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從本質上來說是潛移默化、循環(huán)滾動的閱讀過程,有如水中養(yǎng)魚,積以時日,方見成效。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保證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語文教學不僅僅以課堂與課本為限,而是課外閱讀和課堂的結合。語文的學習,是以多元的語境體悟為基礎,是最豐富、最生動的。而閱讀在現(xiàn)場語境的應對中,往往是一種猝然遇合,依仗的是某種心領神會,獲得的是美妙的閱讀體驗。
寇陽老師的《有些人》教學,學生與“平凡的人,美麗的心”的語境相遇,獲得了豁然開朗的閱讀體悟。本課教學關注學生的文學閱讀,關注情感審美,對于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包括文學的審美情感、情趣熏陶,無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孫紹振在《從語文高考變革看課外閱讀的趨勢》一文中指出,“文本解讀的任務,不是重復讀者憑直覺就可以感知的東西,而揭示讀者感知以外的奧秘”,即致力于提升學生的智性理解力。那么,這節(jié)課的教學是如何達到提升學生智性理解力這一目標的呢?
一、邏輯嚴密、張弛有度的教學結構
本課教學,基于學生對文學文本的基本悟性,就是直覺。師生交流閱讀《有些人》的真實感受,抓住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暖暖的感覺”、“心底被輕輕地觸動的感覺”。此時,師生情感已經產生共鳴,課堂沉浸在輕柔、和諧的氛圍中,美妙的“悅讀”已經開始。緊接著,師生對話,在老師的“示范”下,閱讀逐漸走向深入、細致。學生駐留文字深處,嗅著文字散發(fā)的芬芳氣息。在讀書卡的引領下,學生開始有方向地閱讀,眼睛變得敏銳,心靈變得細膩,情感逐漸柔軟。靜靜地讀,慢慢地思,在文本中自由地吮吸甘霖。
閱讀應該是無功利的,但是閱讀教學永遠都不是漫無目的的行動,應該是一種有意義的引領??芾蠋熁谖谋緶蚀_解讀、教學目標準確定位,為了使學生的閱讀不至于偏失方向,在難以聚焦文本的獨特之處,設計了由“精”到“粗”的閱讀指導,重要的是,給學生搭了一座橋,讓學生有了抵達對岸的可能。這樣的教學設計,渾然一體,邏輯嚴密,也張弛有度,教和學有機滲透,和諧統(tǒng)一。
這樣的教學層次,對于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智性的引導。
二、層層推進、活潑靈動的深層對話
課外閱讀,特別是文學文本的閱讀,如僅限于理解層面,文本的個性往往會被遮蔽,難以實現(xiàn)文本價值的最大化?!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閱讀的本真意義在于讀者與作者的心靈對話,讀者是在這樣的對話過程中,通過與作者精神世界的觀照,構建和豐富自己的精神王國。本課教學,師生對話充分,生與生的小組討論碰撞、匯報交流等,使教學成為溝通的、互助的、合作的、交往的、創(chuàng)造的、生成的。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來的意義。此時,文本意義在活潑靈動的對話中不斷推進,呈現(xiàn)出更加多姿多彩的鮮活魅力。課堂上,學生真誠地溝通,相互借鑒、相互取長補短,建構自己的認識與思想,對文本的直覺也逐漸變得清晰、豐富、深刻。學生逐漸走進文字的肌理,觸及到具體的字詞之中。學生的閱讀從直覺走進理性思考,才能真正有所發(fā)現(xiàn),提高理解力。比如,對“雖然她不會寫‘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個小女孩心中寶貴的自信”一句中兩個“挖”字的不同理解,就是生與生在對話的碰撞中,引發(fā)的深思和領悟,也成就了對文學語言的鑒賞,審美情感、人文素養(yǎng)在學生心中悄悄生長。
三、演繹歸納、相得益彰的拓展延伸
單靠獨立的一個文本,有時候很難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因此,以一個文本為中心,進行拓展性閱讀,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博讀,不僅能提高閱讀的效率,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也更能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拓展性閱讀是就與文本相關的某一主題、類型等,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閱讀,從而對該素材描述的事件所處的大背景,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或者拓寬對閱讀文本的理解。
寇陽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文本的實際,抓住文本之間存在的聯(lián)接點,有機整合文本,設計階梯狀的閱讀過程,讓學生循級而上,思維節(jié)節(jié)攀升。在拓展閱讀中,學生多讀、多思,開闊眼界和胸襟,豐富體驗和閱歷。張曉風的《有些人》與張麗鈞的《美麗的心》兩篇文章,無論是主題思想、結構形式都有相似之處,這成為閱讀拓展的聯(lián)接點。兩個文本互相補充,一主一輔,相得益彰。學生自覺將兩篇文章相比較,思維從聯(lián)接點上生出,經歷歸納演繹,產生心領神會。這種智性的理解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更催生了學生對文本主題、語言形式、情感審美的多方面深層思考,產生頓悟,獲得智性理解力的提升。
閱讀教學,如果能多從文本的個性出發(fā),讓學生發(fā)現(xiàn)那些顯而易見之外的奧妙,課堂不僅有了更多的吸引力,學生的智性理解力、審美感受力都會得到大大提升,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有效的。
(楊紅梅,淮安市教研室,江蘇省特級教師,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