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琴 楊曉榮
復式統計表,是蘇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對該內容作了這樣的編排:先是出示了4個興趣小組開展活動的場景圖,后要求學生將各組男、女人數填寫在對應的四張單式統計表中,之后,教材出示了“把四個小組人數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應該怎樣填?”這一問題來引發(fā)學生思考,再之后便是填表。教材這樣安排,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但筆者以為,其中值得思考的問題還有許多。第一,學生填寫單式統計表是需要的,但之后應進行怎樣的溝通才能使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更具實質性?第二,新知學習的需要如何引發(fā)?教材中的“怎樣填?”是否真正激發(fā)了“內需”?怎樣才能更好地點燃學生內在的學習熱情?第三,學生僅僅填寫了一張復式統計表,是否就對其結構有了清晰地認識和把握?還有沒有更好的建構途徑?第四,新課標下統計教學的核心目標是發(fā)展學生的“統計觀念”,而統計觀念只有在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中才能培養(yǎng),又該如何展開這一過程?在日前舉行的一次市級研討活動中,我們對該課進行了重點研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F對其教學片段作簡要的介紹和評析,供同行參考。
【教學片斷一】
師:(媒體出示P105例1場景圖)這是青云小學五年級4個興趣小組的活動情況。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師:(學生回答后,媒體出示下表)你能把4個興趣小組的人數填寫在下面的統計表中嗎?請打開課本認真地填一填,填的時候注意核對數據。(學生填表,后校對)
師:將數據整理成統計表,往往是為了更清楚地反映信息,便于分析。請看,下面兩個問題大家能回答嗎?(媒體出示,生答)
① 航模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② 民樂小組的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師:簡單嗎?這兩個問題我們分別觀察其中一張統計表就能回答了,請繼續(xù)看:
③ 哪個小組的男生人數最多?
④ 四個興趣小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⑤ 四個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師:老師感覺到,同學們在回答這幾個問題時,速度明顯放慢了,能說說為什么嗎?(生踴躍發(fā)言)
師:是呀,這里每一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一個興趣小組的男、女生人數,如果像這樣,要對不同小組的男、女人數進行比較,或者想知道這四個興趣小組的整體情況,你覺得分別來觀察這樣的四張表,方不方便?你有什么好的辦法或建議?同桌可以先交流交流。(學生討論問題的熱情高漲)
生:如果把這些信息放在一起,比較起來就方便了。
生:假如能把四張表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就好了。(對!該生的發(fā)言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可。)
【評析】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能否高效建構的關鍵是與新知有一定聯系的舊知是否清晰,是否具有較強的固著力。上述片段的教學中,教者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通過對教材提供的場景圖、表的直接引用,既讓學生回憶了單式統計表的結構和填寫方法,體會到每張統計表只能反映一個興趣小組男、女生人數的情況,又為引出復式統計表提供了素材。在此之后,教者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為什么要制成復式統計表”這一重點問題上,通過兩組不同問題的精心設計和比較,引發(fā)學生對回答第二組問題時“速度明顯慢了”的思考和討論,在學生對單式統計表局限性有了親身體驗之后,教者又適時地把“那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和建議?”這一問題交給學生,由此,“放在一起”、“合并”成為同學們的共同呼聲,新知學習的需求自然引發(fā)。片段的教學干凈利落,問題設計、過程展開自然流暢、了無痕跡卻又蘊含著明顯的認知沖突,其背后蘊藏的是教者的獨具匠心,浸潤著的是教者備課時對教材“瞻前顧后”、高屋建瓴的把握。
【教學片段二】
師:把這四張統計表合并在一張表里,這樣就便于觀察和比較了,同意他的想法嗎?
師:(指第二組問題)根據需要,你覺得合并成的統計表最好能夠反映哪幾方面的情況?
生:要反映每個小組男、女生人數。
生:還要反映各小組總人數及男、女生總人數。
師:究竟怎樣將這四張統計表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呢?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合并成的統計表會是什么樣的?(提供想象時間)
師:好,一起來看,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媒體演示合并過程,同時說明:因為四張表統計的欄目相同,所以,我們可以把其它三張表直接拼接在下面(見下表2)。
師:對合并后的這張統計表,同學們有什么修改建議嗎?
