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摘要:為了探究油松針葉紅化與針葉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關(guān)系,試驗分析測定了油松不同紅化等級針葉與正常針葉中全量N、P、K、Ca、Mg、Fe、Mn、Cu、Zn元素的含量。結(jié)果表明,紅化程度重的針葉中全量N、Ca、Cu含量與正常針葉相比差異顯著(P<0.05),全量P、Mg、Fe含量差異不顯著;因子分析結(jié)果表明,針葉紅化現(xiàn)象與針葉中N元素的缺乏及Ca元素的過量存在著緊密的相關(guān)聯(lián)系,與K、Fe、Zn元素的含量關(guān)系更為復雜。
關(guān)鍵詞:油松;紅化針葉;正常針葉;營養(yǎng)元素;包頭市
中圖分類號:S791.254;S763.19;S718.43(263BT)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4-0757-04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為松科(Pinaceae)松屬(Pinus L.)常綠針葉喬木,樹高可達30 m,胸徑可達1 m;且樹干挺拔蒼勁,四季常青,獨立的個體樹姿非常優(yōu)美,是中國華北、西北和東北部分地區(qū)重要的造林樹種,同時又是許多城市、風景區(qū)的綠化、美化樹種[1]。多年來,油松一直是包頭市園林綠化的骨干樹種,在包頭市各綠地均有栽植。但是,近些年包頭市許多地方的油松出現(xiàn)了整束針葉從先端整齊向針葉基部逐漸變紅的癥狀,嚴重時可導致整株油松出現(xiàn)衰退死亡,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稱之為“油松紅針病”。目前油松針葉的病害主要包括赤枯?。郏校澹螅簦幔簦椋铮穑螅椋?funernea(Desm)Stery]、枯枝?。ǎ茫澹睿幔睿纾椋酰?ferruginosum Fr.ex Fr.)、落針?。郏蹋铮穑瑁铮洌澹颍恚椋酰?conigenium(Brunaud)Hilitz ]等,而包頭市油松針葉的癥狀不同于這幾種,并且相關(guān)報道較少,對此當?shù)貓@林部門從2003年開始做了大量的分析和鑒定工作,基本上可以排除病原菌和植物寄生線蟲的危害,但未能找出關(guān)鍵的誘發(fā)因素。當油松針葉逐漸變紅時,其針葉內(nèi)的營養(yǎng)元素含量必定會發(fā)生變化,然而有關(guān)這方面的研究還未見報道。目前,英、法、德、美等國已成功的應用植物營養(yǎng)診斷技術(shù)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2-4]。為此,本研究對包頭市油松不同紅化等級針葉的營養(yǎng)元素含量進行了測定,以期探討油松針葉紅化與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關(guān)系,為包頭市油松紅化現(xiàn)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提供科學的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包頭市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西部,屬黃河中上游。該地區(qū)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冬寒夏熱,氣溫年際變化大,春季少雨多風,日照長,無霜期短。全年日照時間在2 955 h左右,年平均氣溫6.5 ℃,極端最高氣溫38.4 ℃,極端最低氣溫-31.4 ℃。年平均降水量310 mm,7~9月間降水集中,年平均蒸發(fā)量2 343 mm,約為降水量的8倍。年平均風速3.4 m/s,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年靜風頻率4.8%。包頭市區(qū)土壤為灌淤土,土壤酸堿度為微堿性到堿性。包頭市地處草原氣候帶,成土母質(zhì)復雜,主要土壤類型有栗鈣土、草甸土等。
包頭市常見的綠化樹種有90多種,包括常綠樹、闊葉樹、花灌木等。其中常綠樹種主要是檜柏[Sabina chinensis(L.) Antoine]、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華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ex Endl.)、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油松、白扦云杉(Picea meyeri Rehd.ex Wils)、側(cè)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inn.)Franco]、青扦云杉(Picea wilsonii Mast.)、華北落葉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 et Zucc.)等。
