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博的出現(xiàn)無疑是傳播史上的一件大事。微博以其強大的用戶數(shù)量優(yōu)勢、信息傳播和信息整合優(yōu)勢,打破了由傳統(tǒng)新聞傳播機構及專業(yè)人員壟斷新聞傳播的格局,深刻影響了傳統(tǒng)媒體新聞領域,與此同時,微博信息傳播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弊病。
關鍵詞微博;新聞;傳播
一、微博及其發(fā)展現(xiàn)狀
“Microblog”一詞源于博客,它是博客的一個微型版本,同時具備社交網絡的特征。注冊用戶通過各種終端,如電腦、手機,用140個或者更少的字符,把自己的經驗,所思所感與他人分享,把信息發(fā)送給每一個選擇接收它的人。
2006埃文·威廉姆斯創(chuàng)建Obvious公司,首次推出微博服務。中國大陸第一個提供微博服務的是飯否網。2009年8月,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其用戶數(shù)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長。新浪微博借鑒其博客擴張模式,邀請體壇娛樂明星、企業(yè)高管、媒體精英、知識分子等各界名人加入,利用名人的影響力積聚大量人氣,吸引大量網民注冊。此后,各大門戶網站紛紛效仿,騰訊、搜狐、網易、鳳凰、人民網等也推出微博服務。名人粉絲量龐大,影響巨大。動輒上百萬的粉絲數(shù),可抵得上一份全國性報紙的發(fā)行量。微博已成為人們重要的交流平臺,重大時事微博上少不了評價,獨具特色的網絡救助也蓬勃發(fā)展。2010年是中國新聞的“微博元年”,這一年微博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南方周末評出的“2010年十大傳媒事件”中,與微博直接相關的占了三件;2011年微博上的關注轉為現(xiàn)實中的行動,微博打拐、免費午餐、大愛清塵、老兵回家等公益事業(yè)影響巨大;2011年也是中國政務微博元年,截至2011年11月,經過新浪網認證的政府機構及官員微博已近2萬個,“網絡問政”成為中國社會迅速興起的政治形態(tài)。
二、 微博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
1.微博的用戶數(shù)量優(yōu)勢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shù)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為48.7%。微博用一年時間發(fā)展成為近一半中國網民使用的重要互聯(lián)網應用 。
微博龐大的用戶群都是信息的制作者和傳播者,擴大了信息來源,使得更多事件被更多人所知。由于微博的即時互動性特點,用戶可以通過轉發(fā)、評論他們所關心的信息,有價值的信息不至于石沉大海。微博的轉發(fā)機制猶如傳聲筒,信息在不斷轉發(fā)的過程,把互不認識的網民匯集成為一個虛擬的整體,個人的聲音借助微博聚合作用迅速地形成一股強大的話語力量。
2.微博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
微博信息的傳播具有多重傳播形態(tài)融合的特質。微博用戶之間雙向的互動交流使其具有鮮明的人際傳播特點,用戶發(fā)布信息同時被眾多粉絲獲知從而使其具有大眾傳播性質,具有共同愛好的用戶之間的信息共享以及微群的存在則使微博傳播具有了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的特點。多種傳播形態(tài)的共存和融合,由此,微博信息的傳播效果從小規(guī)模的信息傳遞到大規(guī)模的社會效應,由點及面地快速傳遞開來。另外,微博用戶通過關注、被關注與其他用戶關聯(lián),形成社會網絡。每一個用戶不同程度地嵌入某個社會網絡的圈子里,當?shù)玫剿岁P注時,又被嵌入到另外的圈子里。從小世界理論 來看, 由于微博用戶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每個用戶都擴展自己的社會網絡,信息在層層轉發(fā)的過程中以裂變的方式急速傳播。
3.微博的信息整合優(yōu)勢
互聯(lián)網上海量信息很難使網民自采自制的信息進入公眾視野,而微博信息的聚合機制極大地彌補了這一不足。微博的聚合機制分為系統(tǒng)平臺整合和用戶選擇性信息整合兩個方面,系統(tǒng)平臺整合是指微博開發(fā)平臺所設計的信息整合模式,在新浪微博中表現(xiàn)為顯示在頁面的“熱門話題”和“一小時排行榜”等明顯的推介性質的服務,用戶能在第一時間內關注到最新的網絡話題并參與進來。用戶選擇性信息整合則指用戶會主動選擇其感興趣的關注對象及進行相應話題的RSS訂閱,對相同對象和話題的關注會帶來相關信息的自動聚合。
