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我們去山谷間游玩。
青山相對,綠樹蔥籠。清澈的流水時緩時急,在寂靜的山谷中發(fā)出悅耳的回響。上善若水,大家紛紛挽起褲腿,或潑水嬉戲,或駐足凝視,都不愿放棄這難得的與水親近的機會。我也赤足立在水中,任清涼的河水溫柔地撫過我的腳背。
河水清澈透明,腳下盡是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隨手撿起一枚,那圓潤的外形倒也有趣。于是彎下腰,興致勃勃地在水中尋找。
淺灘上的鵝卵石密密麻麻,靜靜地鋪在水底,經過流水不知多少萬年的沖刷、打磨,早已變得圓潤異常。本以為這么多的石頭,總能挑出幾塊與眾不同、精巧別致的,可左挑右揀之下,卻大失所望:石頭雖多,卻都是一般的光滑圓潤,鮮有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直起身子,再看水中遍布的鵝卵石,那么多類似的石頭聚在一起,越看越覺得呆板而缺少變化。一時間,先前的興致蕩然無存。
這樣的石頭,取一兩枚足矣!隨手扔下手中多余的石頭,不禁為這遍布的鵝卵石感到有些悲哀。原本的它們,必定也是形狀各異、棱角分明的,可是在流水不斷的作用下,漸漸被磨平了棱角,喪失了自己的獨特形狀。不管原先是多好的材質,多美的形狀,終究抵不過流水的巨大力量,最后連自己的名字也不存于世,被統(tǒng)一稱為——鵝卵石。
水的力量竟是如此地巨大!
人們都說,教育如水。
誠然,水是溫柔的,她滋養(yǎng)萬物,孕育生靈。但是,水也是霸道武斷的——她總是根據(jù)自己的意愿,把那一塊塊形態(tài)迥異的石頭打磨成自己希望的形狀,甚至不惜讓它們面目全非!這種改變是溫柔的,可也是強橫而難以抗拒的!
如果說教育如水,那是否意味著教育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會緩慢而堅定地磨平孩子身上的棱角,抹去他們的個性?如果是這樣,教育就有可能使孩子們如這些鵝卵石般失去原有的個性,進而在將來喪失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這種改變是如此地可怕,她將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原本的自我,在長久的壓抑之后最終“泯然于眾人”!
事實上,這樣的教育還少嗎?
由此,我想到,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認真地審視自己,看看有沒有罔顧孩子的個性特點,只憑著自己的意愿與喜好,用所謂的“愛心”、“耐心”對學生任意打磨,恰如流水對石頭“溫柔而霸道的改變”。
所以,如果說教育如水,我愿她如春雨般輕柔細致,潤澤萬物,絕不因自己的從天而降而高高在上,蔑視生靈;
如果說教育如水,我愿她如地下水般藏于無形,默默滋養(yǎng),絕不為彰顯自己的功勞而肆意噴涌,厚此薄彼;
如果說教育如水,我更愿她如山溪般依形而下,因勢利導,絕不憑自己的意愿而隨意改變山石天然的姿態(tài)。
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不能總想著要改變什么,更應該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用來尋找、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獨特之處,然后仔細鑒別,精心培育,耐心等待。教育,不是盲目的塑造與雕刻,而是幫助、引導、鼓勵,讓學生的身心得到自由的發(fā)展,讓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現(xiàn),讓每一個孩子最終都能如肖川先生所言:“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張小龍,南通市通州區(qū)平潮小學,22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