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華安仙字潭石刻文字的性質(zhì)與學術價值………………………………陳光田(第1 期)
明清時期福建外來戲曲聲腔的流播及衍變………………………………楊麗霞(第2 期)
明清福建禁戲與戲曲生存狀態(tài)……………………………………………田彩仙(第2 期)
論當代臺灣武俠小說在大陸的傳播………………………………………曾小月(第3 期)
文化軟實力的內(nèi)涵與構(gòu)成………………………………王立鳳,陸曉倩,莊貝妮(第4 期)
閩臺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交流合作的現(xiàn)狀與前景………………………………李詮林(第4 期)
工業(yè)化時代的手工技藝傳承——以福州脫胎漆器廠為例…………………………………楊廣敏,黃亨淼(第1 期)
論同安農(nóng)民畫的藝術特色…………………………………………………涂 慷(第1 期)
閩臺傳統(tǒng)剪粘工藝特點簡論………………………………………………黃忠杰(第2 期)
閩臺民間手工藝的文化表述——以泉州“妝糕人”為例……………………………………………涂 慷(第2 期)
莆田媽祖民俗與民間美術探析……………………………………………柯立紅(第3 期)
蟄伏與蛻變——閩臺兩地民間春仔花技藝發(fā)展的對比與思考…………………吳藝?。ǖ? 期)
四堡雕版印刷的原生態(tài)文化叢研究………………………………………陳其端(第4 期)
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主要城市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實證研究………………………黃 浩(第1 期)
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升級的經(jīng)濟學思考……………………………丁文輝(第1 期)
飯店餐飲員工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廈門、泉州為例…………………………………………………張 慧(第1 期)
金融聚集與金融中心發(fā)展之邏輯——兼論海西金融中心建設思路……………………………………謝綿陛(第2 期)
福建省入境旅游接待區(qū)域差異研究……………………………林水富,陳秋華(第2 期)
金融危機后福建出口商品競爭優(yōu)勢研究…………………………………李 娜(第2 期)
福建省經(jīng)濟增長與環(huán)境污染關系探析……………………………周閩軍,柳平生(第3 期)
我國創(chuàng)業(yè)投資引導基金的主要模式研究——兼論福建省引導基金模式選擇…………………………………陳 蕾(第3 期)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的管理創(chuàng)新——以廈門市集美區(qū)為例…………………………黃陽平,施曉麗,林曉?。ǖ? 期)
宋朝龍虎山天師府建置初考………………………………………蓋建民,吳保春(第1 期)
《太平經(jīng)》與《黃帝內(nèi)經(jīng)》“七篇大論”思想關系考論……………………金 權(quán)(第1 期)
《真誥》農(nóng)學思想探微………………………………………………………袁名澤(第1 期)
從規(guī)到鏡(鑒)及心和境——中國古算器具與道教思想觀念初探……………………朱亞輝,蔣朝君(第1 期)
仙釋圓融,佛道雙棲——慈航真人觀世音仙話傳說的文化觀照…………………………劉曉艷(第3 期)
黃道周的講學活動及其時代意義…………………………………………鄭晨寅(第4 期)
黃道周的中醫(yī)藏象新說……………………………………………………吳新明(第4 期)
明清以來關于黃道周易學的評論…………………………………………翟奎鳳(第4 期)
論黃道周的義利觀…………………………………………………………楊中啟(第4 期)
山墻與五行象征的質(zhì)疑……………………………………………………汪曉東(第4 期)
范圍經(jīng)濟、多元化經(jīng)營與公司治理結(jié)構(gòu)關系………………………………馬明申(第1 期)
民國時期上海知名品牌及其營銷策略探析………………………………王 仲(第1 期)
我國循環(huán)經(jīng)濟政策體系的優(yōu)化與設計……………………………郗永勤,楊 欣(第2 期)
廈門房地產(chǎn)泡沫實證分析…………………………………………余建平,黃鴻翔(第2 期)
360 度績效考評在政府財政績效管理中的應用…………………………鄧 潔(第2 期)
多元話語視角下的毒品成癮問題分析……………………………………林少真(第2 期)
農(nóng)村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楊雅廈(第2 期)
閩南文化旅游資源構(gòu)成、產(chǎn)品類型與開發(fā)模式…………………鄭向敏,付業(yè)勤(第3 期)
