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群榮 張華騰
摘 要: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的陸軍軍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開辟了晚清軍事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的新領域,在法規(guī)制度、教育訓練等方面為各省武備學堂提供了可資參照的成法。北洋武備學堂因應了晚清軍事早期現(xiàn)代化變革的要求,培養(yǎng)了一大批合格的軍事人才,在反抗外來侵略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較好的軍事素質,并為袁世凱所重用,在清末新軍編練和軍事教育中發(fā)揮了重用作用,進而成為北洋集團的骨干班底,對清末民初歷史影響甚大。
關鍵詞:北洋武備學堂;晚清;軍事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
中圖分類號:K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6-0016-06
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肇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在缺乏中央權威的情況下進行的,其領導力量是以漢族人為主體的地方督撫。位居要津的李鴻章在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與晚清早期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北洋武備學堂即為代表之一。目前,學界關于北洋武備學堂的研究論文有3篇,臺灣學者王家儉《北洋武備學堂的創(chuàng)設及其影響》(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1965年4月),重點分析武備學堂對民初政局的影響及其形成的社會根源;姚錦祥《論北洋武備學堂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南京師大學報》1992年1月)重點考察北洋武備學堂對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產生的影響;冀滿紅《中國近代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旖蛭鋫鋵W堂》(《軍事歷史》1998年第2期)論述天津武備學堂的創(chuàng)辦情況及其影響。在晚清軍事教育史著作中,只是介紹北洋武備學堂概況。學界對北洋武備學堂的研究主要論述其歷史影響,而對產生影響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的思考。本文主要分析北洋武備學堂在晚清軍事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中的實踐和制度創(chuàng)新及其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因。
一
李鴻章認為面臨“數千年大變局”,“識時務者當知所變計耳”, [1]于1885年在天津創(chuàng)辦武備學堂——北洋武備學堂。 “武備學堂在唐家口柳墅舊址,光緒十二年八月(應為十一年五月)奏建。時海防練軍練習洋操,特于各軍調取少壯材武之士,入堂學習洋語、洋文并算學、陣式,以備異日將領之選,約百二十人為率,延西人教習。嗣后京旗子弟亦派送入堂,分班習練,規(guī)模益宏,由北洋大臣委道員總司其事。”[2]北洋武備學堂在章制和教育模式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推動了晚清軍事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
(一)實行軍事教學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晚清軍事教育的新模式
首先,在章制上仿照船政學堂和天津水師學堂制定較為完備的章程。為保證武備學堂教育方針的貫徹執(zhí)行,1886年李鴻章制定了《北洋武備學堂學規(guī)》作為學生的行動指南?!秾W規(guī)》全文四十六條,并附有《續(xù)定章程五條》,是一部較為完備的軍事學堂管理規(guī)程,成為以后各軍事學堂參照的成法。其內容包括:學堂設立的宗旨、學習目標、行為準則、訓練標準、課程內容、考試方式、學生待遇以及獎懲辦法等?!秾W規(guī)》的宗旨明確:“武備學堂為造就將材而設”,要求“諸生來堂肄業(yè),于戰(zhàn)陣攻守之法,宜視為身心性命之學,朝夕研求,不遺余力?!盵3]《學規(guī)》對學生的紀律要求較為嚴格,課余時間的規(guī)定是:“功課畢后,各歸臥室。就枕尚早,即溫習日間功課”,“閑書小說,除《三國演義》外,一律不準偷看?!盵3] 并且規(guī)定“每晚10點鐘時,即宜各歸本室休息”。 [3]《學規(guī)》還對衛(wèi)生行為作出規(guī)定,“學堂及各臥室廊下均懸字紙簍,諸生宜隨時將廢字紙置諸簍內,不得任意棄擲糟踏擦物包裹,違者記一過?!?[3]
