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點,輸在終點”,似乎成了中美教育比較的一種概念性定論,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國高等教育比不上美國,但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教育比美國質(zhì)量更高。長期以來,這種認識成了中國基礎教育界自我陶醉的主題詞。
當我靜下心來,細細回味與美國校長同行的交流,反復回看我在美國校園拍攝的眾多照片,有一種悚然之感。長期以來,我們道聽途說,其實并沒有真正了解美國基礎教育的運行情況,更沒有清晰認識美國基礎教育課程設置與課程實施的具體情況。當我們深入下去,一種警覺油然而生:“中國教育真的贏在起點了嗎?”這里所說的起點,主要指的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己走過了十個年頭,我們的教育視野,我們的言談(有時也稱之為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們痛心地看到,教育評價依然“濤聲依舊”,課程設置仍是“一張老船票”,我們的很多課堂并未發(fā)生實質(zhì)性的變化。
當我們把視野拓展至世界范疇,真正走進西方的中小學,當我們深度了解美國中小學的教育方式、素質(zhì)教育的方向、人才培養(yǎng)的著力點、學校課程的設置與課程的實施,當我們理性分析美國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學習狀態(tài)”,中國的校長們有了一種新的憂慮:我們真的贏在起跑線上了嗎?
我們的基礎教育最大的弊病是遮蔽了生活的豐富性和成長的選擇性,把完全不同的人及人的成長逼到了同一條狹窄的小道,而從這種狹窄小道中走出來的人,往往只能有狹窄的人生。
痛苦至令人心碎地反?。禾热粑覀兊姆较蚱耍绞怯昧?,那么……?
一、美式德育,潛移默化和面向世界的引導
一直以為,我們是最重視德育的,因為所有學校的校長都在說“德育為首”,所有的學校都有專門的德育部門,都有班主任,都有大量的德育活動。但當我們走進美國的大學、中小學,則看到了“德育”的另一種境界。
在美國,到處可見飄揚的星條旗,在城市的摩天大樓,在政府機關,在公路兩邊,在汽車加油站,飄揚的星條旗似乎在告知來自四面八方的賓客,這就是美國。
星條旗也飄揚在社區(qū),飄揚在林間獨立的house,還飄揚在美國人的服裝、生活用品上,似乎存在于美國人所有的生活中。
走進北卡教育理事會,走進北卡Onslow學區(qū)教育局的會議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星條旗,走進美國的大學、中小學,走進學校的體育館、圖書館、所有的教室,走在學校建筑間的走廊上,星條旗在校園內(nèi)無處不在。
看著遍布的星條旗,我一直在想,所謂國家意識的教育,所謂環(huán)境的熏陶,所謂潛移默化的德育,美國人可能比我們做得更真實、更扎實。
一直以為,我們已非常重視“常規(guī)管理”,在中國的學校有那么多條條框框,有那么多常規(guī)考核與評比,但仔細比照學生的行為習慣,似乎是說得多而落實得少,實際效果并不怎樣。一些德育工作者說:“我們也盡心盡力,組織了很多評比,但學生的素質(zhì)習慣并沒有真正形成?!痹蚓烤乖谀睦锬??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德育思維與德育方式仍然有“運動式”、“走過場”之嫌,我們的家長、教師并沒有真正認同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對學生人生高度的奠基作用,家庭教育缺乏生活化、細節(jié)化的養(yǎng)成教育,學校教育重視了一些表層行為的量化,忽略了學生“內(nèi)心價值”的引導與“規(guī)則”的教育,重視了“偉大”,卻疏忽了“平凡”,教育行為有了轟轟烈烈的“整治”,但缺乏“滴水穿石”的堅持。
在Erwin Elementary Magnet School,校長對我們說,學生的習慣培養(yǎng)應從“小齡”抓起,從小事(排隊,在公共場所說悄悄話,幫助他人等等)做起。聽著美國校長的交流,走訪美國的中小學,看著發(fā)型各異、膚色不同的學生,仔細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我感覺在美國的中小學教育中,有一種隱形的德育“灌輸”——對規(guī)則的遵守。
