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艷
【摘要】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在我國的推廣和普及,新課程標準改革也在加快前進的步伐,在此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應當怎樣具備新課標的要求使教學模式獲得轉變成為物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旨在以實際的教學案例分析、探討新課改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的方法和途經。
【關鍵詞】教學方法;高中物理;新課標改革
傳統(tǒng)的以“一對多”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早已不適應新課程標準改革和高考的發(fā)展需求,為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潮流,亟待需要改進物理教學方法。本文結合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例來系統(tǒng)闡述新課標形勢下高中物理教學方法改革的對策和方式。
一、突出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建立多維互動教學模式
過去高中物理課堂上,教師總習慣于按照自身備課的方案、目標,以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傳授給學生基本物理學概念、原則和公式、并使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幾乎不過問學生掌握情況,只程式化地講述,學生難免會感到沉悶乏味、認為物理課總是時時刻刻跟一些公式和定理打交道,失去了學物理的興趣。教師也感到教學缺乏激情與活力,也不能使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掘。
面對新課改和高考朝著素質教育考察的新形勢,必須徹底放棄原有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思維的束縛,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感覺、聽覺等器官,采用當代前沿的多媒體技術,利用多維互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物理教學中提高學校效率、快速掌握基本知識。
比如在學習加速度概念及計算公式時,教師就要采用多媒體幻燈片,向學生呈現(xiàn)兩輛運動中的汽車的加速度變化情況。教師首先要請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探討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再請每個小組的學生回答,教師及時對其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予以糾正,再做系統(tǒng)介紹:加速度是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的量。在自由落體中,就規(guī)定豎直向下為正方向。初速度相同的兩個汽車,加速度分別為1m/s2和5m/s2,那么經過1秒鐘后,加速度大的汽車速度也最大。加速度表示物體將來的運動趨勢,所以說初速度小的物體加速度可能很大,反之亦然。教師做總結后,學生就會理解更透徹,因為在這以前早有自己的思考過程,也清楚地明確自己哪里理解不當,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公,而教師則扮演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物理教學只有理解準確概念,才會更加高效、準確地運用公式解答實際問題。
二、教師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課堂上,學生們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課堂前20分鐘左右、甚至更短的時間,這就要教師應當整節(jié)課都使學生保持全神貫注、積極高昂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夠不斷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解新課之前,先講述一個物理課外的幽默笑話,活躍一下課堂氛圍,讓學生們都能提起精神來聽講,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可以不事先引入課本的正題,而是先提到車輛剎車時,人往前傾;車輛啟動時,人往后仰,進而引出與第一定律有關的慣性現(xiàn)象,提問學生這是怎么回事?學生們就會踴躍回答是因為受到了慣性;教師進一步引入要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其實也就是慣性定律,并讓學生猜測會有哪些內容。大家這時候已經有了濃厚的興趣去探討了,就會往慣性方面想,教師再匯總學生思考結果之后,便可以給出標準定義: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通過發(fā)問式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fā)其獨立思考、用發(fā)散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通過實驗動手操作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實驗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高考中沒有親自去實驗現(xiàn)場動手操作的考核,但都將重要的物理實驗并入到考題中,從方法、現(xiàn)象和結論等考察學生對實驗操作的好壞與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梢姡咧形锢碜龊脤嶒灢粌H有利于應付高考、而且對學生快速理解、掌握知識也是大有幫助的。
比如:在學習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時,需要通過實驗予以驗證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最終達到驗證該定則的目的。這時候,教師應當先跟學生講明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要達到的正確的實驗效果和結論等。在實驗課開始時,教師要親自觀察每位做實驗的學生,看其是否都能按照要求正確、合理地完成實驗步驟,對于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教師要及時校正,以免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一般情況下,實驗室提前準備好了方木板、圖釘、橡皮條、2個彈簧秤、白紙、三角板和細線等完備的實驗工具。該實驗就是要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與這一個力是否在實驗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相等,若相等,就驗證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學生明確這些后也要看使用的彈簧秤是否良好,拉動時盡可能不與其他部分接觸摩擦,拉力方向與軸線方向相同;應保證在同意水平面內。學生們不僅提高了動手實踐的能力,也在實驗中進一步理解了力的合成平方四邊形定則的應用方法,從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師要因材施教、化抽象為具體
新課標要求教師認識到學生并非一個單純的生命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人,在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針對每位學生的物理水平,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讓每一位學生的物理能力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物理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教師要注意化抽象為具體,才能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原則與公式。例如:學習動能與勢能時,教師要根據(jù)每位學生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采用比較折中的辦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出來,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小車上坡就是所做的動能;同樣,舉重運動員的舉起杠鈴就是在做重力勢能。這樣學生會比較直觀地理解動能和勢能合稱為機械能,只是小車在上坡時,在減速、動能會變?。慌e重運動員舉起杠鈴的那一瞬,重力勢能在增加。這樣學生們在接觸概念的時候就變得更容易理解些了。
高中物理在教學方法上要緊緊圍繞新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以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線,采取多種有效的改革途經提高物理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吳風軍,張偉平,馬勇進.高中物理教學三突破[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01).
[2]劉宇成.例談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過程教學[J].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25).
[3]荊冰.新課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三突破[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9).
[4]丁宏偉, 李艷萍.新課程改革中物理教學方法的思考[J].河北工業(yè)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