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莉
內(nèi)容摘要:《哈姆雷特》(The Tragedy of Hamlet)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之一,代表著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這個典型人物的復雜性常常是人們談論和研究的重要話題。在劇中,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表現(xiàn)為多疑、嫉惡如仇、優(yōu)柔寡斷和雙重矛盾性等等。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從多角度對哈姆雷特悲劇性格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悲劇 復雜性 多角度 原因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之一,他以37本劇本、154首十四行詩和2篇長篇敘事詩確立了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偉人地位。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歷史劇、喜劇和詩歌創(chuàng)作時期,悲劇創(chuàng)作時期,傳奇劇創(chuàng)作時期三個階段,其中悲劇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成就。而他的第一部偉大的悲劇《哈姆雷特》被認為是其在舞臺上最受歡迎的劇本,該故事情節(jié)取材于北歐地區(qū)流傳甚廣的一個傳說故事,著力塑造了一個處于現(xiàn)實和理想矛盾中的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復仇的故事。該劇本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爭論的焦點,而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常常是人們談論的重要話題之一。哈姆雷特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悲劇性。在劇中,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表現(xiàn)為多疑、嫉惡如仇、優(yōu)柔寡斷和雙重矛盾性等等,究其成因,眾說紛紜。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從多角度對哈姆雷特悲劇性格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社會因素
文藝復興是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歐洲新興資產(chǎn)階級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一次思想文化運動,其核心是人文主義,斗爭鋒芒直指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尤其是天主教會的宗教世界觀。人文主義提倡用人性反對神性,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頂峰的英國文學,也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人文主義作品,如杰弗利·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等等。英國十六世紀文學中成就最大的是戲劇,而莎士比亞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廣泛地反映了當時英國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和文化,在歐洲戲劇發(fā)展史或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
在整個西方現(xiàn)代化進程中,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文藝復興時期是從中世紀步入現(xiàn)代的一個過渡。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一個處于現(xiàn)實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一個時代的縮影。哈姆雷特作為一個封建王公子弟,卻在當時新文化中心的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他對天地萬物、人與社會都充滿了美好的希冀,渴望堅貞的愛情、忠誠的友誼和理想的生活。但是,當他得知他所崇拜的父親被毒殺、母親與他剛登基的叔父結(jié)婚時,殘酷的現(xiàn)實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義的信念破滅了,開始走上了復仇之路。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在復仇道路上的猶豫就是人文主義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尖銳碰撞,顯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與封建勢力的懸殊。在不斷的觀察和思考中,他的多疑、嫉惡如仇、優(yōu)柔寡斷和雙重矛盾性慢慢被激發(fā)出來,他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哈姆雷特性格的悲劇,既是社會悲劇,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悲劇。莎士比亞在劇中借哈姆雷特之口談到戲劇的目的:“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fā)展的模型”。哈姆雷特就是劇中根本矛盾的綜合體,是十六世紀英國社會的縮影。
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
環(huán)境是人物生活的場所、行動的條件和性格形成發(fā)展的客觀依據(jù)。一個典型人物的形成和他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之外,還有該人物所處的小環(huán)境。哈姆雷特出身王室,身份尊貴,家庭和睦,國家強盛。他一直過著衣食無憂、一帆風順的生活。在別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愛的王子”,擁有一顆“高貴的心”,深受民眾的愛戴,甚至他的敵人克勞迪斯也不得不承認:“一般的民眾對他都有很大的好感”。他將父親看成一個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將母親看成圣母一般的純潔的女性;父親是他的理性的化身,母親是愛的象征,兩者的結(jié)合是實現(xiàn)和存在世界的“美好的花園”。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文主義青年王子,在得知父親被毒殺、母親再婚、王權(quán)旁落等一系列殘酷的現(xiàn)實時,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倍受打擊,不知所措。他的憂郁性格也隨之凸顯出來,其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發(fā)出來。在第一幕第二景中,哈姆雷特說道:“??!上帝呀,上帝呀!這世界上的事情,由我看來何以如此的厭倦,陳舊,淡薄,無益!一切卑鄙!簡直是一座蔓草未芟的花園,到處是蓬蒿荊棘。居然弄到這個地步!”他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家庭,還要“擔負起重振乾坤的責任”。于是,他變得多疑、敏感、憂郁,甚至冷酷無情。他責罵自己的母親:“就是畜生也會比這悲哀得長久些吧!”;“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倍鴮λ類鄣膴W菲利亞,他則在信中說道:“美麗可以把貞潔變成淫蕩,如果你想保持貞潔,就要和美麗告別?!彼踔灵_始懷疑一切:“世界是污濁的瘴氣的集合,是長滿惡毒莠草的荒園,世界就是一座大監(jiān)獄,而丹麥就是其中最壞的一間。”他的憂郁性格從老國王死后就開始表露出來,極度悲傷的他把世界看作“簡直是一座蔓草未芟的花園,到處是蓬蒿荊棘?!鄙瞽h(huán)境的變化使他的心緒被打亂,陷入了憂郁、迷茫、近乎瘋狂的狀態(tài)。
三.自身因素
人們普遍認為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是憂郁,在第三幕第一場中那段“生存還是毀滅”的著名獨白,不僅富有揭露性和哲理性,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的鑰匙?!盎钪?,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的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把它掃一個干凈……即使擺脫了這塵世,可在這死的睡眠里又會做些什么夢呢?……誰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壓迫,受盡侮蔑和輕視,忍受那失戀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門的橫征暴斂,默默無聞的勞碌卻只換來多少凌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脫了……顧慮就使我們都變成了懦夫……”
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優(yōu)柔寡斷在這一段獨白中也充分體現(xiàn)出來。他在說這一段話時內(nèi)心是極其痛苦的?!盎钪?,還是不活?”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他的猶豫彷徨和憂傷苦悶。在這段獨白中,我們看到了他對人生的思索,他的煩惱和失望,苦悶和彷徨以及他對周圍現(xiàn)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從他自身的主觀意識來說,哈姆雷特的憂郁性格還來自對腐敗和無秩序的社會的失望和憂慮。這是個混亂的時代,就像哈姆雷特說的那樣“誰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壓迫,受盡侮蔑和輕視,忍受那失戀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門的橫征暴斂,默默無聞的勞碌卻只換來多少凌辱……”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被廣泛用來說明莎士比亞塑造的哈姆雷特這個典型人物的復雜性。哈姆雷特所渴望的理與現(xiàn)實的丑惡格格不入;他深愛著母親和奧菲利亞,但又怨恨她們的“脆弱”;他雖然肩負著“重整乾坤的責任”卻又反對暴力,脫離群眾;他覺得人生無意義又對死后世界充滿恐懼……因此,最終只能以自己的死來贏得對舊制度,舊勢力的道義上的勝利。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根源在于社會現(xiàn)實的不公平及自身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他所處的時代、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和其自身因素決定了其悲劇性格的形成,他的性格又左右了他的命運。
參考文獻:
[1]朱維之 趙澧主編,《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
[2]《莎士比亞全集》,梁實秋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遠東圖書公司。2001.7.
[3]趙紅英,《英國文學簡史學習指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7.
謝莉,河南質(zhì)量工程職業(yè)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系教師,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