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她永遠占據(jù)在你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回報……這個人,叫‘母親,這種愛,叫‘母愛。讓我們感謝我們的母親,感謝她給予我們的生命,感謝她給予我們深深的母愛,感謝她給予我們的啟蒙教育!”——2005年11月18日,太倉市朱棣文小學,蘇州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顧桂榮老師在上《月光啟蒙》,課的結束語真情洋溢,生動感人,給上課的學生留下了無窮的回味余地,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整個課堂充滿濃郁詩情,噴涌著感人真情,讓在座所有師生都似乎回到了那個充滿詩意的童年時代,回到了那個有著如水月色、璀璨星空的美妙夏夜,回到了母親那無私而溫暖的懷抱!顧桂榮老師以其精湛的語言藝術、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真情流露的情感激發(fā),創(chuàng)設出了一個詩情濃郁、情感激昂的課堂,征服了在場所有的師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鳖櫣饦s老師認為:“張揚情感,讓課堂噴涌真情”也是小學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把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統(tǒng)一起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強烈的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驗,從而使他們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精神的洗滌,享受審美的樂趣。顧桂榮老師的語文情感教育理念,在《月光啟蒙》一課的教學中得到近乎完美的詮釋。
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月光啟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學期的一篇課文,是根據(jù)我國著名“煤礦詩人”、民間文化作家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改編的。文章語言樸素,但情真意切。顧桂榮老師認識到“月光”是教學的邏輯起點,而“啟蒙”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作者的童年正是有著明月星光的陪伴,他的母親正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給予他最初的啟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給了作者美好的陶醉、無窮的幻想。詩人的詩情、詩人的成就與兒時母親月光下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而“母親”當然是教學的中心,是母親給了他呵護,也是母親給了他最初的啟蒙。因此,顧老師在上課之始,就讓孩子們初讀課文,感受母親留給“我”的美好印象,在學生認真默讀課文,初步感受了作者心目中的母親形象后,顧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找找課文中母親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并認真研讀,細細體味。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顧老師有重點地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三處內(nèi)容進行了用心的體悟:
一、抓住一個“摟”字讓學生悟出意、悟出味、悟出情、悟出趣。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兒時被母親摟抱的經(jīng)歷,說出自己當時的感覺,從而喚起學生生活中的情感體驗,自然而然地深刻感受到作者被母親摟著時的快樂、幸福,深刻體驗到母親對作者的濃濃愛意。
二、抓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兩個比喻,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充分感受母親歌聲的甜美、輕柔和流暢。
三、抓住“如水的月色”、“玉石雕像”體會母親的美麗形象。顧老師正是這樣引領著學生一次次和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一次次走近了母親,讓學生在感悟語言文字、體驗濃濃母愛的同時,使母親的形象更為鮮明、豐滿。
雖然,教學才剛剛開始,但學生都已在顧老師的引領下,深深感受到了母親對作者深沉的愛,對作者今后人生道路的影響,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正是“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p>
大珠小珠落玉盤
課文中的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她以自己質(zhì)樸、純潔的愛,給了作者最初的啟蒙,以至于對作者今后的人生道路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母親低吟淺唱的民歌民謠,給了作者生活的啟蒙、文學的啟蒙,而這種“啟蒙”是潛移默化,不露任何痕跡的。顧老師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緊緊抓住文中的民歌民謠,引導學生充分感悟其中蘊含的“啟蒙”: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p>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云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后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干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貓咪來哄你?!?/p>
……
一句句、一首首,母親用溫暖柔和的聲音吟唱起來,如三月的和風、如小溪的流水,浸潤著作者的童年。處理這一部分的時候,顧老師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讓孩子們輕輕地、饒有興趣地吟唱這些民歌民謠,從而體會民歌民謠的魅力,感悟母親那無痕的“啟蒙”,體驗母親對作者深沉的愛。這“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低吟淺唱,恰恰撥動了孩子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琴弦,與作者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鳴,濃郁詩情在整個課堂靜靜流淌!