其次,在課程設置上以傳授西方軍事技術的課程為主,以軍事理論和思想教育的學科為輔。北洋武備學堂開設的有關軍事技術的課程有:基本戰(zhàn)術、應用戰(zhàn)術、圖上戰(zhàn)術、戰(zhàn)略學、溝壘學、彈道學、軍制學、野外勞務、步兵操典、氣球學等。軍事教育的內容較為系統(tǒng),旨在使學生掌握新式軍事技術。學科開設孫子兵法、管子兵法、國文、算術、幾何、三角、代數、地理、中外歷史、政治學、格致等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同時,思想教育特別注重培養(yǎng)忠君意識,《北洋武備學堂學規(guī)》要求“每日由漢教習摘錄經史一則,書于黑板,令諸生照錄,講解透徹,感發(fā)忠義之心?!?[3]慈禧太后在批準李鴻章《創(chuàng)設武備學堂折》的懿旨中亦明確指出:“陸軍將材,以武備學堂為根本,除講求戰(zhàn)備外,兼習經史,甚為合宜”,[3]以期培養(yǎng)中西會通、文武兼?zhèn)涞母呒墝⒉?,其中也蘊含了“中體西用”的辦學指導思想。
再次,在師資構成上聘用外籍軍官充當學堂軍事教習。李鴻章先后聘請德國教官李寶、崔發(fā)祿、哲寧、那珀、博郎、閫士、已思壬、艾德、黎熙德、敖耳、高思茲等11人來武備學堂任教,“該軍官等或熟精槍炮陣式,或諳習炮臺營壘作法,皆由該國武備書院讀書出身,技藝優(yōu)良,堪充學堂教師之選?!盵4]學堂教學安排次序分明,軍事教學由德國教習負責,采用德國操法,授課時配有翻譯人員,漢教習講授中國經史課程。管理由中方人員負責,“監(jiān)督、提調、漢教習,無論學規(guī)、功課,均歸稽察。如各生有情傲不馴等事,應由監(jiān)督、提調當場申飭;如有不悛改,斟酌輕重,再稟總辦,分別責戒記過,其情節(jié)較重者斥革?!?[3] 北洋武備學堂確立了由總辦負責、會辦協(xié)管的治校模式;軍事技術教學由洋教習負責、漢教習協(xié)助的教學模式,在當時的軍事教育上獨樹一幟。1886年,醇親王奕譞肯定了北洋武備學堂培養(yǎng)陸軍人才的教育模式,“練陸軍人才則以武備學堂為根本;……各生徒于陸路槍炮臺壘之法,……童而習之,長令入營帶隊,必得實用,將材自日出而不窮。亟須逐漸推廣,為費無多,而裨益甚大。此察度陸軍不宜遽裁,學堂仍須推廣之大概也?!?[5]
(二)實行陸軍人才培養(yǎng)機制創(chuàng)新,推進晚清軍事制度改革
首先,北洋武備學堂仿照德國陸軍推行規(guī)整的軍事編制。全體學生編為4個大隊,每隊3大排,每大排3小排。每大隊126人,每大排42人,每小排14人。每大隊各有大隊長1人、副大隊長1人,每大排有大排長1人,每小排設小排長1人。學生518人,共編為步、馬、炮、工、輜5科,每科100人。余18人學習汽球及修械。另外設總隊長1人,管轄4個大隊,由監(jiān)督兼任。[6]相較于淮軍營制,德國步隊編制優(yōu)勢十分明顯:“層層節(jié)制,又節(jié)節(jié)策應,故每戰(zhàn)制勝,即敗亦不潰散?!?[7]北洋武備學堂的軍事編制深刻影響了清末新軍編制的改革。在編練北洋常備軍的過程中,袁世凱亦推行德國步隊營制:“每營管帶一員,幫帶一員,隊官四員(各帶一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每棚兵目十四名,共一百二十六名)”。[8]因而,袁世凱的軍制改革是以北洋武備學堂實行的步隊編制為基礎的。“袁世凱在軍制方面的改革,揭開了清軍編制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國近代軍制史上是一個重大轉折?!?[9]
其次,實行新的軍事實踐制度和軍官任職制度。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陸軍將材,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注重課堂教學與實戰(zhàn)演練相結合。北洋武備學堂實行軍官見習制度,即每年7—8月,學員須到旅順口或山海關等地軍營見習。7月主要學習步兵、騎兵、野戰(zhàn)炮兵以及工程兵的軍事指揮技能;而8月則是測量和繪圖作業(yè)。同時,北洋武備學堂實行學生考試選拔回營任職的做法?!耙荒昶跐M,稟請大考后,填給執(zhí)照,咨送回營當差。其考列優(yōu)等者,遇有哨官、哨長缺出,先盡拔補。如本系哨長,記升哨官;本系哨官,循資作為幫帶?!?