參考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的意見,根據(jù)包頭市油松整體紅化狀況,制定出油松紅化等級標準,具體見表1。在包頭市昆都侖區(qū)迎賓道兩側(cè)選擇12株長勢良好且相近的油松作為試驗研究對象,樹齡為28~30 a;其中紅化等級分別為0級、1級、2級、3級的油松各有3株。
1.2樣品采集
試驗采樣時間為2010年9月30日,油松的采樣位置選擇在樹冠底部的三層輪生枝最外側(cè)主梢上(即與油松主干直接相連、除當年新梢外無分枝的枝梢);分別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采集一齡葉及二齡葉(將當年新長出的針葉叫做一齡葉,去年長出的今年未脫落的針葉叫做二齡葉)。每個枝梢上采集6~10束針葉,各個方位相同葉齡的針葉混合為一個樣品,樣品重約70 g[5,6]。每個樣品3個重復,共72個樣品。
1.3樣品處理
油松針葉樣品采集后立即用去離子水沖洗,然后放入干燥箱中,于105 ℃殺青30 min,之后調(diào)溫至70 ℃烘干,再用植物粉碎機粉碎、過篩,用于針葉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測定。
1.4樣品營養(yǎng)元素測定方法
油松針葉中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測定均采用常規(guī)化學分析方法[7-9]。樣品在測定前,應在70 ℃再次烘干8 h,冷卻后立即稱樣。奈氏比色法測定針葉的全N含量;釩鉬黃比色法測定針葉的全P含量;火焰光度計法測定針葉的全K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針葉的全量Ca、Mg、Fe、Mn、Cu、Zn元素含量。
1.5數(shù)據(jù)處理
對試驗所得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采用SAS9.0分析軟件的ANOVA模塊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并用因子分析方法(FACTOR)探討營養(yǎng)元素含量與油松針葉紅化現(xiàn)象之間的關(guān)系。
2結(jié)果與分析
2.1油松不同等級紅化針葉與正常針葉營養(yǎng)元素含量比較
2.1.1N、P、K營養(yǎng)元素含量包頭市油松不同紅化等級、不同年齡針葉的全量N、P、K營養(yǎng)元素含量測定結(jié)果分別見圖1、圖2,從圖1、圖2可以看出,隨著紅化等級的增加,油松的一齡、二齡針葉的全N含量均呈下降趨勢;在一齡、二齡針葉中都以正常針葉的全N含量最高,分別為1.66%、1.40%;紅化程度重(3級)針葉的全N含量最低,分別為1.27%、1.13%。隨著油松針葉紅化等級的增加,一齡針葉的全P含量呈下降趨勢,以正常針葉的全P含量最高,為0.11%,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最低,為0.08%;而二齡針葉的全P含量則呈上升的趨勢,其正常針葉的全P含量最低,為0.09%,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全P含量最高,為0.13%。隨著油松針葉紅化等級的增加,一齡針葉的全K含量呈下降趨勢,以正常針葉的全K含量最高,為0.91%,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全K含量最低,為0.40%;而二齡針葉的全K含量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變化趨勢,紅化程度輕(1級)的針葉全K含量最低,為0.34%,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全K含量最高,為0.69%。差異顯著性檢驗結(jié)果表明,油松正常針葉與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相比,一齡、二齡針葉的全N含量均呈顯著差異水平(P<0.05);一齡、二齡針葉全P含量的差異均不顯著;一齡針葉的全K含量呈顯著差異水平(P<0.05),二齡針葉的全K含量差異不顯著。雖然現(xiàn)在還沒有油松針葉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適宜范圍確認,但是與農(nóng)作物全N、全P、全K含量水平[10]相比,油松針葉的營養(yǎng)元素含量是中等偏低的。Wanyancha等[11]調(diào)查了美洲落葉松[Larix laricina(Du Roi)K. Koch]家系在3種不同全P水平和3種不同土壤條件下的基因變異情況,結(jié)果說明全P有可能不是美洲落葉松生長的限制因子。通過以上的分析初步得出,油松針葉紅化現(xiàn)象可能同缺N存在相關(guān)聯(lián)系。