三、微博對傳統(tǒng)新聞傳播領域的沖擊
1.新聞時效性強
時效性一直是媒體競爭的重點,傳播速度也是新聞傳播追求的目標。技術上,微博實現(xiàn)了手機等移動終端與PC終端的融合,打通了移動通信與互聯(lián)網的限制,用戶可以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短信、彩信,隨時隨地發(fā)布簡短文本、圖片、視頻等。任何事件,任何地點都可以是新聞現(xiàn)場,每一用戶都可以是突發(fā)事件的第一報道者,擴大了信息覆蓋面,降低了信息傳播門檻,方便了信息的傳播。傳統(tǒng)的“每日新聞”成了“每秒新聞”, 在與眾多媒體競爭中,即時性使得微博脫穎而出。
2.內容碎片化
微博信息多具有自我表達的個性化特征,微博傳播就有傳播語境碎片化和傳播內容碎片化的雙重特點。碎片化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個形象性的說法,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市場結構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瓦解,社會成分呈碎片化分割,利益群體和“文化部落”具有差異化訴求。受眾分化的結果是形成了許多碎片化的受傳者群落。隨著社會發(fā)展,從前單憑某一個媒介就可以“獨霸天下”的局面已經不存在了。一方面?zhèn)鹘y(tǒng)媒介話語權威地位在不斷降低,傳播路徑壟斷地位被打破;另一方面新興媒介蓬勃發(fā)展,出現(xiàn)傳播通路激增、多元化意見表達以及信息海量堆積局勢。微博的碎片化寫作,適應了這一趨勢。用戶每次發(fā)布的內容不得多于140個字,這把許多草根階級囊括在其用戶群中,為其發(fā)表觀點,分享信息提供平臺。
3. 循環(huán)傳播中呈現(xiàn)事實真相
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傳統(tǒng)媒體報道很可能會遺失事件原貌的細節(jié)信息。微博文本內容不超過140字,處在新聞現(xiàn)場的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發(fā)布第一手信息,時時更新,搶占報道先機,形成滾動報道。微博的裂變式傳播,實現(xiàn)了信息由點到面?zhèn)鬟f,用戶以接力方式,使新聞信息完成二次傳播。用戶通過評論轉發(fā)即時互動,拼湊出事實真相,在傳統(tǒng)媒體報道之前,就可以通過看微博直播,了解事件概況,引導其關注傳統(tǒng)媒體的深度報道。
傳統(tǒng)媒體囿于版面和報道者角度,調查資料和精力也有限,往往只能從某一方面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新聞生產也多是單次性和相對封閉的。微博用戶的多元性和自由討論,從多側面和多角度對新聞事件發(fā)表觀點,形成多元聲音和多方意見。微博集民眾智慧,以多向度的角度,讓事實的真相變得立體,最大可能還原真相本身。
四、微博上新聞信息傳播存在的不足及對策
1.微博時代我國公民新聞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真實性,新聞道德失范。微博準入門檻低,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各異的用戶都能通過微博發(fā)布新聞信息。很多非專業(yè)的網民只了解部分情況,不具備專業(yè)新聞記者的采訪調查能力,同時因為社會資源少,無法對事件進行深入全面查證,無法保證其發(fā)布的新聞信息的真實準確性。用戶可以自由發(fā)言,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并不遵循新聞價值的原則和取向,保持新聞的真實性很難。盡管微博天然我糾錯機制,隱含有把關機制,但當這些謠言迅速傳播時,會淹沒掉其他真實、重要的信息,引起社會恐慌。微博上的群體極化現(xiàn)象也不能避免。微博上,人們依照自己的興趣喜好、意見觀點、價值取向、社會關系、利益傾向等建立好友圈,粉絲群,在這些虛擬的人際交往圈中,用戶分享觀點,交流意見,很容易回避其他信息,走向極端。各種圈子之間相互屏蔽,意見與意見之間形成尖銳的對抗。這種對抗很多時候并不是以相互溝通和了解為目的,對抗最后往往演變?yōu)橹櫫R。充滿硝煙的對抗中,我們反而看不清事實。圈子內“一邊倒”的輿論氛圍,很容易遏制其他不同觀點的表達,“大眾意見暴政”容易使社會陷入少數(shù)人的自由被多數(shù)人踐踏的悲劇。
