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鳳
摘要: 乙醇這節(jié)是在介紹了有機物甲烷、乙烯、苯等烴的基礎上引入的。本文對這一節(jié)的教材、教法進行了分析,并給出具體的教學設計,旨在對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方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研究乙醇教學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是高中化學蘇教版必修《化學2》專題3第二單元《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第一節(jié)。乙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之一,是在介紹了有機物甲烷、乙烯、苯等烴的基礎上引入的。它不僅是本專題的重點,而且是高中有機化學學習的重點。
本節(jié)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乙醇的物理性質、分子組成和結構、乙醇的化學性質及主要用途。在乙醇的化學性質中,重點討論了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在學習其結構特點時,要求學生掌握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以及何謂官能團。乙醇的物理性質和用途,根據生活常識作了簡單介紹。
(二)教材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和體驗,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質。通過對乙醇化學性質、分子結構的探究,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習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探索、實驗、分析、歸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實驗,發(fā)現問題、討論解疑等過程,進行分析、對比、討論、推斷等多種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乙醇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欲。同時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乙醇分子的結構和性質。
難點:使學生建立起乙醇的立體結構模型,并能從結構角度初步認識乙醇催化氧化反應。
二、教學方法分析
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有由學會到會學,變“要我學”到“我要學”,即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閱讀記憶法:讓學生自己從課本中找出一些能識記的內容,如乙醇的物理性質,當堂消化記憶。
(二)實驗探究法:在教師的領引下,學生自主開展實驗探究。
(三)啟發(fā)討論法:各小組分組討論:探討—得出現象—分析—推理—總結,最終得出正確結論。
(四)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與乙醇相關的生活事實,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學案的編制與預習
根據各個學校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可以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個性化學案。每份學案都要依據考綱來專門編制,主要由這樣的四大塊組成。
1.三維目標:依據考綱來提煉目標。
2.知識鏈接:找一些與本節(jié)相關的內容(如:小故事、好的詩句、舊知識點的回顧等)來導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3.基礎梳理:教師在編制時要精心鉆研,使基礎知識貼近教材,針對教材設置適當難度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閱讀教科書、查閱資料,互教互學,相互討論最終找到答案,主要以書為本。
4.基礎訓練,老師要根據學習目標選擇實現學習目標的題目,選題難度適中,題型多樣,適當拓寬學生視野。
通過學案的預習,對于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一些難的知識點、困惑的題目,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實驗的自主探究
化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離開實驗,化學就很空洞、乏味。在展開一個陌生的實驗前,我們可以從情景教法導入,引起學生學習的探知欲。下面以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為例;我們可以以學生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酒駕切入本實驗的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事故調查顯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與司機酒后駕駛有關。提出問題:人在過度飲酒后,會出現種種不適癥狀,乙醇在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教師向學生展示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再提出問題:乙醇生成乙醛的變化在人體外也存在著。銅銀焊接時表面會生成發(fā)黑的氧化膜,工匠說只要把銅銀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這是什么原理?下面小組合作探究實驗。
1.事先各小組做好實驗準備工作:如儀器、藥品的使用及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如本實驗金屬鈉的量要少)。
2.學生要明確實驗目的,知道實驗方法,同時教師要做必要的指導。
3.學生分小組實驗,認真記錄實驗現象。
實驗探究:書69教材實驗2
實驗現象記錄:
(1)銅絲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有何現象?
(2)插入乙醇中又變?yōu)楹紊??(反復多次?/p>
(3)在試管口處聞一聞氣味,與乙醇的氣味是否相同?
(三)交流、討論與評價
討論式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實驗探究中,學生會親自看到、聽到、聞到一些現象,這會再一次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在該實驗中,學生能記錄以下這些現象:(1)銅絲表面由紅變黑;(2)反復多次,趁熱插入乙醇中,銅絲又由黑變紅;(3)聞到一股刺激性的氣味。對于(1)現象,學生能給出合理的理由。對于(2)(3)兩個現象,學生只能說出有新的物質生成,具體是什么物質,相應化學方程式是什么,學生不能很好地回答,這時老師要適當地給予引導,巧妙地設疑,讓答案趨于完善。在此實驗中,老師還要適時點撥:銅絲的作用是什么?實驗中銅絲能否放在酒精燈內焰灼燒?通過這樣追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被激發(fā)了出來。實驗與討論的合二為一,不僅使學生輕松掌握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
(四)總結與反思
一個不善于反思的老師的教學水平往往是停滯不前的,要想成為有作為的老師,每節(jié)課課后都要善于反思,總結下一節(jié)課的得與失,要知道這節(jié)課有哪些亮點是值得以后借鑒的,需要改進的是什么地方,如何改進。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
[2]魏燕.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學校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