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制度分析到功能分析:單位研究的視角轉換

      2012-04-29 13:29:48袁君剛
      理論月刊 2012年9期
      關鍵詞:制度化制度功能

      袁君剛

      摘要:“單位”是改革前中國社會的典型組織和社會結構的主要載體。那時的單位不僅是一個組織,更是一種制度。改革以來,隨著數量和功能的減少,單位成為多種組織形態(tài)中的一種。但由單位組織所形成的制度化模式卻逐漸轉變?yōu)橐环N文化現象而繼續(xù)存在于行動者的觀念之中、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單位的社會功能從制度性存在轉變?yōu)樾袆诱叩囊饬x來源,從而單位研究的視角也應隨之轉換,即從一種制度分析轉變?yōu)楣δ芊治觥?/p>

      關鍵詞:制度;制度化;功能

      中圖分類號,C91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9-0154-05

      一、單位:一種制度化的組織

      (一)從單位到單位社會

      正如多數論者所提及的,單位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名詞。中國的單位組織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即大多數社會成員被組織到一個個具體的單位組織中,由這種單位組織給予他們社會行為的權利、身份和合法性,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代表和維護他們的利益,控制他們的行為。單位組織依賴于國家(政府),個人依賴于單位組織。同時,國家有賴于這些單位組織控制和整合整個社會。因而,單位組織的狀況,構成了當代中國城市社區(qū)的基本結構。

      從這段對中國單位組織現象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單位組織視角下的中國社會的一些基本特征:(1)改革前的中國,多數成員置于單位組織中。這個多數盡管無法在具體數量上給予說明,但從單位組織在社會的廣泛分布來看,至少可以說明,游離于單位組織之外的成員可以說是少之又少。(2)整合機制表現為“國家——單位——個人”模式。這種模式的產生源于國家對于經濟、政治等各種資源的全面控制。而資源的分配也就是在國家意志支配下以各類單位組織為中介進行“再分配”的過程。因此。最早探討中國體制改革及其連帶的組織制度改革的西方社會學家倪志偉在其“市場轉型理論”中,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再分配體系及其主要特征,同時把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描述為從再分配體系向市場分配的轉變。(3)各種類型的單位組織,相對于個體社會成員而言,發(fā)揮了系統整合工具的功能:國家通過單位控制了個體。同時,相對于國家而言,各類組織本身也成為被整合的對象,國家治理是通過有效控制單位組織實現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維度來進行理解,即作為社會結構的單位。

      作為一種具體組織,單位是指中國社會中具有國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各種類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組織。這樣的一種單位組織,在結構上,政治組織與具體的專業(yè)組織合二為一;在行為取向上,專業(yè)取向和意識形態(tài)的行為取向融為一體。改革開放前,這種單位基本涵蓋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組織,改革開放后則主要包括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單位之中,成員與組織的關系異常緊密,人們社會生活所需資源基本上由單位提供,國家也通過掌控生產資料和行政資源控制單位,進而控制個體社會成員。更重要的是,一種因單位而產生的制度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長期以來使單位成員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也自覺地將單位作為一種心理歸屬。

      正因為如此,單位組織中的社會成員往往具有較高的同質性,遵循著相同的行為規(guī)范、秉持著共同的理想信念、依據著共同的行動原則。結果不但使單位保持了它內部的團結,也使社會從總體上保持了穩(wěn)定。

      在計劃經濟年代,單位的無處不在讓幾乎所有社會成員都被組織進各種單位之中,離開單位寸步難行。單位儼然成為了一種制度性的存在,這種制度覆蓋了全部社會空間,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統合在一起,以具體的單位組織為依托,全社會被有效的整合起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將單位作為一種制度、一種統治和一種社會結構來進行理解,指出了單位因控制資源而具有的絕對地位、因受國家控制而具有的被統治和統治的雙向特征以及因社會成員依據單位所形塑的規(guī)范而行動所具有的社會結構效應。

