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zhàn)勝 許相媛
〔摘要〕本文運用元認知干預技術的知識分類觀,深入分析和解釋了不良習慣的心理形成機制,并采用臨床暗示學習技術,在放松訓練過程中,通過對三類知識的重新設計和輸入糾正中小學生的不良習慣行為,臨床效果非常明顯。本文還通過舉例來幫助家長和教師掌握該技術,并提出了一些意見建議。
〔關鍵詞〕元認知干預技術;不良習慣;臨床暗示技術;程序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13-0013-04
隨著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父母上班而不得不讓雙方老人代為看管,或者過早入托、入園,因此很多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許多不良習慣。等到父母注意并發(fā)現(xiàn)再去糾正時,說服教育作用已經(jīng)不大了,即使父母嚴厲批評、打罵也收效甚微,出現(xiàn)“提醒有改觀,過后又原樣”的結果,這讓許多父母既著急又無耐。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由此可見習慣對人生的巨大作用。
一、元認知干預技術的知識分類觀
元認知干預技術吸收美國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積極成果,主張將知識分為三類,即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是什么”的知識。我們平時學習的常識、公理、定理、概念等都屬于此類知識。比如“水往低處流”“牛頓三大定律”等。
程序性知識是對外回答“怎么辦”的知識。它一般能夠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自動運行并且表現(xiàn)為能力。它往往以潛意識狀態(tài)儲存在大腦中,所以人們常常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當某種條件激活它時,它便自動運行起來。比如書法家寫字時,一下筆就知道如何運筆,如何用力。程序性知識以C-A為產(chǎn)生式,其中C為問題情境,即“Condition”;A為對問題情境作出的反應,即“Action”。以書法家寫字舉例:書法家要寫字時(C1),選好寫字的位置和布局(A1);一旦選好了位置(C2),就開始運筆用力(A2);寫完了字的左邊(C3),再寫右邊(A3)……直至寫完。
策略性知識是對內(nèi)回答“怎么辦”的知識,主要指個體對自己大腦內(nèi)部記憶、思維等活動的調(diào)控和指導。比如:教師出了個腦筋急轉彎:“1+1”為什么等于6?學生大腦就會思維:“1+1”應該等于2,現(xiàn)在等于6,要么1代表其他的意義而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1,要么這個“+”就是代表其他的運算法則而不是四則運算法則里的加法。教師最后揭曉了答案,第一個1代表算盤橫梁上的一個算珠,值是5;第二個1是橫梁下一個算珠,值是1,兩個加起來等于6。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大腦思維的指導就是策略性知識的運行。
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都是“怎么辦”的知識,前者對外解決問題,后者對內(nèi)監(jiān)控調(diào)節(jié)思維方向,大腦中有什么樣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就表現(xiàn)為什么樣的能力。
二、用知識分類觀解釋不良習慣形成的心理機制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指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例如,兒童飯前、便后要洗手的習慣,完成這種動作已成為他們的需要。習慣形成是學習的結果,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鞏固并臻至自動化的結果?!睆倪@一解釋我們可以看出,習慣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具有情境性和可變性,是人與客觀世界相互適應中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自動化的,只要條件符合,動作或行為就會出現(xiàn)。
元認知干預技術的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朱智賢教授的“條件反射說”和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知識智力觀,對不良習慣的形成進行了重新解釋和剖析,這種解釋讓不良習慣的糾正變得易于操作。
(一)早期沒獲得正確的陳述性知識
不良習慣的形成大部分是由于孩子在這一習慣形成之前沒有正確的陳述性知識造成的。比如孩子開始獨立地坐在桌子邊寫字、畫畫時,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更多地關注孩子寫了什么、畫了什么,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坐姿;即使父母注意到了,也只是給孩子作正確示范讓其模仿,很少通過語言給孩子一步步說明如何去做;即使這些也做了,我們知道這些動作習慣是一系列復雜動作相互協(xié)調(diào)組合的過程,孩子更多采取地是單純模仿,而沒有真正掌握這些陳述性知識并轉化為正確坐姿的指導操作程序,因此孩子學習時仍會出現(xiàn)坐姿不良。歸根結底是孩子的這一陳述性知識在大腦里沒有形成或者形成了但不優(yōu)勢興奮。
