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年輪又延展出新的一輪。悄無聲息中,又一個十年過去了。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逐漸認識到,人的生命其實包涵了三重意義——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教育的責任在于促進人的發(fā)展,這不僅意味著教育要珍視和熱愛人的自然生命、讓生命健康成長,還在于教育肩負著個人的社會化并賦予教育對象適應社會生活所要求的道德的義務。更重要的是,教育應具有喚醒人的精神、追求生命之崇高、實現人生價值的使命。由此觀之,只有把握了三種生命本質的教育,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教育。烏申斯基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獲得幸福。具體而言,就是讓人明白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找到獲得幸福人生的途徑,從而使人獲得生命內在的自覺力量。我認為,這應該是教育的一種人文關懷和最高追求。
為此,我愿以“追求高品質教育,為幸福人生奠基”為愿景,在下一個十年,去探尋教育的幸福之路。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校作為文化的載體,應該成為人類精神詩意棲居的地方,成為人類精神健康成長的地方。學校文化應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靈魂,以幸福為主旨,在長期的積淀中形成,關懷兒童的三個世界:求真的知識世界、向善的人際世界和唯美的心靈世界。在知識世界中,人們以學習為使命,自由表達,平等對話;在人際世界中,人們以坦誠為信條,友愛互助,和諧相處;在心靈世界中,人們都有美好理想,歷練品格,啟迪心智,陶冶情操。因為有了求真的信念,我們可以成為正直的人;因為有了向善的美德,我們可以成為仁愛的人;因為有了唯美的品格,我們可能成為幸福的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使學校成為師生智慧的學園、和諧的樂園、幸福的家園。
“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可能發(fā)現意外的美麗風景”。在歷經了十年的課改之后,課堂應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收獲知識、提升能力、體驗快樂、分享智慧。課堂不應僅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應讓兒童獲得成長發(fā)展。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注重在兒童習得知識和經驗的同時,獲得身心的愉悅,達成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感受成長的快樂和生命的意義。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注重兒童學習的狀態(tài),師生心靈是自由的、內心是充實的,豐富而積極的情感體驗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注重兒童行為習慣、思維品質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師生在平等分享他人思想中,完善自己的思維,拓展理解,學習成為內在的需求。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以全副身心投入學習活動,知識、能力得以發(fā)展,情感、智慧獲得提升。學生得以還原成完整的一個生命體,課堂生活成為師生鮮活生命有機的一部分。
幸福是積極的人生體驗,是為之奮斗的理想最終實現時內心感到的一種愉悅和滿足。為了提升教師品位素養(yǎng),我們要致力于改善教師的職業(yè)態(tài)度、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提升教師的人文精神。同時,我們應以幸福教育觀為價值引領,倡導勤以求真,激發(fā)教師內在的發(fā)展動力,引導教師正確地認同職業(yè)角色,積極地認識自我,主動地完善自我,能動地規(guī)劃自我,通過理論學習、教學反思和科研創(chuàng)新,實現專業(yè)的發(fā)展。倡導誠以向善,提升教師熱愛事業(yè)、關心學生、奉獻崗位、堅守教育理想的職業(yè)道德,培育仁愛、忠誠、無私的教師品格。因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引領幸福人生的重要方面。我相信,一個有著向上追求的人,一個有著豐富情感并懂得感恩和給與的人,一個有著健康志趣并能捕捉生活中美好瞬間的人,一定會感受到人生幸福。所以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是無與倫比的,幸福教育不僅讓師生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而且更能培養(yǎng)學生獲得和創(chuàng)造幸福的本領。
(顧萬春,無錫新區(qū)旺莊實驗小學,21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