      把單位作為理解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路徑,這是因為單位組織在中國社會里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社會組織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單位作為一種中國社會的傳統行為和傳統文化的積淀現象不可能一揮而去,在另一個層次上還頑強地表現出它特有的生命力。

      (二)制度化背后的邏輯

      單位從一種組織進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代名詞。不僅說明其普遍性的存在和強制性的介入,更提示我們要想理解單位統轄下的中國社會,就不能僅僅從組織的層面對其進行理解,而需要深入到組織的背后,看其特殊的運作邏輯,因為單位就是一種生活,一種與人們的生活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制度背景。

      從單位到單位社會,可以理解成一種從制度到制度化的過程。制度最初來源于人們日常經驗中那些穩(wěn)定的習慣。但在現代性的條件下,反思性卻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大特征。因此,作為反思性特征之一,現代社會就會出現許多人為建構的制度。這些制度來源于人們對于自身理性的必勝信念,來自于對外界事物精確把握的欲望。同時,制度也會反過來成為人的對立物,成為控制人自身的武器,似乎人們的一切行動就會在這個制度的指引下有序進行。

      在這個意義上,制度之強制性就會表現的淋漓盡致,它似乎成了一種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此時的制度就從一種來源于穩(wěn)定習慣的模式轉身變?yōu)橐环N具有強制性的制度化規(guī)范。任何事物或觀念,只要我們試圖加以制度化,就意味著我們將要放棄一些機會……許多事物和觀念一旦被制度化,就將無視具體的情境。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與其說中國社會曾經是一個單位社會,不如說它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制度化社會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對于特殊性的漠視、對具體情境的拋棄以及對自身理性的盲目自大。人自身的生活意義在此消失殆盡。在單位中,人們過著一種組織化的生活,而不是為了生命的生活,或者說,真實的生活已經隱退。

      由此必須強調,制度和制度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從前者到后者的轉變不僅意味著制度的合法性來源發(fā)生了變化,更意味著對人之生存狀況出現了全然不同的理解。如果我們還局限于從制度層面去理解改革后的單位,那么我們不僅無法看到人自身在單位社會中具有的任何能動性,也看不到具體情境中可能孕育的變革萌芽,更無法理解為什么改革之后,單位仍以一種獨特的形式頑強地存在。

      二、單位:從一種制度到一股勢力

      改革開放給予了個體大量的自由空間和全社會大量的自由資源,它的社會學特征就在于,個人身份不再完全依賴于某個組織,而是依賴于個體能夠在全體個體所達成的共識的基礎上“占有”的那些財產。這個組織顯而易見就是單位。但我們需要明確兩點:(1)單位沒有徹底消失,這就意味著還有“單位人”的存在;(2)單位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不斷的經濟改革、社會結構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使得單位的功能可能發(fā)生轉變。

      改革以來中國涌現出大量的新型組織。單位僅成為其中的一個特殊組織。其特殊性就在于,它不僅保留了許多“單位時代”的特征,還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制新的特征。這兩類特征都是通過單位成員與非單位成員的社會行動表現出來的。

      曾經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存在,單位為其成員塑造了一套完整的倫理規(guī)范,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甚至該想什么、不該想什么都有著明確的標準。改革可能使那一整套倫理規(guī)范松動,甚至瓦解,但那些因單位而沉積下來的各種記憶卻內化于個體的心性之中,甚至成為一種歷史敘事,并且這種敘事正在通過依然存活的單位組織繼續(xù)產生著影響。

      當幾個人共同享有某種體驗時,主體間的沉積也會發(fā)生,對其體驗則會整合入他們共有的知識儲存里。當單位組織失去了昔日的輝煌之后,我們會發(fā)現它的影響力正在悄然改變著行進路徑。制度活動的客觀化意義被視作“知識”并像知識一樣進行傳遞。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存在,單位社會基本完結。但單位勢力依然存在。