生:統計表的名稱應該改了,叫“各興趣小組活動人數統計表”。
生:完整地說應該叫“青云小學五年級興趣小組活動人數統計表”。
師:有道理嗎?(有。媒體及時修改)還有補充嗎?
生:表中只有人數,看不清興趣小組了,應該在人數前加上各興趣小組的名稱。
師:是這樣嗎?(媒體顯示表3)
師:跟前面的比較,這一張統計表(表3)顯得清楚明白多了,那這一張表還能不能更簡潔一些呢?
生:表中的四個“人數”顯得有點重復,要是只寫一個就好了。
師:那你有辦法嗎?(生面有難色)
師:雖然暫時還沒有辦法,但他的想法卻很有意思?!叭藬怠贝_實還可以簡化些,我們可以把它放在第一行第一列,叫“表頭”,(媒體展示表4)它由三部分組成,其中“性別”表示橫欄,“組別”表示豎欄,而“人數”則表示表中的數據。(結合講解,媒體用不同色塊背景顯示相應區(qū)域。)
師:細心的同學一定會發(fā)現,修改后的統計表還不能反映四個小組的總人數,想想看,還有什么建議?(生建議增加“總計”,媒體補上成表5)
師:新的統計表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自然生成了,那你能把這張統計表填寫完整嗎?不著急,結合表中每一格表示的意義,先想一想,可以按怎樣的順序來填,然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106頁把這張表填寫完整。(生填表后交流填法)
師:(再次出現前面問題③-⑤)觀察這張統計表,對于剛才的這些問題,現在你能很快回答了嗎?(生答,感覺放在一起比較的便利。)
師:請繼續(xù)看屏幕(媒體出示“比一比”)
①和前面的四張統計表比,從這張統計表里你能了解到哪些新的信息?
②你覺得這張統計表與前面四張統計表比較,有哪些特點?
(生讀題后,自主思考,小組交流,集體反饋。)
師:像以前只對一個項目的數量進行統計的表格,叫做單式統計表,也叫簡單統計表。而像這樣統計項目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統計表,我們就把它叫做復式統計表。(板書課題:復式統計表)。和單式統計表比,復式統計表不僅便于比較各組的人數,而且能看出4個小組人數的整體情況,便于總體分析。
【評析】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而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即學習是由已知遷移到未知或由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再加以建構的過程。從教學的角度設計這一過程,南大哲學系鄭毓信教授的一席話頗具啟發(fā)意義,即“我們不僅應當關注我們在‘教什么(what),而且也應當更好地思考‘為什么(why)要教這一內容?相應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提高而言究竟又產生了怎樣的(how)作用?”片段二教學的成功,恰恰在于教者對由“教什么”到“為什么教”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在于由教材靜態(tài)、結論性的復式統計表到圍繞“復式統計表是怎樣形成的”而展開的邏輯、自然、豐富、生動的動態(tài)過程。教者拉長了學生思維爬坡的過程,圍繞“怎樣合并?”、“你有什么修改建議?”、“還能不能更簡便一些?”等一個個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去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促發(fā)生成和建構。在學生親身經歷了復式統計表的形成過程后,教者精心設計的一些后續(xù)活動,如思考如何填表、回答前一組問題,特別是通過對比、反思式問題的思考及教師小結,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了復式統計表的結構、特征和作用。
在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同時,片段二中,隨處可見的還有教者細心真誠的點撥、恰如其分的引導、睿智從容的評價、熱情大方的鼓勵,師生在真情溝通、真誠對話的同時,教師的點撥、引領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數學課要用數學的真去浸潤學生,用極具挑戰(zhàn)性的數學問題激發(fā)學生,用數學獨特魅力去打動學生,用數學內在的美去吸引學生,用數學本質感召并啟迪學生。兩個片段的教學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陳國琴執(zhí)教,楊曉榮評點,宜興市第二實驗
小學,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