2.1.2Ca、Mg營養(yǎng)元素含量包頭市油松不同紅化等級、不同年齡針葉的全量Ca、Mg營養(yǎng)元素含量測定結(jié)果分別見圖3、圖4,從圖3、圖4可以看出,隨著油松針葉紅化等級的增加,一齡、二齡針葉全Ca含量均呈上升趨勢;在一齡、二齡針葉中都以正常針葉的全Ca含量最低,分別為0.34%、0.43%;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全Ca含量最高,分別為0.55%、0.69%。而隨著針葉紅化等級的增加,一齡、二齡針葉的全Mg含量基本無差別,其含量在0.12%~0.13%之間。差異顯著性檢驗結(jié)果表明,正常針葉與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相比,一齡、二齡針葉的全Ca含量呈顯著差異水平(P<0.05);而全Mg含量的差異不顯著。因此,可以初步得出,油松針葉紅化可能同Ca元素含量過量存在相關(guān)聯(lián)系。
2.1.3Fe、Mn、Cu、Zn營養(yǎng)元素含量包頭市油松不同紅化等級、不同年齡針葉的全量Fe、Mn、Cu、Zn營養(yǎng)元素含量測定結(jié)果分別見圖5、圖6,圖5、圖6中的全Fe含量為實測含量數(shù)值的1/10。從圖5、圖6可以看出,隨著油松針葉紅化等級的增加,一齡、二齡針葉的全Fe含量均呈上升趨勢;在一齡、二齡針葉中都以正常針葉的全Fe含量最低,分別為953、1 179 mg/kg;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全Fe含量最高,分別為1 075、1 247 mg/kg。隨著油松針葉紅化等級的增加,一齡、二齡針葉的全Mn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且最高含量都出現(xiàn)在紅化程度輕(1級)的針葉上,分別為82.87、67.38 mg/kg;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Mn含量依然最低,分別為45.66、48.29 mg/kg。隨著油松針葉紅化等級的增加,一齡、二齡針葉的全Cu、全Zn含量均呈下降趨勢;在一齡、二齡針葉中都以正常針葉的全Cu含量最高,分別為9.48、16.98 mg/kg;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全Cu含量最低,分別為2.91、2.31 mg/kg;在一齡、二齡針葉中都以正常針葉的全Zn含量最高,分別為44.55、35.95 mg/kg;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全Zn含量最低,分別為35.81、25.79 mg/kg。差異顯著性檢驗結(jié)果表明,在油松一齡針葉中,針葉的全量Mn、Cu含量呈顯著差異水平(P<0.05),而針葉的全量Fe、Zn含量差異不顯著;在二齡針葉中,針葉的全量Cu、Zn含量差異顯著(P<0.05),而針葉的全量Fe、Mn含量差異不顯著。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油松針葉紅化可能同Cu含量的缺乏存在相關(guān)聯(lián)系。
2.2油松針葉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因子分析
分別對包頭市油松正常針葉和紅化針葉的9種營養(yǎng)元素含量,即N、P、K、Ca、Mg、Fe、Mn、Cu、Zn進行因子分析,結(jié)果分別見表2、表3。從表2可見,正常針葉的因子分析結(jié)果表明,前3個主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量已占總體信息的99.73%。分析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由N、P、K、Mg、Zn所決定,這5個變量所反映的信息量占總體信息的54.54%;第二主因子主要由Ca、Mn決定;第三主因子主要由Fe、Cu決定。由此可將這9個變量簡化為相互獨立的3個主因子,9個變量能分為3類,其中N、P、K、Mg、Zn為一類,Ca、Mn為一類,Fe、Cu為一類。從表3可見,紅化針葉的因子分析結(jié)果也是前3個主因子所包含的信息量已占總體信息的99.32%。分析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由P、Ca、Mg、Fe所決定,這4個變量所反映的信息量已占總體信息的61.61%;第二主因子主要由N、Cu、Zn決定;第三主因子主要由K、Mn決定。由此可將這9個變量簡化為相互獨立的3個主因子,9個變量能分為3類,其中P、Ca、Mg、Fe為一類,N、Cu、Zn為一類,K、Mn為一類。