      單位之所以在改革后的今天成為一種勢力,就因為它變化了自己的存在方式并繼續(xù)發(fā)揮著自己獨特的功能。當下,它的制度化強制力量正在成為一種潛流,不斷攪動著社會變遷的過程;這種力量正在通過人們的社會行動被不斷利用,只不過這時的它已經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行動的意義來源與利益獲得的有效途徑。而這正構成我們重新理解單位的前提。

      單位作為一種勢力表現為:對單位成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獲得比較優(yōu)勢,能夠為成員提供穩(wěn)定的崗位、收入和福利保障;對于非單位成員,則因為集體記憶的緣故以及單位所具有的各種比較優(yōu)勢而使得人們對它趨之若鶩,許多社會成員把單位作為一種象征性的存在加以追求,把有關日常生活的許多籌劃建立在單位的基礎上,似乎在改革所帶來的殘酷競爭中,唯有單位是安全的和可以依靠的。

      從這些表面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單位勢力是通過兩種途徑在發(fā)揮作用:一是通過內部機制影響成員的利益;二是通過社會“輿論”影響更多人的利益。在事關自身利益的選擇面前,人們會毫不猶豫選擇對自己有力的行動。在社會利益格局不斷分化的條件下,當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性時,單位會成為其中比較有利的選擇之一。這時的單位組織已經沒有了改革前的那種強制力,它已經無法再去主動控制其成員的生活。但它卻可以構成更大范圍社會成員行動的意義來源和最終指向。它特有的強制力量再次出現。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的制度化特征被以另一種形式保留了下來,即社會成員的集體記憶與集體行動。

      毋庸置疑,單位社會已經成為歷史,單位再也不可能成為所有社會組織的代名詞,單位人也不再成為人們的主要身份特征。在這個意義上說,單位社會作為一種制度確實已經終結。但我們依然會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有關單位的蛛絲馬跡,甚至能夠在特定地域感受到它潛在的巨大“魅力”。

      三、不斷被復制的單位

      社會制度是保證秩序和利益的手段。單位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存在曾經扮演著手段的角色。但改革后,隨著單位數量的減少和覆蓋人群比率的下降,單位社會已經消失。但單位勢力依然存在。這種勢力要想發(fā)揮作用,就在于它能夠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可用資源。在利益的驅使下,曾經的單位制度重又發(fā)揮起重要作用。

      我們以東北地區(qū)國有企業(yè)這一典型的單位組織為例,來看當下的單位是通過何種途徑參與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的。

      (一)“美好”:集體記憶中的國有企業(yè)

      作為一種生產生活共同體,國有企業(yè)在改革開放前的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讓東北人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曾經的“工人大軍”成為“下崗失業(yè)大軍”,曾經的“家(指工廠)”再也回不去了,曾經的工友如今只能偶爾見面,曾經的一切都成為了美好的記憶。

      一個老工人這樣回憶道:“我剛參加工作就到這個廠,那時年輕,跟師傅學,我們一幫徒弟,都爭著學,想多學點。我們之間關系很好,領導那時也很關心我們年輕人,總鼓勵我們。我一直在這干到退休。那時廠子比現在的好,就是工資沒有現在高。但那時候什么都是單位白給,工資夠吃飯就行了??梢栽趩挝幌丛?,還發(fā)工作服,夏天給白糖,倒班還有通勤車。我家孩子上學就在廠里的學校,不要學費,不像現在,念書花錢太多?!?/p>

      我們還找到了一位這個工廠的下崗工人,今年已經54歲的他,提起自己的“單位”,滿臉自豪:“我下崗了,現在開小商店維持生活。原來上班那時,單位效益不錯,就是后來效益不好的時候大家也挺團結的。效益好的時候,大伙從來不知道還能被下崗,那時單位什么都管,現在什么都得靠自己,我剛下崗的時候都不知道去哪交養(yǎng)老保險。”當被問及是否還想回單位上班時,我們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我覺得還是單位好,我兒子他們這一輩人沒趕上我們那個時候(指單位),干什么都干不長,沒有長勁兒。如果單位要我,我還回來?,F在能有個穩(wěn)定工作不容易?!?/p>