[3] 為保證生源質量,李鴻章于1886年實行入堂學生選拔考試制度,規(guī)定“今擬請通飭各營將領,于弁目子弟中,擇其文義粗通、年齡尚輕、質地靈敏、氣體強壯、相貌魁偉者為式,由各營挑選二名,考驗如式,再行咨送。一月以后,由本堂察看,如有不堪造就者,仍咨遣回營,挑留學習,擬以百人為額?!?[3]北洋武備學堂開創(chuàng)了新式陸軍軍官的培養(yǎng)模式,為地方督撫興辦軍事學堂提供了可資效仿的成例,在晚清軍事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中起到了推動作用。1887年,張之洞在廣州仿照北洋武備學堂創(chuàng)設廣東水陸師學堂。1891年,“提臣葉志超亦于山海關防營分設學堂,挑選弁兵一體肄業(yè)?!?[4] 聶士成曾考察山海關武備公所,指出“堂中學者二年后例至天津考試,果得拔取優(yōu)等,亦援例給獎,定章也?!?[10]1895年聶士成亦創(chuàng)辦開平武備學堂,第一期招收學員200名,由武毅軍的步兵、炮兵中考選,學制三年。1898年第一屆學員肄業(yè),有12名優(yōu)秀學員留校任教,其余均編入蘆臺新軍各營任教習、候補哨長等職。在清末新政推行過程中,各省以北洋武備學堂為參照,相繼設立武備學堂。1904年,全國已有廣東、江蘇、浙江、貴州、陜西、安徽、山西、四川、福建、甘肅、湖南及河南等12個省設立武備學堂,晚清陸軍教育獲得長足發(fā)展。
因應軍事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在1904年9月清廷頒布《陸軍學堂辦法》15條,標志著晚清軍事教育邁入了制度化、正規(guī)化的軌道。
(三)培養(yǎng)一大批新式軍事人才,加快了清末軍事變革的進程
李鴻章創(chuàng)設北洋武備學堂,以期“可備國家干城御侮之用”。[4]李鴻章對北洋武備學堂曾寄予厚望,對入堂學習的弁兵加強考核,先后三次上奏對優(yōu)秀的學員給予褒獎,“臣親臨考驗各項操法,一律嫻熟,試以炮臺工程做法及測繪,無不洞悉要領,因擇其屢考優(yōu)等生,飭令回營轉相傳授。學生之著者有: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段芝貴、陸建章、王占元、雷震春、張懷芝、曹錕、李純、蔡成勛?!盵4] 然而,學生在北洋各營“各老將視之不重”, [11]淮軍的面貌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甲午戰(zhàn)后,清廷上下“一時內外文章,爭獻練兵之策”。[12]“于是胡燏棻奉命練兵,咸定武軍十營于天津。光緒二十一年冬,以袁世凱統(tǒng)之,增募為七千人,號新建軍,駐兵于天津南之小站。以武備學堂肄業(yè)生為軍官,兵制悉仿德人,是為北洋派軍隊之原始。” [13]小站時期,北洋武備學堂肄業(yè)生積極輔佐袁世凱練兵,成為袁世凱小站班底的骨干力量。段祺瑞、馮國璋和王士珍被譽為“北洋三杰”,為新建陸軍的訓練立下汗馬功勞。段祺瑞被任命為小站隨營炮兵學堂的監(jiān)督和總教習,“世凱深器其人,于訓練新軍之事,一以委諸祺瑞?!盵14]馮國璋被袁世凱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jiān)督,不久又升為督操營務處總辦,全面負責新軍訓練工作。馮國璋“訓練操法,整飭規(guī)矩”,[7] (13)修訂了一整套營制軍規(guī)、訓練章程及考核條例等。王士珍是袁世凱練兵的主要助手,充當督操營務處會辦、工程營管帶兼學堂監(jiān)督,“軍中事無洪纖,不諮公者,袁輒不為畫諾?!盵15]小站練兵成效顯著,“該軍僅七千人,勇丁身量一律四尺以上,整肅精壯,專練德國軍操。馬隊五營,各按方辨色,較之淮、練各營,壁壘一新,文忠默識之”,[7] (1028)北洋武備肄業(yè)生“固與有力焉”。[16] 袁世凱因小站練兵而政治聲譽日升,1899年出任山東巡撫,繼而編練武衛(wèi)右軍先鋒隊,創(chuàng)辦一系列軍事學堂,許多北洋武備學堂肄業(yè)生參與其事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雷震春“歸國,練兵小站,檄為炮隊教官,洊升協(xié)統(tǒng),有勇知方,骎骎大用矣。先是援例捐同知,明恥教戰(zhàn),成效卓然。調參謀處總辦,兼領德州機器制造局,剔弊考工,措施得當?!?[15] (787) 北洋武備學堂肄業(yè)生追隨袁世凱積極投身于晚清軍事早期現(xiàn)代化的實踐,既編練出清末第一支新式軍隊,又為后來編練全國新軍培養(yǎng)了一批將校官弁。1902年北洋武備學堂 “其畢業(yè)諸生材藝有成者,或拔任營員,或經湖北、山西、陜西各省紛紛咨調,派充教習營弁。”“近時直隸募練新軍,所派將弁官弁,亦多取材于此?!币远戊魅?、馮國璋和王士珍為代表的北洋武備學堂學生輔助袁氏訓練北洋常備軍,繼而訓練北洋六鎮(zhèn)新軍,在推動清末軍事變革的進程中有諸多建樹。
二