(二)錯誤的程序性知識自動運行
在沒有掌握正確的陳述性知識,或陳述性知識不夠熟練和豐富的時候,孩子更多地是模仿親人所作的示范。孩子就會在模仿中進行一定的修正而形成自己的動作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練習、強化和鞏固,最終達到自動運行,成為一種程序性的動作。因此孩子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行為模式就很難再糾正。其根本原因是孩子習得了錯誤的程序性知識。
(三)缺乏正確的策略性知識
一旦不良習慣養(yǎng)成,父母發(fā)現(xiàn)后再提醒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即使這時父母給孩子輸入正確的陳述性知識也不管用,因為錯誤的程序性知識會自動運行。只有當正確的陳述性知識足夠優(yōu)勢興奮,孩子一到習慣條件下就能克服之前錯誤的程序性知識,以正確的陳述性知識為基礎一步一步慢慢改變,形成新的程序性知識時,才能說這個不良習慣的改變成功了。而一些孩子缺乏的就是這種策略性知識。
三、元認知干預技術糾正中小學生不良習慣的理論基礎
我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初中和高中階段,對自身的不良習慣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正確習慣的陳述性知識也很明白,但就是正確的程序性知識不能自動運行起來。即“想到了或者意識到了堅持一次兩次,沒想到?jīng)]意識到就忘了,又回到原先的錯誤狀態(tài)中去,從而對改變沒有實質(zhì)意義”。這種現(xiàn)象就是心理學上的“交互抑制”,即大腦中兩種經(jīng)驗或者情緒不可能同時興奮,實質(zhì)上是興奮性水平高的知識經(jīng)驗系統(tǒng)抑制了興奮性水平低的知識經(jīng)驗系統(tǒng)。也就是說,孩子大腦中不良習慣的程序性知識的興奮程度高于正確的程序性知識,從而對外界表現(xiàn)為錯誤的程序性知識,因此,如何讓正確習慣的程序性知識優(yōu)勢興奮起來,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暗示學習原理和放松技術讓心理經(jīng)驗高度可塑
臨床暗示技術就是通過催眠、放松等訓練程序,來保證接受信息者不能運用自己已有知識經(jīng)驗或思維、情緒情感對其進行評價、反思,而是按照訓練師的指導語進行思維、情緒情感體驗,從而改變行為的心理學臨床技術。放松訓練是通過肌肉的漸進式繃緊放松練習,從而達到放松心靈的目的。暗示技術有三個特點:第一,在暗示學習狀態(tài)下大腦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第二,在暗示學習過程中人的心理經(jīng)驗具有高度可塑性;第三,心理暗示技術使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根據(jù)這三個特點,我們在臨床放松過程中,對當事人輸入正確的程序性知識,因為暗示學習的高效性,新的程序性知識就很容易建立且實現(xiàn)優(yōu)勢興奮,通過多次放松訓練就能實現(xiàn)這一程序的自動運行。
(二)程序性知識的精確設計讓改變事半功倍
程序性知識說到底是一系列C-A的自動運行,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實質(zhì)上就是讓正確的C-A覆蓋舊的錯誤的C-A,最終能夠自動運行。在設計程序性知識的時候,既要做到精確簡單,又要符合孩子的行為習慣,并把設計好的程序性知識通過暗示學習,在放松訓練中反復輸入,最終使新的正確的程序性知識的優(yōu)勢興奮水平高于舊的錯誤的程序性知識,根據(jù)交互抑制原理,孩子就會在習慣條件下,自動運行積極正確的C-A,從而實現(xiàn)不良習慣的矯正。
(三)情感組織者技術與知情關系原理
情感組織者就是通過風景想象、未來愿景想象或者成功經(jīng)歷想象,調(diào)動個體積極情緒的一組語言組塊。它通過語言在放松訓練中輸入,讓個體在放松狀態(tài)下體會到輕松快樂的情緒情感。
思維說到底是檢索、運用、加工知識的過程。檢索知識時,受到個體當時情緒性質(zhì)的影響,積極情緒檢索到積極知識;消極情緒檢索到消極知識。這就是知情關系原理。
在放松訓練過程中,通過向個體輸入過去的成功體驗或者未來的美好愿景等情感組織者,讓其產(chǎn)生一種積極愉悅的快樂體驗,然后再輸入精心設計的正確的程序性知識,這一方面保證了新的程序性知識是在高興的狀態(tài)下輸入的,個體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zhèn)€體更容易運行積極的新程序性知識,也就是說,通過情感組織者技術和知情關系原理,使得輸入的新程序性知識更容易被接受和運行,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元認知干預技術糾正中小學生不良習慣的實踐操作
(一)給孩子解釋問題的形成原因
按照上文講述的原理和機制,給孩子講清楚不良習慣形成和難以改變背后的心理機制到底是什么,讓孩子“心中有數(shù)”。
(二)認知調(diào)整
主要是給孩子講解正確的陳述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正確的程序性知識要和孩子一起設計,既要符合孩子行為特點和思維模式又要易于被孩子理解、接納。
(三)臨床放松訓練讓正確的程序性知識自動運行
1. 在舒緩的音樂中進行臨床放松訓練,逐漸進入到輕松平靜的身心狀態(tài),為暗示學習作好準備。
2. 當放松到一定深度后,以語言組塊的形式輸入調(diào)動積極情緒的情感組織者,使被放松者的情緒變得高漲和愉悅,為輸入程序性知識奠定情感基礎。
