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2011年荊州市干旱特征分析

    2012-04-29 06:21:39盧碧林,朱建強,何開平,付克金,蘇榮瑞
    湖北農業(yè)科學 2012年5期
    關鍵詞:旱災荊州市旱情

    盧碧林,朱建強,何開平,付克金,蘇榮瑞

    摘要:2011年冬春季節(jié)長江流域降水偏少,發(fā)生區(qū)域性特大干旱,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較大影響。調查了長江中游的荊州市內水文和農業(yè)受災情況,采用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土壤墑情指標對旱災進行了評價分析,探討了荊州市2011年干旱的基本特征。結果表明,至2011年5月20日,荊州市除荊州區(qū)和沙市區(qū)為重度氣象干旱外,其余縣市均為特大氣象干旱,同時疊加中度水文干旱和農業(yè)干旱,干旱對農業(yè)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造成了較大損失。結合本區(qū)域旱災發(fā)生的特征,提出了完善水利防控設施、提高農業(yè)節(jié)水潛力和推廣新型節(jié)水技術等干旱防控措施。

    關鍵詞:荊州市;干旱;特征;2011年

    中圖分類號:S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5-0899-04

    Research on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in Jingzhou City in 2011

    LU Bi-lin1a,1b,ZHU Jian-qiang1c,HE Kai-ping1d,FU Ke-jin2,SU Rong-rui3

    (1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Wetland Agricultur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1b. Geochemistry Department; 1c. Agricultural College;1d.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2. Jingzhou Survey Bureau of Hydrology Resources, Jingzhou 434000, Hubei, China;

    3. Agro-meteor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Jingzhou C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

    Abstract: A regional drought happen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from the winter of 2010 to spring of 2011 and caused huge damage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o-prod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Jinzhou city we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aspects of hydrology and ago-production loss; and the drought magnitude was evaluate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heavy drought in Jingzhou and Shashi district and extraordinary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 other districts of Jingzhou city along with medium hydrological drought till May 20, 2011, which led to large los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specially rice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the cause of drought,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constructing water-control projects, enlarging water saving potentiality and spreading new water saving technolo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Jingzhou city; drought; characteristic; the year of 2011

    旱災是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1],根據(jù)統(tǒng)計資料,在影響種植業(yè)的各種氣象災害中,旱災遍及的范圍廣,持續(xù)的時間長,對農業(yè)生產影響最為嚴重,我國農田受旱災面積占總受災面積的60%,平均每年受旱面積2.15×107 hm2左右,損失糧食100億~150億kg[2]。長江流域是旱災發(fā)生嚴重的地區(qū)之一[3],以湖北為例,每年因旱澇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少則幾十億元,多則達數(shù)百億元(如1998年超過500億元)[4]。近幾十年尤其是近30年來,該區(qū)域災害發(fā)生頻率加快、災情趨重[5-8],旱災已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1年1~5月,長江流域降水偏少,發(fā)生區(qū)域性特大干旱,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較大影響。本研究以長江中游的荊州市為例,調查了區(qū)域內水文和農業(yè)受災情況,探討了荊州市2011年干旱的基本特征,并結合區(qū)域特點,從抗旱防御的角度提出了應對措施,以期為本區(qū)域的水資源科學利用和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降水資料來自荊州市氣象局農業(yè)試驗站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荊州市干旱受災面積、成災面積以及農作物種植面積等數(shù)據(jù)來自荊州市農業(yè)局調查結果,荊州市地表水水文資料和土壤墑情資料來自荊州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觀測站觀測數(shù)據(jù),地下水水位資料來自荊州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和長江大學試驗基地監(jiān)測結果。

    1.2干旱評價方法

    按GB/T 20481-2006 氣象干旱等級,分別采用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CI)、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Pa)和土壤相對濕度(Relative soil moisture,R)劃分干旱等級[9]。

    1.2.1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法計算公式為:

    CI=aZ30+bZ90+cM30(1)

    式中,Z30、Z90分別為近30 d和近90 d標準化降水指數(shù)SPI;M30為近30 d相對濕度指數(shù);a為近30 d標準化降水系數(shù);b為近90 d標準化降水系數(shù);c為近30 d相對濕潤系數(shù)。旱情等級劃分方法見表1。

    1.2.2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法計算公式為:

    Pa=×100%(2)

    式中,Pa為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為計算時段內降水量(mm);P為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mm),采用近30年的平均值。旱情等級劃分方法見表2。

    1.2.3 土壤相對濕度法計算公式為:

    R=×100%(3)

    式中,R為土壤相對濕度(%);w為土壤平均重量含水量(%);Fc為土壤田間持水量(%)。旱情等級按表3劃分。

    2結果與分析

    2.12011年1~5月荊州市水文特征

    荊州市灌溉水源主要為長江及其支流、境內水庫、湖泊和堰塘蓄水等。由于2010冬季至2011春季長期少雨,湖庫塘堰蓄水不足,水面積較常年同期縮小嚴重。盡管5月9~10日、5月21~22日和5月31日3次降水過程對旱情有一定緩解作用,但由于降水時間短、降水量偏少,湖庫塘堰蓄水增加有限,同時長期抗旱用水,湖庫塘堰出現(xiàn)干枯。