對于因民族危機而開啟的陸軍軍事教育的早期現(xiàn)代化進程而言,“在晚清建立武備學堂里面,以天津武備學堂的影響最大?!?[17]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是晚清軍事早期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晚清面臨的大變局中,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現(xiàn)在時局多艱,國勢積弱,各直省伏莽未靖,蠢動堪虞,非練兵無以衛(wèi)國,亦非練兵無以保民。” [7] (365)編練現(xiàn)代化的軍隊需要大量的懂得西方軍事技術的新式軍官,為軍校肄業(yè)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機遇。武器的更新,軍事現(xiàn)代化技術的運用都對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舉未廢,中人以上恥于投筆,其來者半皆鄉(xiāng)曲無知之輩?!?[18]晚清軍事變革的實踐迫切需要接受過正規(guī)軍事訓練的軍官。傳統(tǒng)的武舉制度滿足不了晚清軍事早期現(xiàn)代化對合格軍官的需求?!皯淇普撸饺账暯耘c兵事無涉,既不曉槍炮之情,復不諳營陣之法?!?[19]然而,“除學堂、練船外,實無可造就將才之處。惟朝廷似不甚重其事,部臣復以尋常勞績苛之,世家有志上進者皆不肯就學。” [20] 1896年張之洞奏稱:“整軍御侮,將才為先,德國陸軍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國上下無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將領營哨各官無一不由學堂出身。今欲仿照德制訓練勁旅,非廣設學堂,實力教練,不足以造就將才。” [19] 地方督撫已經充分地認識到受過軍事學堂訓練的軍官對于國家軍事早期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李鴻章就認為:“今之統(tǒng)兵將領皆從前屢立戰(zhàn)功,已擢顯職,年力漸就衰頹,后起材武之士全賴學堂為之,甄拔造就,若使精心向學,屢考冠群者進身無路而不予以升遷,殊不足以資鼓舞而開風氣?!?[4] 1901年6月,張之洞和劉坤一聯(lián)名上奏:“武生年壯有志者,令其講求武學以備應募入伍之用,營弁精操練者,在標有戰(zhàn)功勞績者,登進之途較寬,必皆鼓舞奮興而將校皆有實用,以誠自強講武之一大關鍵也?!?[20]晚清軍事早期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使得武舉選拔軍官的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1901年9月,清廷發(fā)布停止武科的上諭,“承認了受過技術訓練的軍官的價值”。[21]由于正式確立了軍校肄業(yè)生出任軍官的任職制度,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的陸軍軍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肄業(yè)生,較早地融入到晚清軍事變革中,為編練清末新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袁世凱對北洋武備學生的重用和提攜,使之成為北洋集團的主體力量。甲午戰(zhàn)后,清廷高度重視整軍經武,“詳察漢納根所議,實為救時之策”。[22]編練新軍首先要有懂得軍事技術的將弁。當時,受過西式軍事訓練的軍官除了少數軍事留學生外,主要來自北洋武備學堂。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小站接練新軍,“到營察看情形,尤覺設立學堂為練兵第一要義”。而“中國舊有將弁,……不但于各國兵學毫無領略,即中土古今名將治軍之道,亦屬茫然。以之捍御外侮,恐心無制勝之道?!?[7] (62)練兵須先選將,于是袁世凱“遇有才具出眾、堪資任使各人員,由臣處不拘階途,奏請破格擢用”。 [7] (480)袁世凱網羅一大批北洋武備學堂肄業(yè)生,破格提拔為各級軍官,擔任小站練兵和隨軍學堂的各種重要職務。1896年1月,段祺瑞被袁世凱破格提拔為炮兵營統(tǒng)帶兼炮兵學堂監(jiān)督;王士珍在投靠袁世凱時,被任命督操營務處幫辦兼講武堂總教習。到1896年4月,“武備學生充該軍統(tǒng)帶、幫帶、領官、哨官、哨長、教習者計已一百三十余名”, [9] (54)如段芝貴、陸建章、曹錕、王金鏡、商德全、田中玉、張懷芝等?!氨毖筌婈犞苡梦鋫鋵W生者,其一為聶士成,其一為袁世凱?!薄叭酥畞y,聶軍死于難”,“獨袁世凱率其軍以進入山東,不惟免于難,且因之成大功焉?!?[23] 1899年袁世凱率武衛(wèi)右軍進入山東,嚴厲鎮(zhèn)壓義和團,維持了山東穩(wěn)定的局面,而為朝廷所倚重。