從以上分析結(jié)果可以看出,油松正常針葉與紅化針葉的因子分析結(jié)果差別較大。對于保證油松針葉健康而言,第一主因子起到了主要作用,因為其反映的信息量大于第二、第三主因子,因此可以根據(jù)第一主因子的差別分析油松針葉紅化與營養(yǎng)元素的關(guān)系,即N、P、K、Mg、Zn元素對維持針葉正常生長起著主要的作用,而P、Ca、Mg、Fe卻在紅化針葉中起著主要的作用。雖然正常針葉與紅化針葉各種營養(yǎng)元素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而且有的差異顯著,但是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針葉紅化現(xiàn)象與N元素的缺乏及Ca元素的過量存在緊密的相關(guān)聯(lián)系,且與K、Fe、Zn元素的含量關(guān)系更為復雜。
3小結(jié)
通過對包頭市油松紅化針葉與正常針葉中全量N、P、K、Ca、Mg、Fe、Mn、Cu、Zn元素含量的測定分析,結(jié)果表明:
1)隨油松紅化針葉等級的增加,在一齡針葉中,N、P、K、Cu、Zn元素含量呈下降趨勢,Ca、Fe元素含量呈上升趨勢,Mn元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Mg元素含量基本無差別;在二齡針葉中,N、Cu、Zn元素含量呈下降趨勢,P、Ca、Fe元素含量呈上升的趨勢;K元素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Mn元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Mg元素含量基本無差別。
2)差異顯著性檢驗結(jié)果表明,油松紅化程度重(3級)的針葉與正常油松針葉相比:在一齡針葉中,全量N、K、Ca、Mn、Cu含量與正常針葉相比差異顯著(P<0.05),全量P、Mg、Fe、Zn含量差異不顯著;在二齡針葉中,全量N、Ca、Cu、Zn含量與正常針葉相比差異顯著(P<0.05),全量P、K、Mg、Fe、Mn含量差異不顯著。
3)通過正常油松針葉與油松紅化針葉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差異顯著性檢驗及因子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jié)論:油松針葉紅化現(xiàn)象與針葉中N元素的缺乏及Ca元素的過量存在緊密的相關(guān)聯(lián)系,且與K、Fe、Zn元素的含量關(guān)系更為復雜。
參考文獻:
[1] 徐化成. 油松[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3.
[2] ADAMS M B, CAMPBELL R G, ALLEN H L, et al. Root and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loblolly pine effect of seaaon,site and ferti- lization[J]. Forest Science,1987,33(4):984-996.
[3] BAULE H, FRICKER C. The fertilizer treatment of forest trees [M]. Munich: BLV Verlag Sgesellschaft,1970.
[4] TIMMER V R. Exponential nutrient loading: A new fertilization technique to improve seedling performance on compertitive sites[J]. New Forests,1996,13:275-295.
[5] 高甲榮. 油松針葉中營養(yǎng)元素含量與葉齡及采樣部位的關(guān)系[J]. 陜西林業(yè)科技,1988(1):1-9.
[6] 高甲榮. 油松針葉中營養(yǎng)元素含量的季節(jié)變化[J]. 西北林學院學報,1991,6(4):10-15.
[7]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土壤農(nóng)化分析[M]. 北京: 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8.
[8] 鮑士旦. 土壤農(nóng)化分析[M]. 第三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9]LY/T 1270-1999,森林植物與森林枯枝落葉層全硅、鐵、鋁、鈣、鎂、鉀、鈉、磷、硫、錳、銅、鋅的測定[S].
[10] 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1.
[11] WANYANCHA J M, MORGENSTERN E K. Genetic variation i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20 latrix laricina families[A]. 29th Northeastern Forest Tree Improvement Conference[C]. Morgantown,WV,USA,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