的重點。男性IGR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但DM患病率與女性的差異無顯著性。
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為糖代謝異常與MS之間的關系,糖代謝異常本身作為MS的一個組分,而同時亦受到其他組分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存在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亂、高血壓者糖代謝異常的患病率顯著升高。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04年指南將超重或肥胖、血脂紊亂、高血壓、高血糖作為我國MS的組分,本研究加入了WHO(1999)、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2005)MS相關指南對中心性肥胖的定義。中心性肥胖是MS的主要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超重或肥胖的患病率顯著升高,其中中心性肥胖的占比高,患病率亦顯著高于BMI≥25 kg/m2者。提示臨床篩查高危人群時應推廣腰圍、臀圍的測量。糖尿病被認為具有顯著的家族遺傳性,本次調查糖尿病家族史的分析結果亦表明,有家族史的居民糖代謝異常的患病率顯著升高。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年齡、MS、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家族史均為糖代謝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隨年齡的增長,尤其60歲以后的老年人,活動量減少、胰島細胞功能退化,機體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同時多伴有多種代謝疾病,因此糖代謝異常的患病率增加。MS在本研究結果中占據(jù)重要的部分,其本身是糖代謝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但除肥胖相關組分外的組分卻不成為獨立危險因素,提示糖代謝異常作為MS的重要組分,受到其他組分的顯著影響,其中尤以肥胖相關組分明顯,臨床糖尿病預防工作中對診斷MS或具有MS組分的患者應給予關注,將之作為重點的篩查和預防對象,積極進行干預。
綜上所述,杭州城區(qū)居民糖代謝異?;疾÷瘦^高,加強對超重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控制和干預,尤其加強與其他代謝異常共同管理,是預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 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2]陶世冰,任艷,冉興無,等. 2007年成都地區(qū)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病學調查[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7):484—488.
[3]劉赫,單忠艷,滕曉春,等. 不同性別人群糖代謝異常的流行病學特征[J]. 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11):821—823.
[4]韓佳琳,寇寧,劉金玲,等. 濰坊地區(qū)城鄉(xiāng)居民糖代謝異常的流行病學調查[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5):628—630.
[5]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18):1227—1245.
[6]王寧,陳龍,王英斌,等. 烏魯木齊市漢族老年人糖代謝異常的流行病學調查[J]. 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0,29(12):1036—1038.
(收稿日期:201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