反觀我們的學生,表面似乎很“聽話”,因為學校有很多“扣分”的規(guī)定。但可以看到的事實是,許多中小學管理依賴的是“考核”與“評比”,許多學校的德育部門每天“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學生的一言一行,但當學生走出校門,當班主任老師離開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表現(xiàn)出與言語完全不同的行為。為什么會有這樣表里不一的難堪的情況呢?原因在于我們的德育話語太“高、大、全”,我們的德育目標確實偉大,但忽略了平凡的生活過程中細節(jié)化的熏陶、養(yǎng)育,缺少播種生活規(guī)則的思維與扎實的培育過程,我們的教育行為是許多外在的、強行的、自上而下的“硬塑”,尚未真正認識“內(nèi)化”的重要性與長久性、艱巨性。
在北卡一所高中的教室內(nèi),我看到了這樣的教室規(guī)則:
1.不吃糖/不吃口香糖/不喝汽水。
2.要說話,請舉手。
3.把書包放在地上。
4.不在桌子上寫字。
5.不遲到,不早退。
6.不亂丟垃圾。
簡簡單單的幾條,似乎德育目標很低,但效果是教室內(nèi)井然有序。細細想來,人群聚集處,每個人自會有各自的性格與習慣,但既然走到一起,形成了一個群體,必然應該有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有了規(guī)則,就有了秩序,有了和諧,也確保了每個人的舒適。一個群體,有了共同的規(guī)則,就減少了考核、評比的煩惱,一切變得簡單了。面對著簡單的教室規(guī)則,我在想,我們的德育工作確實應該從“天上”回到“人間”,從空洞的、口號式的“運動”回歸到孩子們生活中種種優(yōu)秀習慣的奠定。
在費城,看到許多小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參觀建國“自由鐘”。我們聽到這樣一段解說詞:“自由鐘”成為解放和自由的象征,成為美國人民爭取自由的象征。要讓自由的鐘聲響徹每一塊土地,前面還有多少重任需要我們?nèi)コ袚?,還有多少艱難的道路需要我們走過。在這樣的實境教育中,“國家意識、美國文化”自然播種了。
走在Clyde Erain Elementary Magnet School的校園里,有一種強烈的感受,美國基礎教育、國家意識的培育確實每天在真實進行中。小學階段IB(國際文憑項目)通過外觀布置、主題活動以及在課堂中的不斷滲透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內(nèi)涵并為之努力。校長告訴我,學校會不斷告訴孩子們,世界上又發(fā)生了哪些災難,哪些地區(qū)的人民需要幫助,學校號召孩子們節(jié)省自己的零用錢,捐獻給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
在Northwoors Park Middle School,看到學生們頭頂著水,在校園內(nèi)走來走去,我大惑不解。一了解,原來他們正在進行“全球水危機”的討論,為了體驗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強化珍惜水資源的意識,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頭頂水、肩扛水,行走在學校。我問校長,要走多少路,校長說,要走“一英里”。
在一所初中的墻上,我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是誰?公民和領袖。我們還看到,走廊的主題討論是世界各地的人們吃什么,世界不同地區(qū)每周食物的消費水平……學校不斷組織各種世界性問題的主題討論,在這種從小至大經(jīng)常性的世界視野的教育中,美國孩子不僅拓展了全球的視野,更有了強烈的面向世界的思維方式和責任意識。而我們的許多學校,也有“世界視野”的教育意識,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確實還存在“目標高大、行動不實”的問題。
二、運動與健康,是最重要的素質(zhì)教育
許多人認為,西方人,人高馬大,主要是遺傳的因素,還有就是他們從小喝牛奶長大。其實并不僅僅這樣,人的健康發(fā)展更需要的是運動。
多少年前,我們也習慣稱日本人為“矮日本”,但二戰(zhàn)以后幾十年,日本民族的身高已變了??傮w而言,今天中國孩子的身高、體重也在增加,但他們的身體素質(zhì)呢?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其心理素養(yǎng)、生理素質(zhì)更讓人憂慮。
《中國教育報》2011年10月30日以“孩子能輸足球但不能輸了體質(zhì)”為標題報道:
10月24日,北京地壇小學足球隊與由“00后”組成的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少年迪納摩足球隊踢了一場友誼比賽,結果以0:15慘敗。比賽中,身材高大的中國學生跑了20分鐘就氣喘吁吁。面對同一支俄羅斯少年隊,以北京小學生冠軍隊身份出戰(zhàn)的北京南湖東園小學隊,又以3:7再次落敗。懸殊的比分引發(fā)了社會對中國學生體質(zhì)健康的關注和反思。
