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佩珍
采訪指導課,是綜合實踐方法指導課中的基礎課型,其目標指向學生實際操作需要,是為學生活動服務的。目前,在各類展示課上選擇采訪指導課呈現(xiàn)課堂教學的教師很多。這些課,指導方法不同,目標設定就不同,呈現(xiàn)出的理念也不同,達到的效果更不同。下面例舉兩段指導實例:
實例1:
1. 研一研設計技巧:出示某組同學的采訪設計,師生討論得出采訪要“明確對象,緊扣目標,具體明了”的結論。
2. 試一試問題設計:根據(jù)自己的主題,運用學到的方法至少設計三個以上的采訪問題。
3. 做一做模擬采訪:現(xiàn)場采訪,請老師對設計的問題評價,讓學生說一說采訪感悟。
實例2:
1. 隨機演繹采訪:教師與一學生一問一答后問:這是采訪嗎?得出“采訪要準備”這一結論。
2. 看錄像談采訪:播放電視臺叔叔采訪實況,說一說采訪需作哪些準備?
3. 二度采訪模擬:我們剛才的采訪可以怎樣改善?把小組討論要點落實到采訪中,老師再找個同學試一試。
4. 小組嘗試模擬:圍繞小組研究主題試一試,角色要分配好,問題要設計好,進行全班展示,其它小組作出評價。
問題歸納:
1. 將采訪指導這一系統(tǒng)過程看作簡單的教化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匆匆而過,試圖一節(jié)課解決關于采訪的所有問題,學生沒有獨立思考,沒有自主探究,其實不是“綜合實踐”。
2. “設計采訪問題”是采訪指導過程中的難點,讓學生參照一下,模擬一下就以為他們會設計采訪問題了,這是違反了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3. 淡化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特性,教師方法指導缺位的遺憾,導致學生的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性,全程體驗的方式,使學生的實踐活動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以上實例來自一線教師課堂,折射出活動中教師有指導但指導流于形式,缺乏實效。要改變教學策略,提高綜合實踐活動采訪指導課的實效,我們必須抓好以下三個要點:
要點1:從框架到細節(jié)
框架:程序性方法的指導。
細節(jié):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指導。
郭元祥教授在《綜合實踐活動呼喚教師的有效指導》一文中說:要加強程序性方法和問題解決方法的指導,建立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指導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或指導常規(guī)。研究采訪指導,我們首先要厘清“采訪指導”這個系統(tǒng)的程序內(nèi)涵,順應兒童的認知和年齡特點有節(jié)奏、有梯度地分節(jié)點設置,分課時指導,有目的點撥,從“結構”層面去整體把握一種指導規(guī)范,而不是組織了設計采訪問題,模擬了采訪場景就認為完成了采訪指導,終止了指導過程。
采訪指導這個實踐活動系統(tǒng)可能包括認識采訪、設計問題、采訪輔助、模擬采訪、采訪記錄、采訪整理……這些具體的內(nèi)容就是綜合實踐活動采訪指導課的細節(jié),也就是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指導。其中,設計采訪問題、記錄采訪要點、整理采訪報告是小學生實踐活動的難點,也就是指導教師最須著力研究的關鍵細節(jié)。對于這些要點,應該劃歸專門的課時去指導研究,才能切實攻破。
采訪指導從框架到細節(jié)運作的過程,考驗的是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科學地認識課程、有思路地開發(fā)課程、有條理地實踐課程能力的工作。
要點2:從有形到無形
有形:范例指導給予學生前進的拐棍。
無形:適度指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但開放性并不等于不講方法的合理性和操作過程的規(guī)范性。方法指導從本質上講離不開習得間接經(jīng)驗,因此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依托優(yōu)秀范例的啟示,融合教師的恰當點撥、學生的自主探索、同伴的交流幫助,有利于他們結合已有經(jīng)驗和認識基礎,全面深入地把握研究方法的要點。
為讓學生對采訪的全過程有個初步認識,我曾拍攝過一段“一次不完美的采訪”,讓學生從中找出“你認為的缺憾”,從感官刺激開始生動地詮釋小采訪中的大學問,即:采訪要確定時間地點、準備采訪工具、做好采訪記錄、注意采訪禮儀、設計采訪問題、寫好采訪筆記……這樣的范例,給予學生的研究活動以一個樣式參照,使采訪指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指導“有形”。
當然,教師的有效并不是事無巨細地告訴,在采訪指導中教師既不能放任,也不要包辦,要把握好教師指導的“度”。在采用范例指導給予了學生前進的拐棍后,教師要有適時、適當、適度隱退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加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力度。其實,從“有形”到“無形”是教師采訪指導過程中一種“轉身動作”,是教師了解學情的過程,也是錘煉有效指導能力的過程。
要點3:從課內(nèi)到課外
課內(nèi):綜合實踐活動課內(nèi)側重采訪基本方法的指導。
課外:其它學科和校外滲透共通知識能力的再提升。
我們通常所說的采訪指導過程,除了實景采訪外的認識采訪、設計問題、采訪輔助、模擬采訪、采訪整理等都是可以在課堂內(nèi)進行的。課內(nèi)師生與生生,組內(nèi)與組間的研究探索多指向于采訪的基本方法。學生在3~6各年段中可能會多次用到采訪這個方法去解決研究問題,所以教師的指導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的變化,初次涉及這一方法要系統(tǒng)、規(guī)范地指導,第二第三次用到時就要考慮針對某一細節(jié)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實踐,使采訪的課內(nèi)方法指導始終保持較高的有效性。
學生的探究體驗不能單單寄希望于有限的幾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課,它應該滲透于語文、數(shù)學、科學、音樂、美術等各個學科中,拓展到課外這個更廣闊的天地中。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五年級下冊、六年級上冊中,都有涉及到“采訪”、“訪問”的口語交際和習作要求,其訓練的目的更多的指向于語言的流暢,表達的清晰、交流的禮儀。我們要分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采訪”與語文課程的不同側重,充分彰顯學科特點,同時也要與語文教師協(xié)同互助,在小主題呈現(xiàn)、成果展示、活動評價等方面互通配合,使綜合實踐活動的采訪指導得到更有效的課外延伸。
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有效指導的策略,是目前課程實施中需要注意的基本問題。它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我們從眾多的方法中找到適合學生研究個體,適合學生研究小組群體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從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實際體驗、發(fā)展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師的反思性實踐有助于增長教師教學的臨床知識與實踐智慧,做綜合實踐活動的反思性實踐者,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