福建省農(nóng)村居民跨期消費區(qū)域比較分析——基于泉州、福州、南平三市的實證調(diào)研…………………………鄭 鑫(第3 期)
中國老年教育發(fā)展、管理與政策…………………………林筱文,黃 建,朱麗達(第3 期)
未成年人權(quán)益訴訟保護要素缺失與補足——基于個案分析……………………………………………………張旭東(第3 期)
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探析……………………………卿 松,孫福明(第4 期)
構(gòu)建EVA 管理體系 促進節(jié)約型企業(yè)的建設……………………………陳 旻(第4 期)
臺灣地區(qū)海上執(zhí)法機構(gòu)變革及啟示——以臺灣地區(qū)海岸巡防署為例……………………………………高 波(第4 期)
海峽兩岸行政命令合法性審查之比較……………………………………董志武(第4 期)
語言的缺失與東南亞華語戲曲的沒落——以馬來西亞為例…………………………………………………康海玲(第1 期)
主體的眼睛:美國戲劇的中國形象譜系……………………………………周云龍(第1 期)
晚明閩派對王世貞復古思想接受探微……………………………………李玉寶(第1 期)
多麗絲·萊辛小說《七月寒冬》的酷兒解讀………………………………陳宏川(第1 期)
從“期待視野”角度看《綠蘿之舟》的顛覆…………………………………邢以丹(第1 期)
《施案奇聞》俗字例釋………………………………………………………葉熒光(第1 期)
功能目的論視角下漢語旅游廣告詩的英譯………………………………閆朝暉(第1 期)
戲劇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庫慧君(第2 期)
京劇表演程式與被規(guī)訓的身體……………………………………………郭玉瓊(第2 期)
戲劇民族化:國族話語與民族傳統(tǒng)的耦合…………………………………周云龍(第2 期)
史家筆法作為中國古代小說評點話語的建構(gòu)……………………………張金梅(第2 期)
張恨水40 年代諷刺小說的藝術特色………………………………………劉 棟(第2 期)
共同的懷鄉(xiāng)母題 不同的文學書寫………………………………………張 暢(第2 期)
明末清初江南著名女詩人方維儀詩歌論…………………………………宋豪飛(第2 期)
論法律語言概括語的翻譯…………………………………………………杜廣才(第2 期)
解構(gòu)主義詩學視野下的語言詩……………………………………………尚 婷(第2 期)
論泉臺童謠物象的文化內(nèi)涵………………………………………………莊超穎(第3 期)
論漢魏六朝文人俗賦………………………………………………………于浴賢(第3 期)
論《文心雕龍》的山水為喻…………………………………………………廖建榮(第3 期)
郁達夫南洋時期文藝活動及其影響………………………………………張建英(第3 期)
從二元對立到第三空間雜糅——奧立維亞的雙重文化身份認定之路……………………………張春梅(第3 期)
論漢語方言的萎縮——以安徽無為縣傅村為例…………………………………………付義榮(第3 期)
論意識形態(tài)對文學翻譯的操控——以林紓的《黑奴吁天錄》為例……………………………………王友琴(第3 期)
英漢外來詞同化現(xiàn)象的對比研究…………………………………………王芳姿(第3 期)
運用層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五個問題商榷………………………………陳曼君(第4 期)
論閩南話與閩東話的接觸——莆仙話過度特征分析……………………………………………蔡國妹(第4 期)
論“唯”從語氣副詞向范圍副詞的轉(zhuǎn)化……………………………………蘭碧仙(第4 期)
《琵琶記》顏色詞研究………………………………………………………吳 劍(第4 期)
演奏中國風格弦樂四重奏音樂作品的思考………………………………陳 芳(第4 期)
陳嘉庚精神遺產(chǎn)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談集美大學對嘉庚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張培春(第1 期)
論政治認同中的三種假象及其對策——以大學生政治認同為例………………李曉丹,陳英濤,李 文,陳巧玲(第3 期)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的新取向——基于嵌入性整合的分析…………………………………姚進忠,鄧 瑋(第3 期)
高校輔導員心理素質(zhì)優(yōu)化與育人能力提升………………………………林偉毅(第3 期)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新探——基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鄒曉芟(第4 期)
消費主義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羅麗榕(第4 期)
權(quán)變理論視角下的高校管理………………………………………………董志強(第4 期)