我們這些10歲上下的孩子,個頭雖然高,但體能、體質(zhì)卻有待提高,20分鐘就氣喘吁吁,與生龍活虎的俄羅斯孩子形成鮮明對比。這并不是兩所北京小學孩子們的特殊情況,而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根據(jù)最近一次全國青少年體質(zhì)健康調(diào)查,過去10年間,我國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指標持續(xù)下降,肥胖率卻增長一倍。青少年體質(zhì)不斷下降的事實,令人不禁擔心,長此下去,我們輸?shù)舻牟粌H是足球,更是未來。
認真閱讀這篇文章,我們可能會有所醒悟。在家庭教育中,在中小學的課程設置中,應該把“運動與健康”視為最基礎性的素質(zhì),視作最重要的課程。
在美國的好幾所學校,一進門看到的是學校的榮譽墻(展覽柜),展出最多的是各類運動獎杯,那一排排金燦燦的獎杯既訴說著學校的運動水平,又反映著學校的辦學思想。反觀國內(nèi)許多學校,櫥窗內(nèi)展出的大都是中考、高考光榮榜、高考本科進線率。
在Northside High School,校長安排了兩位學生陪同我們。一路走著,黑人學生告訴我,他是學生橄欖球隊的隊長,學校橄欖球隊在許多次校際比賽中贏得冠軍,我問另一位女孩,你喜歡的社團的是什么?她說“運動隊”。在Jacksonville High School,陪同我的兩位學生也是一身運動裝,在美國的學校里,我看到了學校對運動的高度重視。
在迪克森高中,我觀摩了一節(jié)女生的體育課。以我非專業(yè)的眼光看,這是一節(jié)力量訓練課。學生兩人一組,相互鼓勵,相互保護,自選不同的器械,進行著各種形體、力量的訓練,與國內(nèi)的女生不同(國內(nèi)的女生,好多孩子不喜歡運動),整節(jié)體育課,女同學始終處在積極投入的運動狀態(tài),舉杠鈴,舉啞鈴,完全有男生的氣勢和力量。從技術上看,學生對器械的使用已非常熟練。在使用器械訓練的過程中,一人保護,一人運動,配合默契,我始終沒分清誰是老師,誰是學生。
我一直想實地了解,美國的孩子周六、周日在干些什么。離開Onslow,在徐州一中美國友好學校副校長的陪同下,我們周六走進了West Johnston High School。副校長的兩個女兒都是該校銅管樂隊的成員,大廳內(nèi)熙熙攘攘,午餐時間,樂隊成員正在休息與用餐,應媽媽的要求,大女兒的同學吹奏了“小號”,女孩自豪地告訴我們,她們的樂隊水平很高,得過很多獎。飯后,男孩子們正在外面的草坪上玩“美式足球”,我和另一位校長也加入了他們的游戲。一個孩子拿起橄欖球,一下子擲出幾十米,我問,你多大?他告訴我“16歲”??粗绹⒆訌妷训捏w魄,我在想,沒有強壯的身體,孩子們會有事業(yè),會成為創(chuàng)新型拔尖人才嗎?
校長告訴我,這所學校有800人。當我走遍校園,由衷地感嘆,800人的校園,卻有兩片棒球場,一片足球場,一片橄欖球場(含400m跑道),看著這樣高標準的運動場地,我似乎頓悟了素質(zhì)教育的一種基本方向。
三、拔尖人才培養(yǎng):國家的需要,重點中學的責任
2011年7月,中國一批校長在美國考察了伊利諾伊理科高中、??巳聦W校、安多福學校、杰弗遜理科高中等頂尖高中后,發(fā)出了不少感嘆。上海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程紅兵院長這樣寫道:
我們以為美國的基礎教育還在為基本的閱讀能力、計算能力不過關發(fā)愁,并不關注英才教育,因此會有“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總統(tǒng)令。
我們以為美國的基礎教育總體質(zhì)量不行,比如 PISA測試(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美國學生的閱讀能力、計算能力、科學能力排在中下游,只是因為美國的高等教育比我們的強,所以美國科技發(fā)達。
我們以為美國的基礎教育都是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在玩中學,輕輕松松上學去,基本沒有負擔。
我們以為美國的基礎教育特別不重視學科教學,他們的學科教學遠遠不及我們,不及我們深,不及我們廣,不及我們扎實。
2011年7月28日上午,我們訪問了美國的托馬斯.杰弗遜科技高中(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一切顛覆了以往我們自以為是的錯誤認識,反思中國基礎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即以前叫重點中學、今天叫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的教育,與美國存在巨大差距。
程紅兵先生進一步思考:
中美對比:我們的問題在哪里?
