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奎
一所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運作有可能缺少很多的硬件配備,如教學樓、活動場地、教學儀器及設施等;但它從來不會缺少的就是教育者:教師;受教育者:學生;間接教育者:家長、社區(qū)、社會等等。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教育離不開人的活動。處理好教育者與管理者、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與間接教育者、管理者與間接教育者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保障學校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 教育管理者與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1. 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的關系。一所學校就是一個小的社會。每天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處理好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是個促進;處理不好,有可能會影響正常工作的開展。我所倡導的就是民主議事。領導不能搞“一言堂”。別看有些事情小,但它真的會影響教職工的工作情緒。所以,遇事必須要全體教職工的討論,充分發(fā)表意見。不見得所有的意見都會采納,但是給各位一個闡述自己意見的機會,就是對教職員工的一份尊重,也許這次他的意見采納不了,但下次他的意見正可行。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發(fā)表言論“不唯上、不唯權”,民意通達才是高效管理的保障。
談到民主也必有集中。我們領導的責任就是將大家的民主言論充分融合起來,統(tǒng)一觀點、統(tǒng)一認識,達成共識,這樣才會使教育工作順利開展。我們的集中是考慮民意后的集中。汲取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努力將每項工作做好,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學校工作的成功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行為,而是集體力量的結晶。
2. 關心教職工的身心健康。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作為一位管理者,絕對不能忽視教職員工的身心健康,不能急功近利,只顧教育業(yè)績,而不顧教師的身心健康。只有在每位教職員工都精神飽滿、身體各項功能都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才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一位教師就算他再敬業(yè),可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得當,導致重病纏身,再堅持上課也是飲鴆止渴,不會有好的效果。大家都經常聽說“一只貓”的案例,就是一位領導的焦躁情緒最后影響到和他毫無關系的一只小貓。其實細想,這種潛意識的影響是很可怕的。我們每天面對學生,身體不好,如感冒有可能會傳染整個班級;心情不好,也可能會令無辜的學生遭到申斥。
所以,我鼓勵教職工要經常參加鍛煉,進行各種方式的心理疏導,預防教師的亞健康狀態(tài)和職業(yè)倦怠。我和領導班子成員經常深入到教職工中間,和他們談心,交朋友。這不是表面文章。只有彎下腰來傾聽,才會有人和你促膝談心,把一些不良的情緒和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二、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學校的教育者包括全體教職員工。注意,我在這里沒有把工作人員區(qū)別開來,是因為我特別推崇任國權校長的一句話“教育無小事,無處不課堂。”只要是學校的工作人員,都應該肩負起教育者的責任。一位教師教會學生知識,教導學生做人;一位工友同樣也有這樣的責任。只不過是內容會有不同。正所謂“教育者各有所長,受教育者各取所需”。
三、 受教育者與間接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如果遇到一位懂教育、負責任的家長,那我們的教育工作可能會輕松一些,二者相互配合,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每個學生都是智力優(yōu)等的學生,理解事物超快,講文明、懂禮貌,我們的教育工作也會很好地開展;但事與愿違,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懂得教育,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優(yōu)等生。作為學校,就不能只是怨天尤人、不負責或推卸責任。巧妙地利用二者之間的關系,使之更融洽,更和諧,因勢利導,利于教育的開展,才是我們要做到的事情。
四、 管理者與間接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處理好學校、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長支持學校和教師的工作,那么學校在開展各項工作的時候,會有許多便利的條件,不用牽涉太多的經歷來處理與家長的關系。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反之,則不然。家長不認可學校的工作,那他就會不自覺地影響孩子和學校的關系,造成學生對學校的活動不熱心、不關心、沒耐心,那只會讓我們的工作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