    境內大型水庫、湖泊水位明顯低于2010年同期,并呈現(xiàn)持續(xù)下降趨勢。根據(jù)荊州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監(jiān)測結果,截至2011年5月14日,洈水水庫水位85.21 m,蓄水量1.87億m3,比2010年(88.44 m)同期少蓄水7 390萬m3,比2011年5月1日(86.13 m)少蓄水1 170萬m3;太湖港水庫水位37.13 m,比2010年(37.71 m)同期少蓄水400萬m3,比2011年5月1日(37.30 m)少蓄水80萬m3;洪湖、長湖水位分別為23.32、29.76 m,比2010年同期分別低1.06、0.79 m。其中洪湖水位已接近歷史最低水位(2000年5月24日8時,23.28 m),長湖離歷史最低水位(2000年5月24日8時,28.95 m)只差0.81 m(圖1)。

    地下水位持續(xù)下降。根據(jù)沙市區(qū)習家口站、江陵縣赤湖站、公安縣閘口站、洪湖市新堤站以及長江大學岑河試驗基地等的地下水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2011年荊州市地下水位持續(xù)下降,3~4月地下水位較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偏低0.4~1.3 m,其中閘口站1~4月地下水位偏低0.77 m。長江大學設在沿江平地岑河觀測站的檢測結果如圖2。

    2.22011年5月荊州市干旱特征及評價

    荊州市降水量觀測結果表明,荊州市各縣市區(qū)2011年1~5月降水量普遍偏少,各縣市(區(qū))雨量均為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少,和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相比,降水量減少在50%左右(表4)。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干旱程度進一步加重,其中5月降水較歷史同期偏少40%~60%。按照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法劃分,荊州市各縣市(區(qū))旱情等級都接近或達到了中旱級別。

    荊州市土壤墑情檢測結果表明,土壤水分普遍較常年低。其中,公安縣閘口土壤墑情監(jiān)測站的檢測結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自2011年2月26日起開始低于常年(圖3),最小含水量比往年同期偏少30%。以5月14日8時監(jiān)測結果為例,縱向平均土壤含水量為23.9%,其中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約為16%,土壤相對濕度為40%左右,旱情等級達到嚴重干旱級別臨界值。洪湖市新堤土壤墑情監(jiān)測站監(jiān)測結果表明,從2011年1月30日到4月上旬,土壤含水率一直低于多年同期的平均值(圖4),5月14日8時的監(jiān)測結果顯示,10、20、40 cm深度土壤縱向平均含水量均下降至19.8%左右,土壤相對濕度為45%左右。按照土壤相對濕度法評價,旱情等級達到中度干旱級別。

    按照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法,5月20日干旱等級除荊州區(qū)和沙市區(qū)為重旱外,其余縣市均為特大氣象干旱(圖5)。

    2.3旱災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每年4~5月是荊州市早稻栽插、中稻育秧,棉花、玉米育苗及移栽的關鍵季節(jié),旱情已經導致部分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受阻,主要表現(xiàn)在早稻無水移栽,中稻無水育秧。截至2011年6月1日,荊州市主要糧食作物受災情況及經濟損失見表5。就作物生產來看,干旱對水稻影響較大,農作物的受災和成災面積分別達26.35萬hm2和14.33萬hm2,作物受旱的直接經濟損失估計達94 548萬元。

    3結論與討論

    1)2011年荊州市遭遇了特大氣象干旱,并疊加中度水文干旱和農業(yè)干旱,對農業(yè)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帶來較大影響。由于受拉尼娜現(xiàn)象影響,自2010年底以來大氣環(huán)流出現(xiàn)異常[10]。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整體偏弱,暖濕氣流無法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11];與此同時,西北氣流占據(jù)主導地位,冷空氣南下頻繁,也壓制了暖濕氣流北上,一直都難以形成持續(xù)性的降水。這也造成了2010年11月以來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區(qū)的降雨偏少。荊州市位于江漢平原腹地,由此遭遇了嚴重旱情。

    2)三峽蓄水對荊州市引用長江水造成了一定影響,長江流域荊江段水位偏低,使得本區(qū)域荊南四河斷流,荊江兩岸抽提引水困難,灌溉水源的減少加重了農業(yè)旱情發(fā)生。根據(jù)水文資料分析,長江干流荊江段水位比2010年同期偏低,在2011年5月17日前,三峽入庫流量維持在8 000 m3/s,下泄流量維持在7 520 m3/s,沙市站水位32.47 m,監(jiān)利站水位26.04 m,與2010年同期比較,沙市、監(jiān)利站水位分別偏低2.27、2.85 m。三峽水庫蓄水前后沙市水文站4、5月份水位同期對比分析結果表明,2011年沙市站水位4月偏低0.35 m,5月偏低0.38 m。一般情況下,荊南四河新江口水位低于34.80 m時河干,沙道觀水位低于34.54 m時河干,彌陀寺水位低于31.86 m時河干,管家鋪水位低于30.20 m時河干,康家崗水位低于32.24 m時河干。由于長江來水水量太小,導致荊南四河2011年4、5月基本斷流無水。