托馬斯·杰弗遜科技高中的外在條件并不特殊,甚至遠遠比不上中國的高中,特別是不像北京、上海的實驗性示范性高中那么豪華、那么漂亮,但是他們在科學人才的早期培養(yǎng)上遠遠走在我們的前面,走在世界的前面,讓人震撼。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中國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加改變的話,未來科學世界的高峰仍然是美國人的,我們很難趕上。
很少聽到美國人談論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因為這個方面他們做得很好,所以他們根本不需要談;他們最喜歡談的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因為他們在教育均衡方面做得不夠好。因此千萬不要誤讀美國基礎教育,不要以為他們只重視均衡,實際上他們特別重視英才培養(yǎng)。
當我們在痛批英才教育、著力解決教育均衡問題的時候,美國人一邊號召不讓一個孩子掉隊,一邊悄悄把少數(shù)英才少年緊緊抓住,對高端人才進行卓有成效的早期培養(yǎng);當我們的優(yōu)秀學生在拼命做題的時候,他們在動手做實驗;當我們的精英高中學生仍然在為分數(shù)、高考拼搏的時候,他們在做科學研究課題;當我們的英才少年在搞奧林匹克競賽的時候,他們在研究攻克癌癥,他們在制造火箭,他們在開發(fā)新能源,他們在做火星探測器。
今天中國最杰出的學校尚且基本停留在應試升學的準備上,國家的創(chuàng)新人才從哪里培養(yǎng)?中國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從起步上比美國至少晚了10年(筆者認為,中國從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本科,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明確提出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我國迎來了開展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實踐探索的黃金時期。
事實上,我們不缺潛在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但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土壤與機制,在深入推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
在認識層面,我們既缺少“摸著石頭過河”的機制,也沒有建立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實驗區(qū),一些先行學校的探索行為淹沒在無休止的爭論之中??斩捶ξ兜年U釋,晦澀艱深的理論,坐而論道的清談,喋喋不休的批評,阻礙了先行學校的探索。
在體制和機制層面,我們?nèi)狈攲诱咴O計與專門機構;科研結果與政策無法對接;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尚未建立早期發(fā)現(xiàn)的機制;高考制度“以分取人,分分計較”的選拔方式極大地制約了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在社會文化層面,傳統(tǒng)儒家“中庸”思想,不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教師的創(chuàng)新觀念與素養(yǎng),跟不上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特別要警覺的是,在不同學段,一些錯誤的教育文化誤導著教育行為,而且,有些教育文化已根深蒂固。
在學校教育層面,普遍缺乏個性化教育干預手段和有選擇性的豐富課程內(nèi)容;缺乏自主、寬松、靈活的管理環(huán)境;教學方式單一且過于注重應試訓練;教師在組織跨學科、研究型課程學習上缺乏知識準備和指導經(jīng)驗;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不可能是人為“拔”出來的,但一定是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生長”出來的。教育的力量是強大的,創(chuàng)新人才通常不是原生態(tài)下的自然生長,而是良好教育生態(tài)下的主動生長。
一直以來,由于對“教育公平”的誤讀,以致我們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產(chǎn)生了忌諱心理?;A教育界一般不敢大張旗鼓地提倡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仿佛一強調(diào)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就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就同均衡教育對立起來,這是對教育公平的曲解。我以為,對相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對不同的人給予相同的待遇也是不公平的。給智力超常、有創(chuàng)新潛質(zhì)的孩子以特殊教育,不僅是教育公平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是高層次的教育公平。解決教育公平問題,不僅不應該妨礙我們重視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早期培養(yǎng),恰恰相反,它應該推動我們更加重視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早期培養(yǎng)。
從人才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中學,特別是高中階段是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素質(zhì)的最佳發(fā)展期,沒有承上啟下的有效培養(yǎng),就會失去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寶貴時間和良好基礎。我們已經(jīng)意識到,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需要提前,應該打破教育體系各階段之間的分割,通過家庭—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條龍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將大學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念和方式向家庭、小學、中學延伸,使高中的培養(yǎng)方式從簡單的生源輸送提升到與大學聯(lián)合為國家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高中階段,我們可以聚焦這樣一些關鍵工作:
變革班級組織模式。探索“志”、“趣”招生;探索“六年一貫制”的實踐;實踐“小班學習”;設置“項目小組”:提供挑戰(zhàn)性的研究項目,變“授課老師”為“項目指導老師”。
課程設計與實施。在課程設計層面,由增加選修課走向建立“學科群”(板塊課程);由研究性學習走向“高級研究”(挑戰(zhàn)性項目);由課堂學習走向“全面學習”。在課程實施方面,探索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書本學習、問題研究、社團活動、自我管理、專家對話、參觀學習以及社區(qū)服務等)和學習經(jīng)歷的多樣化(智育、德育和公民教育、藝術發(fā)展、體育發(fā)展、社會服務、與職業(yè)與工作有關的經(jīng)驗、閑暇教育以及海外浸潤等)。
創(chuàng)新教育管理模式。通過充實、加速、能力分組等多種渠道保證資優(yōu)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差別化發(fā)展;增加學生對于課程的選擇面和選擇量;建立導師制,加大個別輔導的力度;建立學生發(fā)展指導制度,指導學生在學業(yè)、生活、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的健康成長。
建立聯(lián)合育人機制。建立并完善與國內(nèi)外高校自主招生更多的銜接機制;引進國外先進課程資源,開拓更多的世界名校綠色通道;讓科研院所、高新企業(yè)把創(chuàng)新實驗室建到校園中。
(沈茂德,江蘇省天一中學,2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