      從上面幾位師傅的話里話外我們感受到了他們對國有企業(yè)的無限依戀,對過去時光的美好回憶。國有企業(yè)成為了一種集體記憶。這種記憶彌散在社會空間中,在曾經的國企職工,也包括在職的國企職工中間形成了一種共識,一種對國有企業(yè)的深刻印象。

      按哈布瓦赫對集體記憶的定義來理解,這種記憶具有很強的能動性。這是集體記憶本身所具有的潛能。換句話說,集體記憶之所以能夠被喚醒,有賴于人們對眼下生活的體認。有賴于自覺將現在的生活與“當年”的日子所進行的對比。這也說明,由單位所獲得的集體記憶在適當的條件下就會具有一種能動性。當這種能動性體現的過程,也正是單位被復制的過程。

      (二)“面子”:國有企業(yè)的象征性

      “面子”,這是具有本土色彩的詞匯之一,是一個中國百姓熱衷的詞匯。對東北人來說。國有企業(yè)具有了一種象征性,一種能夠給他們帶來“面子”的象征性。人們通過儀式上的互動和生活中的持續(xù)交往不斷地加深已有關于國有企業(yè)的印象。國有企業(yè)已經不僅活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更活在人們的當下實踐中。在下面的婚禮場景中,我們將會觀察到社會成員的各種交往和互動過程,透過他們的語言和動作進而深入內心世界,看看國有企業(yè)又以怎樣的形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立聯系,這種形式又可能讓其承擔何種新的功能。

      婚禮時間:2008年8月17日,地點:A市某酒店,新郎王某:25歲,遼廠職工;新娘蔡某,24歲,舉辦婚禮酒店的服務員。參加婚禮的人數在200左右。除雙方家屬外。兩人的同事(尤其是新郎單位同事)、同學(已婚未婚均有)居多。

      在進行了必要的儀式之后,婚禮的高潮出現在了眾人用餐的時刻。這是前來參加的人員互相交流溝通的最佳時間。當然,主要的話題是圍繞著這對新人。下面摘引幾段談話片段:

      (1)交流者為新郎單位同事。“咱單位小伙找的對象都不錯。今天咱們車間主任都來了,多重視啊?,F在咱單位效益不錯,老多人讓我給介紹對象,都想找咱廠的?!?/p>

      (2)新娘家人?!八麄儍蓚€將來能過得挺好,工作都挺好,尤其是小王(指新郎),遼廠現在想進去可不容易啊。他們待遇好?!?/p>

      (3)新娘的同學。甲:“我真羨慕她,能找這么好個對象。我家天天催我結婚,我找不著合適的?,F在工作這么不好找,哪有個穩(wěn)定的。我就想找個穩(wěn)定的,至少也能生活啊。”乙:“我和你想得一樣,愁人啊?,F在工作太難找了,人家一問我是合同工,都不樂意和我處。我現在天天看報紙廣告,看哪要人。想換個工作?!北骸澳銈兌纪Ρ^啊。讓她(指新娘)給你介紹介紹不就得了,看他們單位(指新郎單位)有沒有合適的?!?/p>

      筆者注意到,婚禮上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很多人都表達了相近的觀點。然而當這樣的言論出現時,周圍人都能夠表示同意。新郎后來回憶:“我們車間主任特意過來和我說,讓我好好干,將來說不定還能有發(fā)展。”