    3)重排輕灌的水利設施系統(tǒng)加劇了農業(yè)干旱的發(fā)生。長期以來,荊州市所處的江漢平原四湖地區(qū)由于地勢低洼,災害發(fā)生以洪澇和漬災為主要災害[12-14],由于雨水總體上比較充沛,排水系統(tǒng)相對比較完善。對該區(qū)域的階段性干旱主要依賴地表水進行農田補充灌溉,沒有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統(tǒng)。2011年春季以來,當?shù)乇硭畢T乏時,依賴地表水源的灌溉系統(tǒng)喪失了其應有的功能。針對荊州市的干旱特征特點和水環(huán)境的變化新特征,在保證該區(qū)域澇漬災害防治的前提下,應結合荊州市的水系和干旱發(fā)生的特點,在干旱發(fā)生時,除采取應急的節(jié)水灌溉技術和推廣新型節(jié)水技術外,還應適當借鑒北方灌區(qū)的有益經驗,建立井渠結合、地表水與地下水聯(lián)合運用的水資源系統(tǒng),完善水利防控措施。

    參考文獻:

    [1]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 長江流域水旱災害[M].北京:中國水利電力出版社,2002.33-35.

    [2] 李明志,袁嘉祖. 近600年來我國的旱災與瘟疫[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3):40-43.

    [3] 沈滸英.長江流域干旱年天氣背景分析[J].人民長江,1996,27(12):36-38.

    [4] 劉可群,陳正洪,周金蓮,等. 湖北省近50年旱澇災害變化及其驅動因素分析[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3):326-332.

    [5] 周月華,高賢來. 1470—2000年湖北省旱澇變化分析[J]. 氣象,2003,29(12):18-21.

    [6] 吳宜進,蔡述明,王萬里. 湖北省歷史干濕氣候的世紀振動及其比較[J]. 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45(3A):634-638.

    [7] 劉成武,黃利民,吳斌祥.論人地關系對湖北省自然災害的影響[J].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77-181.

    [8] 吳賢云,丁一匯,王琪,等. 近40年長江中游地區(qū)旱澇特點分析[J]. 應用氣象學報, 2006,17(1):19-28.

    [9] GB/T 20481-2006 氣象干旱等級[S].

    [10] 遲鵬,張升堂.我國北方大面積干旱成因分析[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9):11464-11466.

    [11] 王素萍,段海霞,馮建英. 2011年春季全國干旱狀況及其影響與成因[J]. 干旱氣象,2011,29(2):261-268.

    [12] 尹發(fā)能. 四湖流域綜合管理研究[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0(3):58-60.

    [13] 劉章勇,何浩. 江漢平原四湖地區(qū)澇漬地演替分級及趨勢預測[J]. 生態(tài)學雜志,2008,27(9):1567-1570.

    [14] ZHU J Q, GAN T Y, WANG J Z.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Four-lake watershed in Hubei province of China[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33rd IAHR[C]. Vancouver,Canada,2009.

    猜你喜歡
    旱災荊州市旱情
    人工增雨解旱情
    荊風楚韻 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
    ——碗燈舞
    荊州市關工委走訪慰問全市“五老”代表
    下一代英才(2023年2期)2023-04-20 03:30:47
    基于不同旱情指數(shù)的石羊河流域春旱監(jiān)測研究
    板栗“旱災”后生產管理技術
    河北果樹(2020年2期)2020-05-25 06:58:58
    捉迷藏比賽
    詩祖文魂百代傳一一首屆“中華詩人節(jié)”在湖北省荊州市舉行
    中華詩詞(2018年7期)2018-11-08 12:47:40
    葫蘆島市旱災風險評價
    黑龍江省旱災等級劃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云南省旱情信息系統(tǒng)升級及完善
    水利信息化(2015年5期)2015-12-21 12:54:40
    宁都县| 积石山| 井冈山市| 剑河县| 三门峡市| 诏安县| 静乐县| 江川县| 南平市| 定州市| 洛扎县| 五莲县| 名山县| 宜兰市| 岫岩| 马边| 迁西县| 榕江县| 霍州市| 林西县| 通辽市| 东兴市| 张家界市| 大渡口区| 贵溪市| 石家庄市| 抚远县| 叙永县| 绥德县| 行唐县| 吕梁市| 宕昌县| 甘德县| 南昌县| 滁州市| 绩溪县| 留坝县| 怀仁县| 厦门市| 亳州市|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