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靜
摘要: 目前,多媒體課件在高校思政課堂的實際運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發(fā)揮著積極的實效。民辦高校的思政課堂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筆者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對改善民辦高校思政課堂的現(xiàn)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現(xiàn)在民辦高校部分思政教師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存在很多誤區(qū)和問題,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多媒體課件在民辦高校思政課堂的有效運用問題,以期認清多媒體課件在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意義,更好地發(fā)揮它應有的功能。
關鍵詞: 多媒體課件民辦高校思政課堂有效運用
多媒體課件現(xiàn)在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在高校思政課的課堂上,有的人對之頂禮膜拜,認為找到了靈丹妙藥,可以解高校思政課堂出現(xiàn)的一切疑難雜癥;有的人則對之嗤之以鼻,認為成功的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的學識水平和講授技巧,而其他如多媒體等只是手段之一,可有可無。而絕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多媒體已是上好思政課的一種重要工具了,它能夠更好地講解理論,使同學更好地理解,但用好它關鍵落腳點還是“人”,即教師本身。在此觀點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提出思政課上多媒體的使用程度還要取決于另一重要的主體——“學生”。筆者認為不同的教育對象和教育對象呈現(xiàn)出來的特質會對多媒體的使用產生不一樣的需求,因而如何把握好這兩者的平衡點,是上好思政課的關鍵所在。民辦高校思政課堂與公辦高校思政課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迫使多媒體在民辦高校思政課堂的運用意義要大很多,但問題是在實際實用多媒體過程中,教師對它的作用認識又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導致多媒體課件在民辦高校思政課堂的實際運用中并不是很有效。因此,筆者就從民辦高校思政課堂現(xiàn)狀入手,深入闡述民辦高校思政課堂的特性和多媒體教學在實際運用中遇到的問題,重點探討如何在民辦高校思政課堂發(fā)揮多媒體的實效性。
一、民辦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和問題
上好思政課一直以來是高校社科部的重點課題,但據(jù)筆者六年多民辦高校思政課上的觀察和與其他民辦高校思政教師的交流,發(fā)現(xiàn)目前民辦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效果并不樂觀,存在很多問題。
1.課堂現(xiàn)狀:民辦高校的思政課堂一般為80—130人左右的大課堂,90%的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課堂上真正認真聽講的學生約占20%,對講授內容偶爾關注的學生約占30%,而大多數(shù)學生各忙各的事情,或者趴著睡覺,或看雜志,或玩手機,或聽音樂,或交頭接耳,更有甚者在看電影或游戲。面對這種情形,教師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無奈的情緒,有聽之任之、自我表演型,有嚴加管理、自我受傷型。
2.教師狀態(tài):民辦高校上思政課的教師大都為青年教師,多為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畢業(yè),他們認真?zhèn)湔n積極準備,希望上好這節(jié)課,使同學們通過講授了解世情、國情和民情,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但由于教師自身功力較弱,對理論把握度力不強,加上缺乏教學經驗,控制課堂管理課堂紀律的能力不強,因此課堂效果常常不佳。教與學是相互影響的,當所講的內容不能引起學生興趣時,當發(fā)現(xiàn)臺下的學生都各干各的無視自己時,教師的信心遭到嚴重的打擊。失望、氣憤與沮喪之情紛紛涌入心頭,這些造成了思政老師對上課產生排斥,對教授這樣的學生有種無力感,認為付出沒有得到學生的珍惜和認可,也逐漸喪失教學熱情,甚至有時會有種放棄或逃避的想法。久而久之,教師在課堂上自然也缺乏信心和激情。而民辦高校的教師通常又把思政課效果差歸結為:思想政治教育課本身就很難上好,課程內容理論表述枯燥甚至教條;大班化教學存在著溝通障礙;教學方式方法陳舊、簡單;一些學生對這一課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等,再加上民辦學校的學生本身素質差、底子薄等問題,越發(fā)覺得學生不愛聽是正常的,通常把責任推在學生的頭上。
3.學生狀態(tài):民辦高校的學生一般都是高考第四、第五輪錄取進來的,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原來是三校生,僅通過民辦高校自主招生考試進入的,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文化知識又很薄弱。學習的自主性和自我約束力較弱,加上一直存在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學生中蔓延著一種不要學的情緒,特別是這類政治性理論性較強的科目,他們認為學了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學習的功利性較強,只要認為對未來找工作沒有實際價值的課就不愛聽也不愿意聽。同時,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示,教師講授的理論過多,講課枯燥乏味,還有些太深了聽不懂,因此對此類課程產生不了興趣。