3. 輸入完情感組織者,稍微停頓后,立即輸入程序性知識,即輸入一系列C-A產(chǎn)生式。使得正確的程序性知識和積極情緒與習慣條件情景建立聯(lián)結,形成“條件反射”。
4. 多次重復放松訓練以鞏固、強化程序性知識和積極情緒與習慣條件情景之間的聯(lián)結,讓這一正確的程序性知識能夠在面臨習慣條件情景時自動運行,也就是讓積極的程序性知識的優(yōu)勢興奮水平遠高于之前錯誤的程序性知識的興奮水平。
5. 在實際的學習生活系統(tǒng)中,學生能夠運行正確的程序性知識,并能嘗到改變的快樂,能夠自發(fā)主動去塑造積極習慣,實現(xiàn)“要我改變”到“我要改變”的轉變。在實際的生活系統(tǒng)中堅持一段時間,不良習慣也就得到根治了。
6. 在改變的初期要對孩子抱有希望,多鼓勵,不要負面刺激,這個時候的堅持、信心比技術更重要!
五、教師和家長運用元認知技術糾正孩子不良習慣的建議
(一)需要強調(diào)的一些陳述性知識
1. 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
改變之初困難最大阻力最強,就如同蛇蛻皮一樣,剛開始的幾天最痛苦,速度也最慢,但堅持蛻到了腰部,疼痛感輕了,速度也快了。所以,克服頭三天改變的陣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2. 改變過程不可一蹴而就
改變是一個過程,不要期望努力一次就見成效,也不可努力幾次不見效就放棄。只有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質(zhì)變。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平均需要21天,所以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3. 技術方法只是手段,主體努力才是關鍵
做臨床心理治療的人員都知道,在心理咨詢或輔導中,如果來訪者主觀不努力,一味地寄希望于咨詢師或者技術,效果肯定不理想。同理,改變不良習慣,主體不努力,就是做無用功。
(二)激發(fā)強大動機來牽引
父母和教師要善于利用孩子的夢想、階段性目標來激發(fā)孩子改變不良習慣的動機。
(三)及時強化
在整個糾正不良習慣期間,孩子如果做得好,要及時強化和鼓勵:第一,能夠激發(fā)孩子的熱情;第二,增強孩子的成功預期;第三,產(chǎn)生積極情緒,孩子可以體驗到自身改變的快樂。
(四)以身作則共進步
例如,賴床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一起定鬧鈴,一起起床,相互監(jiān)督,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五)積極暗示鼓勵
教師和父母要經(jīng)常給孩子塑造信念:“按照元認知技術的輔導堅持下去,你一定行,一定能戰(zhàn)勝自己,成為真正的強者;只要你努力不放棄就能成功;我相信你,期待你的改變,加油” 等。這樣就會產(chǎn)生“皮格馬利翁效應”,孩子就更容易有毅力、熱情和期待去改變自己,從而產(chǎn)生質(zhì)變。
(六)制造積極氛圍和情景
例如,作為教師可以在班上宣布:“今天看誰坐得最直,聽課最認真”或者“誰握筆的姿勢最正確”,把這名同學選出來之后給大家作示范,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并且同桌之間相互糾正和監(jiān)督。
(七)找準時機,快樂開始,快樂結束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教師和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一定要選在孩子情緒輕松、愉快并樂于配合的時候,否則會適得其反。
注: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實施”(JG09DB17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于學.巧妙地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2]林格.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M]北京:清華出版社.2007.
[3]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金洪源.學習行為障礙診斷與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金洪源.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與學生人格的高效培養(yǎng)[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10.
[7]謝春玲,魏曉旭.元認知干預技術對中小學生自信心的高效培養(yǎng)[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10.
[8]王戰(zhàn)勝,許相媛.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對中小學生考試焦慮應對能力的高效培養(yǎng)[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5.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大連,116029)
編輯 / 于 洪 楊 怡 終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