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瑋
在學校教學實踐活動中,師生關系作為最基本的一種關系外,也是人際沖突的一種特定的形態(tài)。近年來,學校中頻頻出現師生關系緊張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充分關注。怎樣認識師生沖突,進而解決沖突,便成為焦點。
一、師生沖突的概念
沖突作為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不論是個體間的情緒抵觸,還是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早己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國外學者的代表性觀點:
1. 美國著名學者劉易斯·A科塞(Lewis·A·Coser)認為沖突是“對有關價值、對稀有地位的要求、權力和資源的斗爭,在這種斗爭中,對立雙方的目的是要破壞以至傷害對方?!盵1]他認為沖突是行為,敵對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不是沖突,但敵對情緒可能爆發(fā)為沖突而不可收拾。
2. 美國心理學家喬·H·特納認為沖突是“雙方之間公開與直接的互動,在沖突的每一方的行動都是力圖阻止對方達到目標?!盵2]
3. 著名社會學家克·芬克對沖突的概念作了進一步的展開:“沖突是指不一致的目標各自專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敵意、觀點上的異議,以及有節(jié)制的相互干涉?!盵3]
(二)國內學者的代表性觀點:
1. 龍冠海認為沖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團體,因為反抗對方而直接公開的斗爭,表現出敵對的態(tài)度與行為。[4]
2. 俞文釗認為沖突是指工作群體或個人,試圖滿足自身需要,而使另一工作群體或個人受到挫折的現象,表現在雙方的觀點、需要、欲望、利益或要求的不相容,而引起的激烈斗爭。[5]
3. 陳振中認為:師生沖突是指師生由于在目標、價值觀、資源多寡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的對立、分歧和相互干擾的教育教學互動。[6]
二、師生沖突的劃分
師生間的沖突,依據不同的標準,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課內沖突與課外沖突
課內沖突是指師生之間在課堂教學時間內發(fā)生的沖突,例如學生不遵守紀律,擾亂課堂秩序等等。課外沖突則是指發(fā)生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的沖突,例如教師對學生不管不問,學生故意不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等等。有些情況下,課外沖突會延伸到教師與學生家長產生沖突。
(二)顯性沖突與隱性沖突
顯性沖突即師生之間矛盾激化,并通過雙方公開或直接的行動表現出來,如師生之間的言語辱罵、人身攻擊甚至毆打等。而隱性沖突則是指師生之間沖突的一方通過靜默、曲解指令或在沖突之外事件的歪曲執(zhí)行等方式表現出來,如學生對教師的勸告不聞不問或曲解,科任教師通過班主任或其他教師來制裁當事學生。隱性沖突是顯性沖突的前期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則可能爆發(fā)轉化為顯性沖突。[7]
(三)一般性行為沖突與對抗性行為沖突
根據沖突的程度不同,可以將師生之間的沖突分為一般性行為沖突與對抗性行為沖突。一般性行為沖突是指師生有對立或對抗的行為發(fā)生,但表現得不是很嚴重,程度不高,是教師可以控制的,對教學秩序的影響不是很大。例如,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等。而對抗性沖突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激烈的對抗性行為,相對一般性行為沖突而言,表現得比較嚴重,程度較高,教師的可控性也不高。例如,學生以激烈的情緒抵制教師的行為,教師與學生雙方都以非理智的態(tài)度和行為來表示對對方的敵對態(tài)度,甚至會出現辱罵、毆打等過激的行為。
(四)現實沖突與非現實沖突
教師與學生間發(fā)生的沖突有時是由于某種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某一既定目標沒有達成,這類沖突屬于現實性沖突,因為沖突僅僅是達到特定結果的一種手段。非現實性沖突不是由競爭性的目標引起,而是由于其中一方釋放緊張狀態(tài)的需要,沖突本身就是目的。[8]
三、師生沖突的原因
任何問題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師生關系沖突也是如此。對沖突產生的原因進行規(guī)納,簡要地從以下幾個因素來分析:
(一)社會因素
盡管國家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但經費和資源的嚴重缺乏依舊是我國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師生比不協(xié)調,在我國中小城市及邊、偏遠貧困地區(qū)更是如此。在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便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這種情況下,教師主要做的就是維護正常的教學,順利完成教案設計的內容。教師的工作成果往往得不到應有的理解與尊重。教師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失誤,但失誤的原因也不能全部歸納為教師個人的責任,可能是由于教師制度及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環(huán)境欠佳所致。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提倡素質教育,但實際上也并未完全實施?!皯嚱逃庇^念早己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社會上用人單位對學歷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即使是一些并不需要太高教育背景的職位,所以有些家長認為只有孩子上了大學才能有出路,對孩子的高期望就會轉化為對教師的高期望,往往會將教師理想化。