4.學校態(tài)度:對于思政課這類的課程,民辦高校并不是十分重視。由于其民辦性質,投資方對思政一類的課程開設的必要性抱有懷疑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直接影響學校對思政課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學校嚴格控制這類教師的專職人數(shù)和課時數(shù)。有的民辦高校社科部沒有自己的活動和科研經費,有的民辦高校的社科部是有名而無實。低微的薪資待遇不能吸引優(yōu)秀的高水平的教師來學院講授,整個思政課的師資團隊不強,沒有老教師帶領青年教師成長,青年教師處在自我摸索的狀態(tài),所以思政課堂的總體教學質量不會太高也情有可原。
通過上面的闡述大家會發(fā)現(xiàn)公辦院校和民辦院校在思政課上有著巨大的差距,無論是在師資、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還是教學條件上,而有些差距是短時間不會改變的,例如師資、教學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運用可能的外力來實現(xiàn)思政課堂的有效性,而這個可能的外力,就是筆者今天重點要談的多媒體課件,根據(jù)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習慣,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大量地運用這個平臺,使得民辦高校的思政課堂豐富鮮活,思政課成為民辦學校學生們愛上的課程。
二、多媒體課件在民辦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現(xiàn)狀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民辦高校教學硬件的改善,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民辦高校思政課堂都能使用多媒體。因為多媒體教學具有傳統(tǒng)課堂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圖片、聲音、動畫和影音能夠很快地吸引學生的眼球,使課堂更加生動直觀,在一定方面彌補教師本身知識能力方面的缺憾,課堂學習氛圍比之以前有所好轉。但是教學效果卻常常不如預期,在實際使用中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
1.從課本到屏幕的過程。教師制作的PPT只是實現(xiàn)了從課本到屏幕的過程,也就是說僅僅是從教材語言到教材語言,而沒有實現(xiàn)從教材語言到教學語言的轉換,僅僅是把課本的內容摘錄到PPT中,安插幾幅圖片,播放幾段視頻,而沒有關注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性等,展示的圖片和影音的出現(xiàn)顯得很生硬,沒有很好的內在連接,一開始,學生也許感覺很新鮮,時間一長,學生將不再被吸引。
2.從講授者到播放員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部分老師過多地依賴多媒體課件,脫離課本基礎,把多媒體當成萬能器,上課主要圍繞多媒體進行,變成多媒體內容的講解者和播放員,而不能夠自主地發(fā)揮,造成被動的局面,出現(xiàn)與學生交流產生障礙,課堂的互動受到限制,老師對課堂的控制力反而變弱。
3.從主導者到旁觀者的過程。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往往是老師一言堂,老師是整個課堂的主導者,但自從有了多媒體以后,有的教師退出了應該扮演的角色,把主導的位置讓給了PPT這個平臺。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收集大量生動的資料,使之成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事例,一個接一個的精彩圖片,這些的確成功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大家看得熱鬧。但課后問問學生們這堂課學了什么,答案通常是不知道。原因是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首先對教授內容缺乏足夠的思考,對材料和課本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上缺乏一定的解讀,僅僅是希望只要上課大家關注就行,至于是否具有實際的意義,是否能夠真正啟發(fā)學生的思想問題,真正提高學生的理論思維和政治覺悟,這些很少考慮。這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忘掉了思政課要真正傳達的意旨,僅僅停留在表象上。
三、民辦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幾點思考
對于民辦高校思政課堂而言,因為其學生和教師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多媒體課件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它能夠有效擴充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和信息;更加形象地生動闡述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的知識點,有效提高學生領悟教學內容的能力;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誘發(fā)他們進行自我思考。因此,筆者認為民辦高校思政課堂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但這只是改善民辦高校思政課堂現(xiàn)狀的第一步,如何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最大作用,提高思政教學的實效性,需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認識。
