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流行當?shù)澜?jīng)典失寵淺閱讀之風令學者憂心
《步步驚心》《傾世皇妃》這些玩穿越的流行網(wǎng)絡小說,竟然成為現(xiàn)在大學生最愛向圖書館借閱的書。最近一些高校圖書館公布的借閱排行榜顯示,以此類型小說為代表的流行小說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的首選。這說明,近年社會漸盛的“淺閱讀”之風已開始侵入高校。大學生熱衷閱讀消遣,真正地冷落了經(jīng)典作品。
為此,不少業(yè)內學者對目前大學生這種“淺閱讀”取向憂心忡忡?!艾F(xiàn)在大學生追求淺層次的、搞笑的、圖一時痛快的閱讀取向是有問題的。”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陳江在接受采訪時說,“盡管流行作品里也有好東西,但因缺乏經(jīng)典閱讀,現(xiàn)在的大學生難免就會缺乏在哲學、社會和人生方面的思考。這不利于他們今后的成長?!奔幢闳绱?,陳江教授坦言,他現(xiàn)在所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不少也是這股高校“淺閱讀”風潮中的一員,“他們對純學術的讀物沒太大興趣?!标惤J為,造成這種情況與現(xiàn)在大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有關,“他們比較追求個人生活的享受?!保ㄡB亮)
俄計劃將人類思維上傳機器人獲得永生
俄羅斯媒體大亨伊茲科夫近日披露正組織科學家研究一個“阿凡達”的高科技項目,計劃在10年內將人類大腦思維下載到機器人身上,以使人類“永生”。
伊茲科夫表示,該項目是一條通往“永生”的道路。但他承認,科學家們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他聲稱目前已經(jīng)雇用了100名科學家研究該項目,正在尋求更多的科學家加盟。
伊茲科夫想象,10年之內,人的意識能夠如外科手術般地“移植”到機器人身上。他希望無需外科手術,就能把人的思想“上傳”,而人的身體將變成一具軀殼,思想則存在于機器人“腦中”。該項目以卡梅隆的影片《阿凡達》命名。
伊茲科夫表示,科學的下一個目標是為人類創(chuàng)造新的軀體。它應該有一個可控制的完美的人腦——機器交互平臺,和人腦存活支持系統(tǒng),讓人腦離開身體后仍能工作。這一系統(tǒng)剛開始將主要應用于“殘疾人和即將死去的人”。
他認為,第三個階段將是創(chuàng)造人造大腦,屆時可以接受人類思維的上傳。他的最后目標是將人類思維上傳到全息軀體,這樣不僅能穿墻,還能以光速前進。
(瓊花)
教育,應更多一點愛和尊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身教的作用不可忽視。強制、粗暴、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無疑會給孩子一個壞的樣本。而春風化雨、循循善誘、平等交流,則會給孩子好的示范。此外,孩子們都渴望從老師那里得到關愛和認可,指責、輕視甚至只是無意間的忽略,都有可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不安、自卑,甚至恐懼心理。除了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更應給予學生愛與尊重,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和操守。
而當前,學習成績仍是國內教育領域最主要的考量標準,導致一些教師只注重提高成績,而忽視用愛來感化學生的心靈、維護學生的自尊。相對單一的人才選拔機制、過于繁重的課業(yè)訓練、忽視創(chuàng)造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去反思。
素質教育推行多年,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內外兼修、富于活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笨梢?,愛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關鍵。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育觀念的轉變和職業(yè)道德的提升,呼喚建立更寬容、開放、創(chuàng)新、平等的教育機制。雖然每個國家國情不同,我國的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但給予學生足夠的愛與尊重,應該是所有教育共同的基礎。 (方瑩馨)
學好高中物理三大妙招
1. 上課認真聽講
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走神或盡量少走神,不要自以為是,要虛心向老師學習。不要以為老師講得簡單而放棄聽講,如果真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以當成是復習、鞏固。盡量與老師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則就等于是完全自學了。入門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礎,則允許有自己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也就是說允許有一些自己的東西,學得越多,自己的東西越多。
2. 物理過程一清二楚
