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
摘 要:教師要通過對有效引導、類比學習、克服思維定式以及及時反思等四個方面的闡述,探究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遷移能力;培養(yǎng)
如果學習過程中巧妙地運用遷移,將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我們也經(jīng)常會遇到遷移的情況,比如說學習函數(shù)時,代數(shù)基礎顯得很重要,而要學習立體幾何,平面幾何的知識則很重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巧妙地利用學習遷移,引導學生掌握遷移能力,對學生學習有極大的幫助。而就目前廣大中專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情況來看,學生學習遷移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就要求我們一線的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聯(lián)系學生實際,在解題中使學生能進行有效遷移。
那么怎么才能使學生具有這種有效的遷移能力呢?下面,筆者就教學中所遇到的情形從四個方面進行小結(jié)。
一、有效引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適當、有意地設置教學情境,引導遷移的產(chǎn)生。在設置教學情境時,既要符合實際要求,又能起到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所謂“符合要求”,是指教師要從課堂教學內(nèi)容出發(fā),選擇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緊密相關、有本質(zhì)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情境,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選擇在學生已有知識范圍內(nèi)的內(nèi)容。當然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遷移方法,提升遷移的能力是教師進行引導的目的。所謂“正確引導”是指通過設置好的問題情境,按照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順序,向?qū)W生拋出問題,并不斷解決問題,直到學生恍然大悟。這樣遷移的目的便達成了,學生從中學到了新的知識,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遷移能力。
也許有人要說,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具備遷移的條件,但我們知道,知識都是相通的,都是相聯(lián)系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必須知道如何進行遷移,且能遷移得不留痕跡。對于那些遷移并不明顯,或者說不具備明顯遷移條件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要對新、舊知識反復斟酌,找出兩者之間的相通點,從相通點開始,逐步遷移到新的知識。在課堂上,如果我們能巧妙地設計課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那么教師和學生都會變得異常輕松,同時學生學習成績也會有所提高。
現(xiàn)在我們就通過課本上具體的知識點來說明遷移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比如說排列組合,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他們很難區(qū)分到底是組合還是排列。所以,在初學時,教師應考慮引用實例,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們理解,從而寓教于樂,讓他們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在引入排列組合概念時,教師可以用粉筆和粉筆盒為教具,將紅色,黃色,藍色以及白色的粉筆各1支放入粉筆盒中,然后開始提問,每次從粉筆盒中取出2支粉筆,將一共有多少種取法。教師先演示操作,得到有6種取法,然后引導學生計算C42=6,即此種取法為組合,與順序無關。接著教師提問,假如每次都依次從粉筆盒中取出2支粉筆,那么又有多少種取法呢?教師再行演示,同是從粉筆盒中取出相同數(shù)目的粉筆,但是由于粉筆的顏色和順序不同,得出的結(jié)果也不一樣,這種情況應該歸為排列,我們相應的得到數(shù)據(jù)A42=12。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許多相似的問題就有了明確的答案,從而能正確區(qū)分出排列與組合。
眾所周知,學校教育的主導是課堂教學。所以,課堂教學便成為學生獲得遷移知識、提高遷移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設置教學情境時,要注意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特點,采用包括討論式、對話式以及師生合作式在內(nèi)的多種方式促使學生參與,從而使得整個遷移學習過程是有效的。
二、類比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運用類比方法學習,將有助于知識遷移,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已學知識。類比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對數(shù)學知識而言,就是能分清兩類比點的異同。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要先提及一些已學知識,這些已學知識與新知識之間存在某些關聯(lián),從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