1.要正確地認識多媒體課件,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充分認識到多媒體課件對上好民辦高校思政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應有的位置,真正用好了PPT的功能。認真解讀所講授的內容,將手段與內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多媒體先進教學手段,運用大量的圖文、影像、動畫信息,穿插重大歷史事件的視頻短片、珍貴的歷史圖片,同時融入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歷史觀點和很多貼近實際、貼近現(xiàn)實生活、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流行元素、鮮活事例,制作出契合學生讀圖要求的精美教學課件,并且以其視角的獨特,古今中外,廣征博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多元的、立體的、形象的聲畫,深入淺出、潛移默化地將教材內容深入聽眾,使課堂教學極富感染力和沖擊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創(chuàng)新教學理論,探索符合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新穎的教學是以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為基礎的。上海大學的思政課教師李梁就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是教育者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接受與反饋,以達到彼此共享、互動、共識的社會行為、活動和過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模式主要有信息源、教育者、訊息、媒介、受教育者、反饋、環(huán)境和效果等要素與環(huán)節(jié)構成?!保?]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及其模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觀察和分析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簡明、直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他的這一新的教學理論使公共基礎課性質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別于專業(yè)課教學,他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傳播過程,而這個傳播和我們一般面對面談話又不一樣。兩個人面對面談話是點對點傳播,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眼神、我們的肢體語言,直接表達我們想表達的內心世界。但是我們這個課是點對眾的傳播,學生都在一百人以上,每個人的知識儲備不完全一樣,我就要和他有一個對接,跟他對話。
李梁認為傳統(tǒng)對話的方式,隨著現(xiàn)在教育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科技的發(fā)展,包括學生自己接收信息的渠道已經發(fā)生變化,不再是單一的渠道,多媒體就在這個基礎上應運而生。我們也在傳播,我們傳播馬克思主義,也應該用多渠道,這個是從傳播的技術層面來說,它必須是這樣的。然后他聽,要讓他聽清楚,光靠老師口頭表達、肢體語言,可能力度還不夠,深度也有限。需要什么,要借助多媒體,加上更多的聲、光、電這樣的元素。李老師的信息傳播理論的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較好地解決了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的問題和大班授課交流渠道得到有效的疏通,把主流價值觀、國家意識形態(tài)一些基本要求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多媒體(語言)形式,把課堂對話建立在學生易于和樂于接受的中介基礎上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活躍了教學氣氛,有效地引導了大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突出以過程達到效果,實現(xiàn)了新課程效果在認知、態(tài)度和行動三個層次的高度統(tǒng)一。對于民辦高校的學生,他們底子薄,基礎知識欠缺,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能力較弱,思政課教學就更應該加強聲、光、電等多種元素的引入,一方面有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無形中進行。
3.提高教師素質,以教師崇高的人格魅力輻射、影響學生,提升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打造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品牌效應。對于一堂精彩的思政課,多媒體僅僅是外在的器物,誰都可以用,但有的老師用得好,有的用得不好,這里面關鍵的是教師的素質、知識涵養(yǎng)和對于這份工作的興趣、激情和高度的責任感。所謂“厚積薄發(fā)”,成功的思政課課堂教學一定是他長期的積累(包括史實、史料、鮮活的材料)和思考分不開的。所以,民辦高校的思政教師不應把多媒體課件當做救命稻草,不能簡單地將思政課效果不理想歸咎于學生,而是多多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是不是自身的素質不高,是不是完全用心去教學,是不是真正地吃透理論,是不是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喜好,是不是能把理論和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只有我們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以教師崇高的人格魅力輻射、影響學生,學做有心人,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出發(fā)來改進教學方式并引發(fā)課堂思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用心教學,這樣多媒體課件才能真正為思政課堂增光添彩,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梁.淺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及其模式[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