及至袁世凱繼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晚清早期現(xiàn)代化的主要領導力量便轉移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集團。他們在山東、直隸和東北推行早期現(xiàn)代化,尤其是使直隸成為清末區(qū)域早期現(xiàn)代化的樣板。在此期間,北洋武備生追隨袁世凱并得到重用,從而成為北洋集團的骨干班底。1905年北洋六鎮(zhèn)編練成型,北洋武備生出任各鎮(zhèn)統(tǒng)制的有:何宗蓮、王英楷、張懷芝、段祺瑞、曹錕、吳鳳嶺、王士珍等;出任標統(tǒng)的有:鮑貴卿、田中玉、楊善德、王占元、吳長純、盧永祥、王懷慶、唐天喜、趙玉珂、賈賓卿等。北洋武備學堂成為北洋軍系早期的軍官培育基地,“袁世凱提拔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王士珍等武備學堂肄業(yè)生作為他的左右手,從小站開始,直到北洋六鎮(zhèn)的成立,都是以武備學堂系的學生為骨干?!?[24]正是在袁世凱的重用和提攜下,北洋武備派發(fā)展成為一支在清末具有相當能量的軍事勢力。因而,“到甲午戰(zhàn)后袁世凱在小站練新建陸軍,用這班武備生為干部,于是天津武備學堂影響始大?!?[18] (7)
再次是北洋武備學生具有良好的軍事素質,為自身的發(fā)展爭取到受重用的機會。北洋武備學生在武備學堂接受過正規(guī)的西式軍事教育,歷經多次考試選拔,具有較高的軍事素質。如李純1889年入武備學堂,“勤于功課,智計百出,為同輩翹楚”;[25]田中玉“考入榆關武備學堂,屢考優(yōu)等。十六年經前直隸總督李鴻章賞給六品功牌。是年會考取列優(yōu)等,賞給五品獎扎。十七年,調赴天津武備學堂會考,取列一等第三名?!盵26]北洋武備學堂“專為造就將才而設”,作為當時率先掌握近代軍事學及軍事技術的新型軍官,北洋武備學生在“但有新教育而無新編制之軍隊” [27]的淮軍中, 因舊軍官的排擠而發(fā)展受挫。但是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淮軍全線潰敗,北洋武備學生卻在聶士成的武毅軍中表現(xiàn)出較好的戰(zhàn)斗力。聶士成曾向李鴻章提出,“請將武備學生鄢玉春調出,充當教習。使其教練新軍燈號、旗號,以備日夜制敵。虛實妙法,該員去歲隨士成游歷,其所學制敵之志,與士成所見相合。” [28]武毅軍重用北洋武備生取得了多次打敗日軍的佳績。如馮國璋曾經追隨聶士成,“會甲午軍前,凡戰(zhàn)術軍儲,多資以擘畫。是役惟公軍獨全,且屢與敵抗有戰(zhàn)績?!?[15](304)因而,“遼東一役,提臣聶士成參用西法,迭有克捷,日本甚憚之?!?[29]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北洋武備學堂肄業(yè)生也表現(xiàn)出較好的戰(zhàn)斗力。例如黃星海,北洋武備學堂炮科肄業(yè),“八國聯(lián)軍之役,天津炮戰(zhàn),星海率水師營天津炮臺以測算精密,予聯(lián)軍重大打擊,在外人記載中頗為痛心?!?[30]北洋武備學堂培養(yǎng)了一批通曉西方“行軍制勝之方”的軍事人才,獲得袁世凱的較高評價,“臣查前北洋設武備學堂,成材甚眾?!?[8] (749)因此,袁世凱大量重用北洋武備學生,而這些新型軍官也奮發(fā)有為,傾心輔助袁氏練兵,使新建陸軍面目一新,“三月而軍氣大振,三年而軍譽冠全球焉?!盵7](360) 自小站練兵以降,袁世凱政治地位不斷得到提升,他對在小站練兵中的有功人員不斷褒獎提攜,北洋武備學生隨之日益騰達。特別是隨著科舉制度的正式廢除,“是期可謂軍事狂熱時代”,[23]軍人的地位不斷提升為軍校肄業(yè)生提供了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北洋武備學堂肄業(yè)生以自身較好的軍事素質為地方督撫所倚重,在編練新軍和興辦武備學堂中大顯身手,從而獲得了以后不斷升遷的資本。
1900年,北洋武備學堂毀于八國聯(lián)軍的戰(zhàn)火當中。北洋武備學堂雖然歷時較短,但它在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洋武備學堂的設立是晚清軍事早期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必然產物,為推進晚清軍事早期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北洋武備學堂開辟了晚清軍事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的新領域,在法規(guī)制度、教育訓練等方面為各省武備學堂提供了可資參照的成法。北洋武備學堂肄業(yè)生在清末新軍編練和軍事教育中發(fā)揮了重用作用,推動了晚清的軍事變革。
參考文獻:
[1]吳汝倫.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2]沈家本.光緒重修天津府志[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3]北洋武備學堂學規(guī)[J].歷史檔案,1990,(38).
[4] 吳汝倫.李文忠公全書·奏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5]周馥.醇親王巡閱北洋海防日記[M].近代史資料總第47號,北京:中華書局,1982.24.
[6]馬玉田,舒乙.文史資料存稿選編[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230-231.
[7]來新夏.北洋軍閥(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1.
[8]廖一中,羅真容.袁世凱奏議(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514.
[9]李宗一.袁世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0.48.
[10]榮孟源,章伯鋒.近代稗海第一輯[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21.
[11]周馥.秋浦周尚書(玉山)全集·年譜卷上[C].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568.
[12]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9509.
[13]丁文江.民國軍事近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7.5.
[14]費敬仲.段祺瑞[M].上海:上海世界書局,1920.11.
[15]卞孝萱,唐文權.辛亥人物碑傳集[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1.300.
[16]榮孟源,章伯鋒.近代稗海第五輯[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98.
[17]羅爾綱.晚清兵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9.6.
[18]丁進軍編選.北洋新軍初期武備情形史料[J].歷史檔案,1989,(2).
[19]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奏議[C].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0.
[20]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569.
[21]〔美〕拉爾夫·爾·鮑威爾.中國軍事力量的興起1895—1912[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120.
[22]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zhàn)爭(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11.
[23]蔣方震.中國五十年來軍事變遷史[A].張玉法.中國現(xiàn)代史論集第五輯[C].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0.53.
[24]姜克夫.民國軍事史略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7.33.
[25]竟智圖書館.北洋人物史料三種·李純全史[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220.
[26]秦國經.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8)[Z].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752.
[27]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 [M].臺北:文海出版社,1996.15.
[28]吳汝倫.李鴻章全集·電稿[C].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29]廖一中,羅真容.袁世凱奏議(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27.
[30]劉鳳翰.武衛(wèi)軍[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