春雨潤物細無聲
教學進行到后半段,學生已經(jīng)在顧老師的引領下,完全沉浸在課文描繪的意境中,仿佛置身在那個作者筆下的籬笆小院,小院里有那如水的月色,美麗的母親,耳邊似乎回響著母親動聽的歌謠。此時此刻,一曲徐小鳳深情吟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適時地響起:“夜色茫茫罩四周,天邊新月如鉤,回憶往事恍如夢……”學生耳畔縈繞著深情的演唱,眼前看著屏幕上月光下的母親,思緒飛到了那個充滿詩意的童年時代,仿佛回到了那個有著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空的美妙夏夜……
突然,音樂聲戛然而止,課件畫面上突然出現(xiàn)的是母親蒼老甚至有點丑陋的面容。學生一下子被母親蒼老甚至有些丑陋的形象和不幸的遭遇驚呆了,他們無法想象兒時那個曾經(jīng)擁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母親現(xiàn)在竟是這樣!顧老師指著畫面中的母親滿懷深情地解說:“當作者再次回到家鄉(xiāng)看望自己的母親時,母親卻患了老年癡呆癥,完全失去了記憶。作者在原文中寫道:‘母親安詳?shù)刈谔僖卫?,依然那么和藹、慈祥,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說到這里,顧老師的聲音哽咽了,看到孩子們都沉默了,有的眼里甚至閃著淚光。他知道,此時此刻,孩子們和作者一樣,有很多話要對母親傾訴,于是適時地抓住了這個機會,當即引導學生:“看著母親木然的神情,想起母親給我的最初的啟蒙,作者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不覺千言萬語涌上心頭……你能把當時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心寫下來嗎?”學生當即提筆,寫下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學生1:母親,沒有您,就沒有我今天的美好前程,您的教育之恩,我終身難忘,現(xiàn)在到了兒子報答您的時候了……
學生2:母親,記憶像潮水,讓我忘了許多事,可是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在月光下對我的無聲的啟迪。
學生3:母親,我來看您了,您搬過來和我一起住吧,讓您也享受一下幸福的晚年。
學生4:母親,您在月色中為我唱起的民歌童謠,幫我打開了想象的大門。為我的寫作生涯奠定了基礎,此時,千言萬語都匯成一句話:母親,我感謝您!
學生5:母親,您是我的啟蒙老師,不管我在哪里,我都不會忘記您。多么希望您能再給我唱一首兒歌呀!
……
一句句尚顯稚嫩卻流淌著真情的話語,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從中流淌出來的,是生命的感悟,是情緒的傾訴,是情感的表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誰說那“潤物細無聲”的只是杜甫筆下的春雨呢?顧老師這課堂上精心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回腸蕩氣的解讀、盡情流淌的情感,不也正像春夜的細雨,無聲地滋潤了孩子們的心田嗎?
為有源頭活水來
然而,顧老師并沒有滿足于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度,而是及時地將教材進行了有效的延伸、拓展。課堂的結尾,顧老師安排學生閱讀事先準備好的孫友田的另外一篇散文——《母愛似水》,并要求課后把讀后感寫下來,有效地延伸了課堂所學。語文的學習,絕不僅僅限于課堂。顧老師引領孩子走入了教材以外的世界,汲取課外的知識,從而體會到“母愛無邊”,意識到語文學習有著更為廣闊的天地,體味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寓意。
“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边@是顧桂榮老師對情感語文的理解。課堂上那張揚的情感、噴涌的真情,正如春風化雨,慢慢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慢慢成長,體會人生的真諦!情感教育,讓教育變得無痕!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是做人做事的至境,在教育教學上同樣如此。教育無痕,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養(yǎng)著生命,雖無痕,卻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如歌如樂,如詩如畫。情感教育有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有味。”(錢鐘書語)情感教育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另一種教育的智慧。
(陸振芳,吳江市鱸鄉(xiāng)實驗小學,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