      通過婚禮上人們的有效溝通與交流。以國有企業(yè)職工為主要擇偶對象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致認同。這種認同首先意味著,人們將進入國有企業(yè)視為是一種有“面子”的事情。通過人們之間的語言交流,一種輿論氛圍被制造了出來。這種氛圍構成了一個有效的話語體系和交往背景,社會成員能夠以此獲得有效的行動意義。單位就這樣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再次通過一種話語體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三)“穩(wěn)定”:國有企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

      在國有企業(yè)進行了全面改革后的今天仍然把它作為一種穩(wěn)定工作的象征來理解似乎有些困難。畢竟在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的過程中,國有企業(yè)對經營制度、工資制度、就業(yè)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用工合同制、工資績效制等涉及廣大職工切身利益的新制度已經普遍建立。但我們在東北的企業(yè)和社區(qū)調查時,發(fā)現多數被訪者仍然認為國有企業(yè)是一個“好單位”,甚至連求職中的大學生也持這樣的看法。用工合同制、工資績效制等新制度將國有企業(yè)的內部管理機制與市場經濟體制接軌,人們的社會流動性得以增強、工作積極性得到提高,效率最大化原則得以充分體現。但在國有企業(yè)身上公平與效率仍然不構成沖突,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國企職工以及非國企成員仍然對其情有獨鐘。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一份滿意的工作和一筆穩(wěn)定的收入不論對于個人還是家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當國企職工下崗失業(yè)、當大學生不再按計劃分配,當競爭上崗、聘任制等詞匯由陌生逐漸變得耳熟能詳時,獲得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就成為多數人生活壓力的一部分。也成為人們生活中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下面這段文字典型的反應了人們的一種心理。

      我(被訪者)2000年從學校畢業(yè),由于學校不包分配。于是我就開始了漫長的打工生涯,直到2006年我才真正找到了歸宿,總結一下我這6年的打工生涯和切身感受吧!6年不知道雙休日為何物,星期天看見街上好多人逛街,才知道原來有這么多人休雙休日,羨慕啊!正常休息竟然也要請假,還要扣錢!根本沒有什么探親假、婚假、產假等等的假期,五一、十一的黃金周似乎對于我來說是外星人的節(jié)日!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傳說中的3金(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看老板臉色,說叫你走,你利馬就失業(yè)了,也不用辦什么手續(xù),拿了這個月的錢不知道下月的錢在哪!勞動合同是什么我這6年從來不曾知道過!到了國企后,我才知道原來這里有那么多的閑人,不干活還發(fā)錢,要是在私企早就失業(yè)了!到了國企之后才知道加班原來是有加班工資的,節(jié)日加班是300%的工資!到了國企后,傳說中的年終獎我也光榮的領到了一份!女朋友的媽問我在哪工作,我一說是在外面打工的,我倆的事就基本黃了,現在我終于可以自豪的說我也是有正式工作的了!高興!至少找對象不愁了!原來國企冬天的時候發(fā)取暖費,夏天的時候發(fā)防暑降溫費的,我原來想都不敢想!國企上班的工裝竟然是發(fā)的,不要錢啊!要知道我在外面干的工作可全都是收好幾百服裝押金的啊!到了國企我才知道原來有不收押金不隨意克扣工資的單位,不容易啊!如今,我如愿到了國企!我一定要好好工作,為了這么好的待遇我也要發(fā)奮努力不被淘汰。要知道還有好多兄弟姐妹在外面辛苦的打工!愿喜歡穩(wěn)定工作的人們早日找到合適的工作!

      通過以上的描述和分析,我們能夠感受到單位所具有的強大魅力,它一方面來自于曾經作為制度的單位給予其成員的利益以及融入其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也因為現實利益的考量而不斷在實現中上演的針對單位的社會行動。單位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被不斷復制。

      四、單位的未來:一種勢力還是回歸制度?