(二)教師因素
在班級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引導的效果因情況而異,受制于許多因素,從教師方面來看,最重要的制約因素莫過于教師的權威。自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首先,以大眾傳媒為主干的社會因素教育功能的發(fā)揮,打破了學校教育和老師在知識傳授中的壟斷地位,使得教師專業(yè)權威的鞏固與發(fā)展受到質疑與挑戰(zhàn)。學生的自我意識及民主意識不斷提高,在課堂上自由地表達意愿,使得教師對課堂的控制變得愈發(fā)困難,如果教師角色扮演不當,就會引起學生對教師課堂角色的懷疑。其次,教師的素質不高也是導致沖突發(fā)生的因素之一。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問題、教育觀念的偏差、法制觀念的淡薄,對差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及體罰學生等,都會引起學生以及家長的不滿,進而引發(fā)師生沖突,導致一般性沖突轉化為對抗性沖突。第三,教師與學生間缺乏溝通。很多情況下,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僅限于課內溝通,課堂之外的溝通很少。教師對學生不了解,在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誤解學生,師生之間的溝通方法不對等都會引發(fā)沖突。
(三)學生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轉變,首先學生的獨立意識、獨立精神日漸增強。尤其是到了初中階段,他們在行為方式、語言、穿著打扮方面追求個性,同時對于成人的價值觀持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態(tài)度。如果教師不能理解這一特點,就很容易導致沖突發(fā)生。其次,學生是正在成長的價值個體,不論是在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不成熟,價值觀容易出現錯位,由此而引發(fā)的逆反心理,容易使學生呈現出一種反向思維的心理傾向,很有可能會因為自身的價值觀與教師不同而自喜。教師在學校中傳授和維護著社會所公認的普遍的價值觀,如果學生對教師的價值觀不認同,就會影響他對教師權威的服從。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與教師發(fā)生沖突,甚至產生矛盾。第三,有些學生因為學習壓力過大,幾乎整天是讀書、寫作業(yè),沒有什么課外時間,覺得非常疲憊,加之家長的督促,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對學習的厭惡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表現出情緒焦躁、心情不佳,易發(fā)脾氣。在學校容易與教師發(fā)生沖突,以此作為宣瀉。第四,有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根本不努力學習,甚至是“被迫的”,或者是有部分學生由于家庭及自身原因自暴自棄,在課堂教學中,可能就會因為這一小部分學生影響教師的心情,進而影響了正常的師生交往關系。
(四)學校因素
學校的教育理念對學生會產生影響。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目的在于煥發(fā)人的天性,培養(yǎng)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個性。但學校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帶有功利性。因此學校間就會建立信譽、爭取生源的競爭。競爭導致的后果就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升學率和錄取率。只有這些提高了,學校才會有知名度,才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學校的領導者就會聚焦在學生考試分數上,因而教師的全部精力也必須放在提高學生的分數上。為此,學校將學生的時間安排得緊緊的,學生幾乎沒有自己的休閑時間。這樣的管理缺乏民主性,學校對學生管理過死,學生沒有自由,意味著教師也就失去了自由。學生與教師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易發(fā)生沖突。
(五)家庭因素
除了學校,家庭就是學生主要的學習與生活的場所。家是個體成長的起點,不適當的家庭環(huán)境與家庭教育都會對學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而影響到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也不少見。首先,家長教育觀念的偏差。有些家長認為,學校是專門教育學生的場所,教師則承擔起教育學生的角色,家長則為其解決生活問題就足夠了。因此,對教師的期望近乎于理想化的程度,若有問題,首先就是從教師身上尋找原因。家長的這種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孩子,當學生對教師有不滿情緒時,習慣性地從教師身上尋找錯誤,所以極易與教師發(fā)生沖突,甚至于產生對抗。其次,社會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家庭的不完整對學生的心理會造成創(chuàng)傷。有些學生會因此而頹廢,將自己置身于一個受傷者的角色,或者是自己放棄自己。這樣的孩子由于缺少關懷,缺乏家庭的溫暖,內心趨向封閉、孤辟、敏感,容易與教師發(fā)生沖突。第三,現在不乏有家長依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觀念。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思維,習慣于以武力來解決問題。這種蠻橫的方式極易使孩子與家長產生隔閡,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學校,這樣的孩子則會有意無意將對抗情緒轉嫁于同學及教師身上,因而導致師生沖突。