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guī)、三角板、量角器,以顯示幾何關系。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作狀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狀態(tài)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間斷的,而動態(tài)分析是活的、連續(xù)的。
3. 獨立做題
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shù)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shù)理化不經(jīng)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小路)
教育孩子不得不看的三本書
第一本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這是一本理論書籍,但并不枯燥。
德國哲學家康德指出:“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guī)律,盧梭則發(fā)現(xiàn)了人的內在本性”。
有人認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存在,那么,即使所有的教育文獻都消失了,教育學的理論和現(xiàn)實也不會受影響。“而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只需要擁有一本《愛彌兒》就足矣”,這句話,是譯者彭正梅的話。讀了多遍《愛彌兒》后,我覺得這句話沒有夸大其詞,十分贊同。
因為,這本書對于教育的本質和如何教育孩子的確是真知灼見,尤其對于當下的中國對孩子教育極其重視又焦頭爛額的父母來說,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第二本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也是一個奇跡,1956年一經(jīng)問世,便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還長銷不衰。
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我們,什么是愛,如何去愛,母愛、父愛、博愛……的不同,尤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這一章可以讓我們明白怎樣愛孩子,才不會讓孩子窒息,不會反感、不會逃跑;什么樣的愛,孩子可以感受、可以接受,并成為一個懂愛會愛的人。
第三本書是日本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這是一本從5歲的孩子到100歲的老人都喜歡的書。這本書用一個7歲小女孩純真無邪的心靈(作者兒時親身經(jīng)歷48歲寫書)告訴世人,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沒有天生愚笨的孩子,沒有心地不善良的孩子、沒有不懂愛的孩子、沒有身體智障心靈自卑的孩子……關鍵是你能否碰上像小林校長這樣的老師,或能否當一個懂孩子的父母。(鄭天意)
美國反思教育觀念:“好孩子不一定是夸出來的”
多年來,“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觀念一直在美國教育界盛行并被各地教師付諸實踐——孩子們通常每天都會得到肯定,稍有表現(xiàn)就可得到言語等方面的獎勵。不過,任何觀念都不能絕對化,全美各地都開始對這一觀念作出反思。
《華盛頓郵報》日前報道說,美國越來越多的教師正摒棄這種“空洞的表揚”的做法。過去三十多年的大量研究表明,輕率的表揚對學生無益,反而會干擾他們的學習?!拔覀儍A向于認為能將自尊拱手交給孩子,”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蘿爾·德韋克表示,“但常常事與愿違?!?/p>
德韋克在蒙哥馬利縣等地進行的研究顯示,夸獎孩子智力高,例如“你太聰明了”,通常也弊大于利——經(jīng)常被夸獎聰明的孩子更容易逃避那些可能損害他們“聲譽”的困難任務,而被夸獎很努力、敢于冒風險的孩子更樂于接受挑戰(zhàn)并實現(xiàn)更大的成功,相信智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可以通過學習新事物不斷發(fā)展的孩子,其長期表現(xiàn)也更佳。
德韋克認為,告訴孩子何為優(yōu)秀表現(xiàn)以及努力方向而非泛泛表揚,對教育從業(yè)者來說至關重要。(任海軍)
與婦女有關的節(jié)日
瑞士“掌權日”——每年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區(qū)的“婦女掌權日”,為期4天的節(jié)日中,家里大小事務全由婦女說了算,男人統(tǒng)統(tǒng)“閉幕”。
西班牙“女市長節(jié)”——當日由女性主持市政公務,發(fā)號施令,男人如違抗,會被公眾群起攻之。
中非“母親節(jié)”——5月29日是中非的“媽媽節(jié)”,母親要帶著孩子參加游行。
德國“狂歡節(jié)”——10月10日至15日,德國萊茵地區(qū)的婦女“大自由”,男人們不得查探婦女活動的內容,違者會被抓問罪。
希臘“休息日”——12月31日到第二天中午是希臘的“主婦休息日”,婦女在家不干活,一切家務全由男人承擔。
馬維拉“婦女節(jié)”——10月17日是非洲馬拉維共和國的婦女節(jié),這一天有全國性慶典,男人要對妻子侍候周到、呵護有加。(姜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