      在一項關于單位組織變遷中的失范現象研究中作者指出,在2000年前后,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生了很大的結構性變化。其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非國有經濟得到了迅速和持續(xù)的發(fā)展。在社會結構變遷的意義上。非國有經濟迅速和持續(xù)的發(fā)展,說明長期以來在社會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單位制度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非單位的制度從單位制度中游離出來,并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得以迅速壯大。生活在非單位制度中的成員,或者按照市場的機制,或者同時利用市場和非市場新舊兩種機制,也在不斷地改善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他們的行為作為一種參照群體,在很大程度上刺激著生活在單位制度中的社會成員。由此,作者認為在上述變化中。單位組織的成員更容易產生失范傾向。

      如果說,上述分析是在單位制變動的背景下對其內部社會行動的分析的話,那么我們又該對這些發(fā)生在單位組織周圍的社會行動做怎樣的理解。畢竟忽視這些類型的社會行動就可能捕捉不到當下單位組織社會功能正在發(fā)生的微妙變化。

      從一種組織演變?yōu)橐环N全面的制度,單位獲得了空前的擴展。制度之所以能夠具有如此大的效力就在于蘊涵于制度背后控制各種資源的權力。一旦權力出現,制度本身就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制度從單純的文本變成了制度化的現實生活。這就是改革開放前單位社會的真實面貌。

      改革后,單位演變?yōu)橐环N勢力。單位制度與其本身具有的制度化力量發(fā)生了分離,制度消失了,但制度化的力量卻搖身一變,繼續(xù)圍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施展自己的“魅力”。只不過這種“魅力”源于人們的主動選擇和積極行動,是社會成員理性選擇的結果。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單位不存在了,這種主動的選擇就會因為失去了載體而自然消失。但我們需要看到,這種行動表面上看是一種利益驅使下的理性選擇,實質上背后潛藏著一種單位文化,一種彌散于整個社會空間的輿論氛圍。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換言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獲得利益我們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為什么還是要選擇單位?假設單位徹底消失了,這種文化現象會消失嗎?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一再表明,一種文化現象是不可能隨有形組織和制度的消失而同時消失的。

      單位作為一種勢力,讓我們看到了單位在當下所具有的生命力。這已經不是制度意義上的單位,而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單位,實質上是功能意義上的單位。因此,對于單位的分析,應當從制度分析過渡到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的要點在于:既要看到單位組織對于形塑個體行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也要看到單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更要看到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利益的博弈過程會通過個體文化心理結構的作用而塑造出別樣的行動力量。

      在此意義上,如果說改革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消解單位的力量,那么它的一個副產品就有可能是大量被復制的“新單位”。這些“新單位”可能無法在制度層面與往昔的單位同日而語,但正因為改革后社會組織的豐富,使得任何組織都有可能在內部建立起“單位文化”,從而具有或多或少的單位特征。這時,一個“新單位社會”也許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因此,單位作為一種勢力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因為它已經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沉淀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我們分析單位,就要從功能分析的視角出發(fā),看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單位勢力會在社會秩序的形成機制和個體心性結構的塑造兩方面產生哪些影響。這也是分析中國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

      責任編輯楊小民

      猜你喜歡
      制度化制度功能
      也談詩的“功能”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不斷推進生態(tài)文明制度化建設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推動以案促改工作常態(tài)化、制度化
      人大建設(2019年6期)2019-10-08 08:55:44
      關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法治視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論析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9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31例
      吉木乃县| 庆阳市| 水城县| 共和县| 太和县| 两当县| 南汇区| 砀山县| 满城县| 塔城市| 肥城市| 丹江口市| 鲁甸县| 大姚县| 滨州市| 淮阳县| 平原县| 宿州市| 时尚| 阿拉尔市| 景宁| 马关县| 姜堰市| 怀仁县| 成都市| 西峡县| 扎赉特旗| 塔城市| 五大连池市| 行唐县| 四川省| 区。| 梁河县| 阿拉尔市| 平潭县| 元阳县| 大港区| 鹿邑县| 乐昌市| 西城区| 烟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