四、師生沖突的應對策略
師生沖突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如何解決就顯得尤為重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一)加大教育投入,改變評價模式
首先,當下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即是投入不足,其中教育資源短缺正是首當其沖。這是造成學校間師生沖突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對師資的投入。其次,要改變“應試教育”為主的發(fā)展模試,現在有的教師還是根據傳統(tǒng)的智力觀去評價每一個學生,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績不好的則被認為是“差生”,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教師不能平等地對待學生。每個學生都同時擁有多種能力,在每個學生身上所體現的方式和程度不一而己。因此,評價一個學生的優(yōu)劣不能僅憑學習成績的高低,要改變一切只看分數的現狀。對于不同特點的學生,教師要重視個別差異,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要根據學生的特征,因材施教,讓學生全面發(fā)展,讓每個學生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
(二)尊重、接納學生,學習溝通方式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關系。要化解師生沖突,教師首先必須學會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愛好,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理想,尊重學生的人格等等。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在學校中,教師的尊嚴往往是不容侵犯的,學生的尊嚴卻被大大的忽視了。所以,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在心里尊重、敬佩教師。其次,教師要幫助關懷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學生才能從心底里接納教師。當沖突發(fā)生,要了解情況后,再做出合理的判斷。掌握恰當的處理沖突的方法,就能更好地處理。
(三)加強教學能力,提升教師素質
在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學生評價老師的一個方面。當學生的學習得不到滿足時,學生就不能信服教師。教師的個人魅力在學生心中樹立不起來,那么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師生發(fā)生沖突也是難免的。所以,應加強教師的教學能力。其次,教師個人的魅力在日常交往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行為、處理問題的方法、教學態(tài)度能否得到學生欣賞和信服,對于處理師生的矛盾也是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去提升自我素質。
(四)增進有效交往,增強家校合作
家庭是孩子生存和成長最基本的單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然而,現實中有不少家庭不當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如有些家長對孩子過于嚴厲、有的則過于溺愛、過于放縱,這些都為學生與教師沖突埋下了隱患。所以,學校要開設多種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渠道,教師則應配合學校,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種種表現及以往的經歷,同時也要虛心向家長請教,聽取家長意見,多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力關注孩子。
注釋:
[1]何景熙,王建敏.西方社會學史綱[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85.
[2]喬.H.特納.社會理論的結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1-212.
[3]喬.H.特納.社會理論的結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1-212.
[4]龍冠海.社會學[M].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86:86.
[5]俞文釗.管理心理學[M].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93.78.
[6]陳振中,重新審視師生沖突.教育評論[J].2000,(2):40.
[7]張旌旗,師生沖突探微.宿州師專學報[J].2003,(1):97.
[8]王琴,學校教育中師生沖突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