(2)信息冗雜,負面消息過多。信息冗雜,噪音過多是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之后產生的問題,而微博加劇了此問題的嚴重性。微博大部分是重復無用的同質性信息,信息方便獲得的同時,尋找有價值的信息更加困難。過量的信息也會耗掉受眾的注意力,導致注意力的缺乏。微博上也存在著負面新聞泛濫現(xiàn)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新聞學院博士后翟杉在2011年第12期《新聞實踐》刊文,認為微博患上“壞消息綜合征”。重度微博使用容易造成網友對環(huán)境強烈的不安全感?!度嗣裾搲冯s志曾做過調查顯示,我國近三成網友患上“微博疲勞癥”,很大原因就在于微博上過多負面信息的堆積,使其心境變得灰暗,喪失生活信心,嚴重影響到其心理健康,同時降低人們的道德底線,并產生示范作用,對整個社會價值觀產生不良影響。
2.完善公民新聞的對策
(1)發(fā)揮新聞自律組織功能。目前,各大門戶網站紛紛開通了官方辟謠微博,用以澄清微博中流傳廣泛的謠言。在新浪微博中,影響較大的是新浪官方的微博辟謠以及民間的辟謠聯(lián)盟。微博辟謠主要根據(jù)網站自查、網友提供線索等方式,經過細致調查,發(fā)布辟謠信息,或者轉發(fā)某些官方微博以及信度較高的信源傳播的內容。用戶在登錄微博時,會有通知欄發(fā)布信息,微博辟謠的部分內容會出現(xiàn)在通知當中。而微博辟謠以其新浪官方特性,有權采用永久注銷賬號或者賬號停用一段時間的方式對發(fā)布謠言的主要用戶進行處罰。辟謠聯(lián)盟是由一群大學教授、律師、作家、記者、公務員等組成的民間打假組織。在郭美美事件、日本海嘯、浙江樂清事件等熱門事件中,表現(xiàn)得很活躍。
(2)意見領袖引導公民關注公共事務。微博不僅是傳播信息的渠道,更是社會利益的維護者和公眾安全的保護者。這就要求信息傳播者更多關注公共領域話題,使更多的人參與事件的討論,培育大眾的思考能力。微博上的意見領袖多為精英分子和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粉絲眾多,有強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他們對社會現(xiàn)實、重大事件發(fā)表意見,在公眾的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時,第一時間站出來為民說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輿論導向。同時,他們用理性的話語習慣引導問題討論的方式,使民眾有序地投入到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中來。久而久之,信息傳播者在潛移默化中會趨于理性、客觀和成熟。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9,119-120,155.
[2]楊新敏等.網絡新聞評論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10.
[3]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yè)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86-90.
[4]李開復.微博改變一切.第一版.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4-5 .
[5]波普諾.社會學.李強等,譯.第十一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28-529.
[6]張潔.自媒體時代我國公民新聞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1:16-17.
[7]吳畏.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何以迅速崛起[J].傳媒觀察,2012(01).
[8]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J].廣告大觀(媒介版),2006 (5).
[9]阮璞.紙質媒體的微博傳播研究——以《新周刊》為例[J].今傳媒,2011(12 ).
[10]微博負面信息泛濫的原因與改進[J].中國記者,2012(1).
作者簡介:鮮思楠(1986-),男,四川簡陽人,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傳播學專業(yè)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營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